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08

第8章 内科(2)

昏迷

三黄宝蜡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八十九。

【主治】一切跌损伤及破伤风,或伤力成痨,女人产后恶露不尽,淤血奔心,痰迷心窍,危在旦夕者。

【组成】天竺黄90克,雄黄60克,刘寄奴、红芽、大戟(去骨)、麒麟竭各90克,归尾45克,朱砂、儿茶各30克,净乳香(去油)9克,琥珀、轻粉、水银(同轻粉研不见星)、麝香各9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细末,如无真天竺黄,以真胆星90克代之,再用好黄蜡750克,炼净,滚汤坐定,将药投入,不住手搅匀,取出装瓷瓶内备用。损伤重者每用3克,轻者0.9克,用无灰酒送下。如被鸟枪打伤,铅子在内,危在顷刻,服3克,吃酒数杯,睡1时,汗出即愈。如外敷,将麻油热化少许,鸡翎扫患处。

【禁忌】服药后忌凉水、生冷、烧酒3日,如不忌此酒,则药无功。

至宝丹

【来源】《苏沈良方》卷五引《灵苑方》。

【功用】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主治】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蛊毒,水毒等所致昏厥,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乱,死胎不下(以上诸症以童便送服);并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伤寒狂语;儿科用于心热癫痫,急惊,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搦等。现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乙脑、癫痫等属痰迷心窍者。

【组成】生乌犀、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30克,牛黄、龙脑、麝香各7.5克,安息香45克(酒浸,重汤煮令化,滤去滓,约得净末30克),金银箔各50张。

【用法】将生犀、玳瑁研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5丸,人参汤下;或用童便1合,人生姜汁3~5滴送服。小儿以2岁服2丸为准,视年龄大小加减。

【禁忌】本方芳香辛燥之药较多,有耗阴劫液之弊,凡中风昏厥属肝阳上亢者禁用。

【附注】本方所治,属热邪内盛,痰闭心包所致,治当逐淤开窍,清热解毒。方中麝香、冰片、安息香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共为君药;犀角、牛黄、玳瑁清热解毒,下降心火,雄黄劫痰解毒,用以醒神开窍,为臣药;朱砂、琥珀、金箔重镇安神,共为佐使。本方药物多为珍稀难求之动物、矿物和树脂类药材,价格昂贵,且功效卓著,故名为“至宝”。

吃力迦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广济方》。

【功用】温通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中风中气,猝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中恶客忤,胸腹满痛;或突然昏迷,痰壅气闭;以及时疫霍乱,腹满胸痞,欲吐泻不得,甚则昏闭者。现用于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癔病性昏厥、癫痫,以及突然昏厥属寒闭气滞,痰浊阻络者。

【组成】苏合香丸(即白术)、光明砂(研)、麝香、诃黎勒皮、香附子、沉香(重者)、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荜拨、犀角各30克,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各15克。

【用法】上药捣筛制极细末,白蜜煎,去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晨起服4丸,用井水于净器中研破服。老、少每碎1丸服之。

【禁忌】脱症、热闭症及孕妇忌服。

【附注】方中苏合香、安息香逐秽透窍,能开痰浊气逆之闭;麝香、冰片芳香开窍,行气宽胸,善通十二经脉;沉香、丁香、木香、檀香、乳香、荜拨、香附皆辛散温通之品,能散寒顺气,宣郁通闭,气得畅行则痰浊自消。且乳香行气兼能活血,气行血畅,则胸腹痛者可止;犀角气质清香,寒而不遏,功专解毒而清心;朱砂气寒质重,镇心而安神,白术温运脾气,以使诸香能得脾气而输布;更以诃子温涩敛气,与诸香相配,能制辛香过多,耗正散气之弊。全方捷于温通气机,开窍启闭,故胸闷昏闭等症,用之则立起回生。

回生丹

【来源】《外科全生集·新增马氏试验秘方》

【功用】活血散淤,行气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昏迷不醒,淤血作痛;以及自缢、溺水等昏厥尚有微息者。

【组成】活地鳖(瓦上炙微黄,研末)15克,自然铜(瓦上煅红,醋淬9次,净末)9克,滴乳香30克(用灯芯草6克同炒枯,吹去灯芯草,研末)6克,真血竭(水飞)6克,朱砂(水飞)6克,巴豆霜(用巴豆去壳,纸包压净油,白如雪,取霜)6克,当门子0.9克。

【用法】上药研和,瓶贮勿泄气。成人每服0.45克,小儿0.21克,以酒冲服;牙关紧者,撬开灌之。

安宫牛黄丸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或下利脉实,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心窍者。现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肝炎、肝昏迷等属痰热昏厥者。

【组成】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珍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30克,黄芩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3克,金箔为衣,蜡护。每服1丸,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成人病重体实者,每日2~3服;小儿服半丸,不利再服半丸。

【附注】方中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凉血解毒,麝香开窍醒神,三味共为君药;黄连、黄芩、栀子清三焦火热,雄黄豁痰,共为臣药;郁金、冰片芳香去秽,通窍开闭,以内透包络,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蜂蜜和胃调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功。

