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良方验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900000010

第10章 内科(10)

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

甲状腺机能亢进

【组成】太子参15克,北五味6克,麦门冬10克,黄芪12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20克,姜半夏10克,大枣5个,柏子仁12克,云茯神12克,海浮石12克,牡蛎30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夏枯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病例】患者沈×,女,51岁,桐乡县人。1978年10月就诊,患者心悸、急躁、怕热多汗由来已久,近月来自觉四肢无力,两下肢发现浮肿,心悸加重。检查无突睛,甲状腺轻度弥漫性肿大脉细数,心率126次/分,苔净根红。据云曾经浙医院诊断为“甲亢”,让服用一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但因农村买不到该药,以及每周需化验白细胞。据检查:患者形瘦,肝失条达,以致肝气郁结,凝聚成瘿;心阴虚亏,而致心悸眠短,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上亢,投上方嘱服7剂。复诊时精神见振诸恙见退,心悸已缓,但心率仍在100次/分左右,宗效不更方原则,嘱原方续服7剂,嗣后未见来诊。至1979年5月,因旧病略有复萌,又来门诊,谈及以前,连诊2次,服药14剂后,各症均已好转,瘿肿已不明显,心悸乏力亦消失,故而停药,并照常参加一般农业劳动及家务,已如常人。今番心悸乏力,有复发之象,故再来诊治。根据病情与以往颇为相近,又于上方去姜半夏,加土贝母9克,嘱服10剂。服后自觉好转,又续服30剂,一切恢复如常。

(浙江褚谨翔)

三海汤治甲状腺炎

【组成】海藻15克,昆布15克,海浮石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土贝15克,金果榄10克,蚤休6克,三棱6克,莪术6克,没药6克,乳香9克,夏枯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2次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软坚散结。

【主治】湿痰淤滞,少阳经脉受阻,郁久化火。

【病例】黄××,女37岁,工厂缝纫工人。患者于1周前右颌下甲状腺处痛,形成条索状肿,在某医院诊为“甲状腺炎”,于1977年6月15日来我科就诊。检查:右颈项甲状腺处有条索状肿块6厘米×0.5厘米,皮色未变,自述颈项肿胀不适,呼吸及吞咽均感困难,到下午畏寒发烧,食欲欠佳,二便调,脉细弦,苔薄白,服上药后,肿块消失。而更换方药。

按:甲状腺炎属于中医“瘿瘤”范畴,有五瘿六瘤之别。《医宗金鉴》说:“瘿瘤二证,发于皮肤血肉筋骨之处。瘿者,如缨络之状;瘤者,随气留住,故有是名。”又说:“凡瘿多生于肩项两颐,瘤则随处有之。”根据前人治疗瘿瘤,不外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痰软坚。补益脾肾,本方用海藻、昆布、海浮石咸寒软坚;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活血化淤止痛;金果榄清肺利咽;金银花、连翘、蚤休、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贝、夏枯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几年来在临床上使用,效果可谓满意。

(湖南李映权)

冠心逐淤汤治冠心病

【组成】生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元胡15克,生山楂25克,丹参25克,瓜蒌皮15克,葛根15克,枳壳15克,郁金30克,白芷15克,牛膝15克,七厘散1袋(分2次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理气导滞,化淤止痛。

【主治】气滞血淤。

【病例】潘××,女,49岁,营业员。于1978年5月17日上午8时急诊。患者晨起突然心前区刺痛,牵引左户背疼痛,手足冷,面色青紫,出气发凉,含服硝酸甘油片0.6毫克后稍觉缓解。患者有冠心病史已3年。此次来诊后经化验检查及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状脉硬化性心脏病。系气滞血淤,治宜理气导滞,化淤止痛。方用“冠心逐淤汤”。服药4剂后,心前区疼痛已大有缓解,手足温,面色红润,嘱其再照原方进3剂,并注意饮食调理,安心休息。5月24日来诊,心前区刺痛已其本消失,脉搏110次/分,血化验和心电图检查,均证明心脏情况好转。嘱其再按原方服药4剂。5月29日来诊,心前区疼痛症状已完全消失,手足温,面色正常,原来舌边紫斑减淡,脉象沉缓,血压16/11千帕,脉搏105次/分。心电图检查结果同前。乃将前方减元胡、葛根、白芷各适量,加半夏15克,六神曲15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嘱其继进4剂,病人于6月25日前来,复各项检查均已接近正常,自觉已无任何不适。因此给以冠心苏合丸1盒,每日服2次,每次1丸,并再嘱其注意生活起居,饮食调理,精神愉快。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虻虫加味汤治冠心病心绞痛

