书城医学中华良方验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900000027

第27章 外科(12)

若偏阳虚可加鹿角霜10克,熟附块10克(先煎);偏阴虚可加龟板10克,生地15克;偏气血虚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黄精15克,白芍10克;湿热者加黄柏10克,椿根皮10克;虚寒者加吴茱萸5克,细辛3克,陈艾叶5克;痰湿者加苍白术各10克,陈皮10克,山楂30克;气滞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青皮10克;血淤者加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失笑散10克(包煎)等,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服用本验方期间,遇有感冒等急性病时暂停服药。平时应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适当锻炼身体和补充营养。怀孕时停服本方。

治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验方

【组成】阿胶珠18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山茱萸肉15克,川续断炭18克,菟丝子12克,桑寄生12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砂糖治溃疡

【组成】白砂糖若干。

【用法】将砂糖直接撒溃疡面上,然后以纱布或胶布包扎紧,每日换药1次。

【病例】×××,数月前因高热住院,滴注正肾上腺素,渗漏以致下肢慢性溃疡。溃疡在右膝内侧之下,面积约2厘米×2厘米,形如漏斗,已看见大隐静脉,数月未愈。取砂糖满盖溃疡,外用叠瓦式胶布贴紧,3天后溃疡已变小变浅,再敷1次白砂糖遂愈,时间不过10天。

【来源】《新中医》1989年第12期。

鸦胆子浸液治鹅掌风、灰指甲

【组成】鸦胆子20克(打碎),生百部30克,白酒、醋各250毫升。此为治疗患者一只手的用量,如患两手,药量加倍。

【用法】将药及酒、醋共放入大口瓶内,密闭,浸泡10天后备用。将患手插入瓶中浸泡(浸泡过程要注意尽量减少药液的挥发),每次浸泡30~60分钟,每天浸泡2~3次,约11~12天药液泡完即愈。泡至第六、七天时,患手皮肤将变得红嫩而薄。此是将愈之兆,不需顾虑,当继续浸泡至愈。

【来源】《中医杂志》1981年第12期。

仙人掌姜泥贴敷治疗急性软组织炎症

【组成】取仙人掌20克(洗净、去刺、去皮),生姜10克。

【用法】共捣烂呈稀泥状即可应用。将仙人掌、姜泥均匀地摊铺在塑料薄膜或凡士林布块上,外加敷料,贴敷在炎症部位,用宽胶布沿周围边固定。使其保持湿润状态,每天换药1次。一般不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全身症状明显时对症治疗。

【临床】用本法局部贴敷治疗急性软组织炎症性疾病共82例,其中急性淋巴结炎29例、急性乳腺炎21例、急性腮腺炎14例、疖肿12例、外伤性肿块6例,全部治愈。其中76例敷药3~5次,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恢复正常。其余6例急性淋巴结炎3例、疖肿3例,体温均达39℃,白细胞总数达14.5×109/升左右,除局部贴敷外,并每天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1克,分2次注射,病程最长者7天痊愈。全部病例均未发生化脓、复发及并发症。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第8期。

芒硝外敷治乳腺炎

【组成】芒硝适量。

【用法】根据患处面积大小,以能敷满患处,厚度约0.25厘米为宜。将芒硝用凉水搅拌均匀,敷于患处,外用白布包裹。药干燥时可掸些凉水,务使经常保持湿润。每天换药1次,一般约3天可见肿消痛止。

【来源】《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

三黄苦参糊外治痤疮

【组成】黄芩、黄柏、苦参各15克,黄连5克。

【用法】将上3药加水煎成150毫升,待药温降至40℃左右,倒进装有300克特级熟石膏粉的器皿内,搅拌成糊状,均匀地覆盖整个面部,5次为1个疗程。

【临床】共治疗痤疮10例,痊愈7例,有效3例。

【来源】《新中医》1992年第4期。

血府逐淤汤治胸腹壁静脉炎

【组成】当归、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生地、甘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病例】王×,男,36岁,工人。1987年2月28日诊。患者右胸胁至上腹部疼痛3月余,痛如刀刺,固定不移,胸中烦闷;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寐则多梦,胃纳尚可,二便调畅,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弦。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查:从右侧胸部第8肋间至右上腹部皮下可见一约30厘米长蚯蚓状条索物,质较硬,宽约3毫米,色泽紫暗,触之疼痛,推之可移,双手按其两端呈凹陷状。右侧胸腹壁静脉炎,属中医恶脉范畴。症属气血两虚,气滞血淤,络脉不通。投上方加减。处方:当归、桃仁、熟地、川芎、柴胡、赤芍、五灵脂、醋延胡、桂枝各10克,川牛膝、枳壳、红花各15克,丹参20克,黄芪30克,水煎服。服药6剂后,自觉症状大有改善,续服15剂,诸症悉除,蚯蚓状条索物也随之隐没。

