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06

第6章 皮肤科(6)

痱子

凉肌粉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三。

【主治】夏日遍身生赤痱子。

【组成】白芷、枫叶、藁本、苦参、黄连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9克,以蛤粉2大块,同研匀细,入生绢袋内,每次洗浴后,扑于身上。

鹅黄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止痛收干。

【主治】痤痱疮作痒,抓之皮损,随后又疼者。

【组成】绿豆粉30克,滑石15克,黄柏9克,轻粉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软绢帛蘸药扑于患处。

皮肤瘙痒

二味消风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主治】皮肤瘙痒,不能忍者。

【组成】苏州薄荷叶、蝉蜕(去头、足、土)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

二味消毒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一。

【异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功用】消疹止痒。

【主治】热疖、痤、疥、疹,风湿痒疮。

【组成】白矾30克,明雄黄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清茶调化,用鹅翎蘸扫患处。

八风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异名】八风汤(《保婴撮要》卷二十)。

【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

【组成】藿香(去土)250克,白芷、前胡(去芦)各500克,黄芪(去芦)、甘草、人参(去芦)各1千克,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1.5千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或每服6克,用腊茶水调服;小儿虚风,每服1.5克,以乳香、腊茶水调服。

人参消风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九。

【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头目眩晕,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寒多嚏,皮肤顽麻,瘾疹瘙痒。

【组成】川芎、甘草、荆芥穗、羌活、防风、白僵蚕、茯苓、蝉壳、藿香叶、人参各6克,厚朴、陈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以清茶调下;若暴感风寒,头痛声重,寒热倦疼,可用荆芥、清茶或温酒调服。

四生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主治】肝肾风毒上攻,眼赤痒痛,羞明多泪;风毒下注,脚膝生疮;及遍身风癣,服药不验,常觉两耳中痒者。

【组成】黄芪、川羌活、沙苑蒺藜、白附子(生用)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薄荷酒调服。如肾脏风下疰生疮,以腰子批开,以药末6克含定裹好,煨香熟,空腹时细嚼,以盐酒送服。

防风浴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功用】祛风,润燥,止痒。

【主治】风湿外侵,周身瘙痒不可止。

【组成】防风90克,蒴(切)30克,羊桃根90克,石南30克,秦艽30克,川升麻30克,苦参90克,茵芋30克,白蒺藜30克,蛇床子30克,白矾30克,枳壳30克。

【用法】上药细锉。用水14升,煎至10升,去滓,于暖室中洗浴,令汗出。

苦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遍身风瘙痒不可止。

【组成】苦参30克(锉),苍耳苗30克,蔓荆子30克,牡荆子30克,晚蚕沙30克,白蒺藜30克(微炒,去刺),晚蚕蛾15克,玄参30克,胡麻子30克,蛇床子30克,天麻30克,乳香15克。

【用法】上药捣细为散。每服6克,不拘时候,以紫笋茶调下。

枳壳羌活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〇。

【主治】妇女血风攻注,四肢麻木瘙痒,有如虫行,或肌生赤肿疼痛,肩背拘急,精神倦怠。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60克,羌活(去芦头)、牡荆子人参各45克,防风(去叉)、芍药、白茯苓(去黑皮)、白芷各60克,细辛(去苗叶)、当归(切,焙)、甘草(生用)各30克,牡丹皮75克,芎90克。

【用法】上药捣碎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食后细呷。

皮肤枯燥

泽肤膏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功用】滋阴养血,润肺止嗽。

【主治】皮肤枯燥如鱼鳞;肺燥咳嗽。

【组成】牛骨髓、真酥油各等分。

【用法】上药二味,合炼一处,以净瓷器贮之。每次3匙,空腹时用热酒或蜜汤调服。

澡豆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主治】手干燥。

【组成】大豆黄150克,芷蓿、零陵香子、赤小豆(去皮)各60克,丁香15克,麝香3克,冬瓜仁、茅香各17克,猪胰5具(细切)。

【用法】上药捣细过罗,与猪胰混合,曝干再捣,筛取细末。用时加水洗手面。

皮肤瘢痕

灭瘢丹

【来源】《疡医大全》卷十二。

【主治】面部瘢痕。

【组成】轻粉、白附子、黄芩(微火略炒)、白芷、防风(研细末)各等分。

【用法】上药炼蜜为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次,临睡洗面时又擦之。不须3日,自然消痕灭瘢。

玉容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主治】黧黑斑。

【组成】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芨、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克,荆芥、独活、羌活各15克,白附子、鹰条白、白扁豆各30克,防风15克,白丁香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禁忌】服药期间,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

皮肤皲裂

回神膏

【来源】《普济方》卷三〇〇。

【主治】手足皲裂,如蒸梨状,虽春夏亦如此。

【组成】生姜汁、红糟、猪脂、盐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烂,炒熟,搽入皲裂处。当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皲合。

润肌膏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功用】润燥生肌,活血止痛。

【主治】手足皴涩,皮肤裂开疼痛,不能迎风者。

【组成】珠子沥青120克,白黄蜡24克,乳香6克。

【用法】于铁锅内,先下沥青,随手下黄蜡,乳香;次入麻油10~20毫升,俟沥青熔开,微微熬动,放大净水盆于其旁以搅药;用铁滴1~2点于水中,试之如硬,少入油,看硬软合宜,新绵滤于水中揉扯,以白为度。瓷器内盛,或油纸裹。每用先火上炙裂口子热,捻合药亦上火炙软,涂裂口上,用纸少许贴之,自然合矣。

狐臭

六物胡粉膏

【来源】《医心方》卷四引《小品方》。

【主治】腋下及手足心、阴下、股里恒如汗湿,其气甚臭者。

【组成】干商陆30克,干枸杞白皮15克,干姜15克,滑石30克,甘草15克,胡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苦酒涂腋下,微汗出,易衣复更著之,不过3次便愈。或一岁复发者,复涂之。不可多涂。

五香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芳香辟秽。

【主治】狐臭。

【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各9克,麝香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用0.15克,水调,搽擦腋下,3日一次。或用药末6克盛绢袋内,挂腋下。

青木香散

【来源】《医心方》卷四引《范汪方》。

【主治】腋臭。

【组成】青木香60克,附子30克,白灰30克,矾石15克。

【用法】上药合捣为粉。掺腋下。

湿香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主治】体臭。

【组成】沉香1.22千克,甘松、檀香、雀头香(或藿香)、甲香、丁香、零陵香、鸡骨煎香各100克,麝香71克,熏陆香9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临用时以蜜和。预和不中用。

蜘蛛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主治】腋臭。

【组成】大蜘蛛1个(用黄泥、赤石脂少计,捣罗极细,加盐少许,杵制为窠,置蜘蛛在内,烧令通红,候冷剖开)。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入轻粉0.25克,用酽醋调成膏,临卧敷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