【组成】虻虫6~12克,陈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气虚者加党参30克;阳虚者加仙灵脾12克;阴虚者加玉竹15克;血虚者加生地20克。

【功效】活血化淤。

【主治】血淤脉络。

【病例】上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5例,确有明显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汪××,女,59岁。冠心病3年,近月来胸闷、气短逐渐加重。胸部紧束感、压迫感、烦闷感,每天发作2~4次,每次持续1~10分钟,饮食、二便均正常,有高血压史25年。于1977年10月22日住医院治疗,心电图检查T波Ⅰ、Ⅱ、aVL、aVF、V3~V6均明显倒置,ST段V3~V6均下降,下降最低达0.14毫米,心电图显示广逍性心肌缺血,结合病史,病症、心电图等诊断为冠心绞痛及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经服用毛冬青、愈风宁心片、长效硝酸甘油片,症状与心电图均未见改善。10月26日服用虻虫加味汤,至11月9日胸闷及心前区紧束、压迫感均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下移及T波倒置均转浅,提示心肌供血改善。继续服药至12月20日,ST段V2、3、5下降为0.2~0.55毫米,V4回到等电线,T波V2、3、5、6变为直立,V4由倒置变低平,此时的心电图与患者1977年4月的基本相同,考虑患者冠心病3年,高血压25年,长期冠状动脉血不足,已形成不可能达到完全恢复的程度。

按:虻虫味苦微寒,有逐淤破积,通利血脉的作用。临床上除虻虫加味汤外,还应用虻虫与血府逐淤汤等复合应用疗冠心绞痛40例,以及单味虻虫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例均有明显缓解心绞痛的作用,而且见效快,对曾用中西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心绞痛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痛作用。最长连续服用虻虫有达1年以上的患者,肝肾功能、饮食二便增未见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魏振装)

失笑散加味治冠心病心绞痛

【组成】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5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降香10克,葛根30克,瓜蒌15克,三七粉3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偏阳者可加入附片、肉桂;偏阴虚者可加入首乌、寸冬;偏气虚者可去灵脂,加人参或党参、黄芪;有痰湿者可加入陈皮、半夏。

【功效】活血化淤,宣通心脉。

【主治】气血淤阻,心脉不通。

【病例】周××,男,60岁,工人。患者阵发前区闷痛已8个月,查血压21/12千帕(160/90毫米汞柱),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心电图检查:SⅠⅡⅢaVF压低0.1mV;aVR、aVL分别抬高,给以“失笑散加味”,服药3剂,心绞痛已不再发作。尚有食欲欠佳,上方加入神曲10克,陈皮10克,继服15剂,精神振作,自觉身体状况完全恢复正常。复查心电科:SI、Ⅱ、Ⅲ正常,aVF压低0.25mV。因此上方改为隔日服1剂,1个月后全恢复正常工作。

按: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失笑散加味”为主,结合辨证,稍加增减,在临床中收到满意效果。本方组成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为理论基础,如方中之丹参、葛根、川芎、瓜蒌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均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作用。据大量病例观察证明,冠心病属于气滞血淤型的占绝大多数,基于“不通则痛”、“气行则血行”的中医理论,选用活血理气为主中药,因而,本方对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是比较理想的,且服用一段时间后,往往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异常之心电图也能随之改善。

复方丹参饮治冠心病心绞痛

【组成】丹参15克,降香15克,木通12克,王不留行12克,三七6克,通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行气,通经活络。