【来源】《新中医》1990年第6期。

简效方治乳癖

【组成】核桃、八角各适量。

【用法】每次取核桃1个取仁,八角1枚,饭前嚼烂吞下,每天3次。轻者连用1月左右可愈。

【病例】吴××,女,41岁。半年前,左侧乳房上方有1鸡蛋大肿块,约5厘米×7厘米,触之质坚硬,略有痛感,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推之可动,与皮肤和胸肌筋膜无粘连,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每在经前、疲劳或精神不愉快进疼痛加剧。予上方治疗,10天后肿块变小变软,疼痛减轻,1月后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2的第6期。

金钱开郁散治胆囊炎

【组成】金钱草、柴胡、炒枳壳、浙贝母、乌贼骨、广郁金、杭白芍、生甘草各适量。

【病例】毕××,女,24岁,1988年12月6日初诊。右上腹阵发性疼痛,且向右肩部放射,反复发作2年余。某院诊为慢性胆囊炎。今右胁胀痛又作,疼痛难忍,向右肩部放射,伴有胸脘痞满,恶心呕吐,嗳气频频,口苦喜饮,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淡、苔黄腻,脉弦滑微数。患者已怀孕5个月。症属湿热蕴结,胆逆犯胃。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和胃,佐以安胎。投“金钱开郁散”。服1剂,纳增便通,胁痛消失,恶心呕吐亦止。3剂后诸症皆除。后顺利分娩一女婴。随访至今,胆囊炎未再复发。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5期。

猪胆汁方治胆道蛔虫症

【组成】猪胆1具(取汁),川椒末、胡椒末各20克,酸醋300毫升。

【用法】以上4药调匀后分2次服。

【临床】以本方治疗近100例,收效满意。

【病例】陈××,女,24岁,工人,1985年12月24日入院。阵发性右上腹疼痛,伴放射至右肩背痛恶心呕吐。疑胆道蛔虫病、胆结石,经用庆大霉素、消炎利胆片、输液、阿托品均无效。27日中医会诊。症见:面色青黄,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呕吐频繁,体温37.8℃;舌苔白而干、脉弦紧。因无猪苦胆,进乌梅汤1剂无效,彻夜不眠,弯腰抱腹,汗出如珠,注射杜冷丁、阿托品穴位封闭,针灸等疼痛仍无缓解。第2天家人找来猪胆1具,配以川椒末,胡椒末各20克,酸醋300毫升,分2次服下。几分钟后痛止,嘱其下午再服1次。3天后痊愈出院,至今未复发。

【来源】《新中医》1989年第2期。

通淋排石汤治尿路结石

【组成】金钱草30~60克,石苇、海金沙、鸡内金9~15克,瞿麦、茯苓、木香、枳壳、牛膝各9克,黄芪、生地、滑石各15克,生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煎成药300毫升,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未排石者间歇3~5天,再行下一疗程。

【临床】治疗21例,结果治愈17例(结石排出,尿路X线摄片证实结石消失);有效2例(结合位置下移2厘米以上);无效2例(结合未移动或下移小于2厘米)。治愈者服药最少3剂,最多54剂,平均23例。

【病例】张××,男,45岁。因右下腹疼痛向右腹部放射,于1982的7月8日下午急诊。疑诊为“泌尿系结石”而入院。X线摄片提示:右输尿管下端结石,约1.4厘米×0.6厘米。患者不愿手术而求中医治疗。投以通淋排石汤,服药27剂后于1982年11月13日下午排尿时,觉一物从下腹部移入阴茎,顿时小便中疼痛剧烈并有强烈窘迫感,急由家属送来就诊。经查尿道口被一物完全堵塞,因剧痛无法自行排出,遂用1%可卡因尿道黏膜麻醉后,用止血钳取出一桑葚状结石,外观完整,约1.8厘米×1厘米×0.5厘米大小,次日症状完全缓解,随访2月无不适,遂告痊愈。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5年第5期。

升提汤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

【组成】生黄芪30克,升麻、柴胡、通草各6克,党参、菟丝子各20克,益智仁15克,生山药30克,生甘草10克。

【临床】经治疗32例,其中表现尿频、夜尿增多型20例,18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肛门指诊前列腺恢复正常;镜检前列腺液脓球消失,白细胞每视野在5个以下);2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小便次数正常,但尿后仍带少许白物,小腹下坠感,或小便次数减少,或余沥不尽减轻。肛门指诊、镜检基本正常)。其中尿闭不下型12例,9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