猝死

半夏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异名】破棺散(《世医得效方》卷十)。

【功用】开窍苏醒。

【主治】魇寐突然死亡;诸物所压,水溺,金疮,卒致闷绝;产妇恶血冲心;诸暴绝症。

【组成】半夏(汤洗7次去滑,不拘多少)。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用少许,吹鼻中,即活。但心头温者,一日可治。

复生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二十。

【功用】急救,通窍。

【主治】突然病死、压死、溺死等一切横死。

【组成】半夏适量。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心头温者,用约0.3克吹入鼻中,立活。

中毒

归麦榆草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

【主治】盐卤中毒,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倦脚缩。

【组成】生甘草60克,当归30克,麦冬30克,地榆15克。

【用法】水煎服。

橘姜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七。

【主治】食鱼中毒。

【组成】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为末)、生姜(去皮,切,烂捣,研)、豆豉(为末)各等分。

【用法】上三味,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清茶送服。

白矾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

【主治】钩吻中毒。

【组成】白芍90克,白矾15克,当归、丹皮各30克,柴胡9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

二、外感病症

感冒

一柴胡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发热,或寒热,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冒风,以致寒热如疟,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组成】柴胡6克,黄芩5克,芍药6克,生地5克,陈皮5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加减】内热甚,加连翘6克;外邪甚,加防风3克;邪结在胸痞满者,去生地,加枳实6克;热结阳明而渴者,轻加花粉或葛根6克,重加知母、石膏。

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八。

【功用】疏风解表,败毒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各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菊叶汤

【来源】《宣明论方》卷三。

【异名】菊花散(《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主治】外感风邪,头目昏眩,呕吐,面目浮肿。

【组成】菊花(去梗)、羌活、独活、旋复花、牛蒡子、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以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

防风冲和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伤风有汗,脉浮缓。

【组成】防风、白术、生地各4.5克,羌活、黄芩、白芷、甘草各3克,川芎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汗未止,加黄芪、芍药。

百解散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主治】小儿外感风寒,鼻流清涕,头痛发热,昼轻夜重。

【组成】干葛75克,升麻、赤芍药各60克,黄芩30克,麻黄22.5克,薄桂(去粗皮)7.5克,甘草4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葱1根,煎至100毫升,温服。

【加减】风热盛者,加薄荷。

通气防风汤

【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主治】风热外乘,肺气郁甚,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

【组成】防风、羌活、陈皮、人参、甘草各1.5克,藁本、青皮各0.9克,白豆蔻、黄柏各0.6克,升麻、柴胡、黄芪各3克。

【用法】上咀,都作1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去滓温服。

【禁忌】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防风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主治】外感风热,头痛掣动。

【组成】防风30克(去芦头),川升麻30克,黄芩30克,赤芍药30克,蔓荆子30克,石膏30克,葛根30克(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以水17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入淡竹沥30毫升,再煎一二沸,温服,不拘时候。

冲和散

【来源】《百一选方》卷七。

【异名】苍荆散(《医学入门》卷八)。

【主治】外感风寒挟湿,身体沉重,肢节酸疼,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伸欠泪出,气壅上盛,咽渴不利,胸膈凝滞,饮食不入。

【组成】苍术1.8千克,荆芥穗900克,甘草3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药滓再煎。

柴胡半夏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伤风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而咳嗽,或胁热自痢;兼治一切痰症,状似伤寒。

【组成】柴胡、半夏各3克,黄芩、白术、陈皮、麦门冬各3克,甘草1.5克,姜3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小便不利,加茯苓;冬月无汗,加麻黄;三时无汗,加苏叶;冬月有汗,加桂枝;三时有汗,加防风;咽喉痛,加桔梗;喘嗽,去白术,加杏仁、桑白皮;酒热,加黄连;食积,加山楂、神曲;痰伏胁下作痛,加白芥子;痰甚喉中如牵锯,加竹沥、姜汁;痰稠如胶,加金沸草、前胡;胸膈痞闷,加枳壳。

四柴胡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扶正解表。

【主治】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者。

【组成】柴胡3~9克,炙甘草3克,生姜3~7片,当归6~9克(泻者少用),人参6~9克或15~21克。

【用法】用水4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

【加减】胸膈滞闷者,加陈皮3克。

羌活胜湿汤

【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异名】通气防风汤(《医学发明》卷五)。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组成】羌活、独活各3克,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1.5克,蔓荆子0.9克。

【用法】上药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大温服。

【加减】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1.5克;轻者,附子1.5克;重者,川乌1.5克。

【附注】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利关节;防风、藁本祛风除湿,发汗止痛;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治头风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具有祛风胜湿之效。

正柴胡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平散风寒。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阂疟初起。

【组成】柴胡3~9克,防风3克,陈皮4.5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3~5片。

【用法】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热服。

【加减】如头疼者,加川芎3克;热而兼渴者,加葛根3~6克;呕恶者,加半夏4.5克;湿胜者,加苍术3克;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3克;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3~9克,去浮沫服之,或加苏叶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