【主治】阳气郁闭。

【病例】张××,男,56岁。于1975年3月21日初诊。患者时常发生心慌、气急,因胸部难受绞痛,常在梦中惊醒已有半年余。曾诊断为冠心绞痛,服用不少中西药物而不见效。检查营养中等,表情苦闷,皮肤湿润,面色苍白,肺部听诊正常心脏听诊心音弱而速,心率156次/分,脉结代,舌苔白薄。服“复方丹参饮”1剂后,自觉症状减轻,胸痛已甚轻微,心音仍弱,心率为142次/分,脉沉而代。嘱其再连进2剂。于3月28日再诊,胸部疼痛已消,无压迫感。惟稍觉四肢乏力。大便结燥,心率已降为110次/分,仍予上方去三七、王不留,进4剂。服药后自觉一切症状皆除,已如往常。随访观察,未见复发,且身体健康,并能参加农村一般体力劳动。

(四川余胜吾)

风心方治风湿性心肌炎

【组成】桂枝10~30克,生姜3克,大枣15克,防风9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熟附子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6天为1个疗程。

多数病人桂枝及附子用量应大;胸闷者应选加薤白、枳壳;气虚者加北芪;血虚者加当归;有慢性上呼吸道疾患,应配合使用长效青霉素制剂。

【功效】通心阳兼祛风、散寒、除湿。

【主治】心阳虚兼受风寒湿邪。

【病例】龙××,女,40岁,助产士。于1964年开始,因频发早搏,作心电图检查,发现心肌损害。有明显游走性关节痛及慢性咽喉炎史。曾用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肌苷等西药以及一些中药治,病情反复。于1974年7月17日复查心电图仍见心肌损害。血沉38毫米/小时,抗“O”833单位,于7月22日因心悸、气短、胸闷来门诊治疗。检查:体温36.5℃,血压13/8千帕(100/60毫米汞柱),咽部充血,状腺不大,心律整,心率78次/分,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诊断为风湿性心肌炎。投以加减“风心方”,并配合使用长效青霉素,每日120万单位肌注。至10月28日再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血沉17mm/小时,抗“O”正常,亦未再出现自觉症状。

玉竹寄生汤加减治风湿性心肌炎

【组成】玉竹15克,白薇9克,桑寄生12克,徐长卿15克,生黄芪15克,麦门冬9克,生地15克,甘草6克,秦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关节痛明显者可加路通子、威灵仙,痛剧者则可酌加小活络丹;心悸明显者加酸枣仁、合欢皮;气短者加太子参、五味子;热偏甚者可加板蓝根、知母;外感风热者去黄芪、生地,加入连翘、忍冬藤。

【功效】益气养阴,疏风利湿通络。

【主治】风湿久化热累及心营,气阴两虚。

【病例】陈××,女,35岁,技术员。于1974年7月10日就诊。患者于2年前因关节痛、心悸、气短到某医院诊治,经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心肌炎,经治疗效果不明显。诊见:下肢关节疼痛,以膝关节痛明显,心悸、气短,动则更甚,不能左侧卧位,疲乏无力,抗“O”1∶1250血沉200毫米/小时,脉细微数,舌质淡红苔薄黄。后服:“玉竹寄生汤加减”方。前后略作化裁,服药2个月余,其自觉症状消失,抗“O”及血沉化验均降至正常范围。于当年10月恢复工作。已追访6年,除偶有气候变化时见关节痛外,未见其他不爽,此时照方服药3~5剂亦见效,且能坚持日常工作。近3年来健康良好。

按:在临床上应用“玉竹寄生汤加减”方治疗风湿性心肌炎已10余年,实践证实确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对于改善心悸、气短、缓解关节疼痛较好,能使血沉、抗“O”降低。但是对于心电图的改善效果尚不理想。

沈氏风心救逆汤治风湿性心脏病

【组成】川桂枝15~30克,炙甘草9~15克,王不留行15~30克,归尾30~60克,桃仁30~45克,红花10~24克,丹参30~45克,三棱15~30克,莪术15~30克,生香附9~15克,石菖蒲9~15克,川广、郁金各30克,失笑散15~24克,远志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破淤温经理气。

【主治】心血淤阻,寒凝湿滞。

【临床】应用“沈氏风心救逆汤”加减观察治疗300例病人,病情好转者为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