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40

第40章 耳鼻喉科、口腔科(1)

耳肿、耳痛、耳疳

滴耳油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耳疳;耳内闷肿出脓。

【组成】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滓,得油3克)适量。

【用法】对冰片0.6克。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蔓荆子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主治】内热,耳出脓汁,或耳鸣而聋。

【组成】蔓荆子、赤芍药、生地黄、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川升麻、麦门冬(去心)、木通、前胡、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150毫升,食后服。

清耳膏

【来源】《医方类聚》卷七十八引《吴氏集验方》

【主治】耳内或痒或痛。

【组成】附子尖(生)、石菖蒲、蝉蜕(生,去土)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耳痛者用麻油调入;耳痒者,用生姜汁调成锭子,用纱布裹好,塞入耳中。药干便换。

商陆塞耳方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主治】耳肿。

【组成】商陆(生者,洗)适量。

【用法】用刀子削如枣核,塞入耳中,一日2次。

当归黄芪饮

【来源】《医学正传》卷七引《产宝》。

【主治】产后阴脱。

【组成】当归、白芍、黄芪、人参各6克,升麻1.5克。

【用法】上药细切。水煎,温服。未收再服。

耳疳丸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九。

【主治】耳疳,出脓及黄水。

【组成】白矾(枯)1.5克,麝香0.15克,胭脂胚0.75克,陈皮(烧灰)1.5克。

【用法】作丸备用。先用棉签拭去脓,再将药丸送入耳内。

耳脓散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耳疳,脓水不止。

【组成】水龙骨(煅)3克,海螵蛸3克,飞青黛3克,枯矾1.5克,五倍子(炒黄)3克,煅黄鱼齿1.5克,细薄荷1.5克,梅片0.9克,川雅连0.9克,蛀竹屑0.9克,石榴花瓣(炙脆)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时取少许吹耳。

鼻窒、鼻息肉、鼻渊

奇授藿香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

【功用】疏风散热,清肝通窍。

【主治】胆热移脑,复感风寒,致患鼻渊,鼻流黄色浊涕者。现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属于风热者。

【组成】藿香连枝叶24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克,食后用苍耳子汤送下,或以黄酒送下。

耳渊汤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鼻渊。

【组成】辛夷6克,当归30克,柴胡3克,炒栀子9克,玄参30克,贝母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辛夷丸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功用】祛风化痰,清热通窍。

【主治】头风,鼻流白色黏液者。现用于慢性鼻窦炎。

【组成】南星、半夏(各姜制)、苍术(米泔浸)、黄芩(酒炒)、辛夷、川芎、黄柏(炒焦)、滑石、牡蛎(煅)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末,糊丸。薄荷汤送下。

辛乌散

【来源】《重楼玉钥》卷上。

【异名】角药(《重楼玉钥》卷上)。

【主治】喉风,颈项及口外红肿;亦治牙床浮肿。

【组成】赤芍梢30克,草乌30克,桔梗15克,荆芥穗15克,甘草15克,柴胡9克,赤小豆18克,连翘15克,细辛15克,紫荆皮30克,皂角15克,小生地15克。

【用法】上药不宜见火,置日中晒燥,共为细末,收入瓷瓶,勿令走气。临用以冷水调,噙口内,取风痰如神。凡颈项及口外红肿,即以角药敷之,亦可用角药作洗药,以荆芥同煎水频频洗之,洗后仍用角药敷上。

【加减】痰涎极盛者,加摩风膏浓汁4~5匙;牙床浮肿,加南星末少许。

二丁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五十九。

【主治】鼻不闻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偏头风。

【组成】苦丁香、丁香、粟米、赤小豆各7粒,石膏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吹鼻中。

丽泽通气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上。

【功用】益气升阳,祛风散寒。

【主治】肺气不足,外感风寒,鼻塞不闻香臭。

【组成】黄芪12克,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葛根各9克,炙甘草6克,川椒、白芷各3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加生姜3片,枣2枚,葱白10厘米,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加减】冬月加麻黄(不去节)。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一切冷物,忌风寒凉处坐、卧、行、立。

探渊丹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鼻渊,涕流黄浊,不堪闻者。

【组成】辛夷3克,当归15克,麦冬60克,茯苓9克,黄芩6克,白芍30克,天花粉9克,生地15克,桔梗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硇砂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鼻中息肉,初如榴子,渐大下垂,名为鼻痔。

【组成】硇砂3克,轻粉1克,冰片0.2克,雄黄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草桔咬毛,蘸药勤点痔上,日用5~6次。

通草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主治】鼻齆,气息不通,不闻香息。

【组成】木通、细辛、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绵裹少许,纳鼻中。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补。

珍珠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主治】鼻中息肉,呼吸不通利。

【组成】珍珠、白矾(烧为灰)、桂心各30克,木通15克(锉)。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次1.5克,绵裹纳鼻中,一日换3次。

通鼻膏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异名】辛夷膏(《普济方》卷五十六)。

【主治】鼻孔窒塞,香臭不闻,妨闷疼痛。

【组成】白芷5克,芎15克,木通15克,当归23克,细辛23克,莽草23克,辛夷30克。

【用法】上药细锉,以猪脂500克,煎令白芷色黄,绵滤去滓,盛于不津器中。候冷,绵裹枣核大,纳鼻中,一日换3次。

香膏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

【异名】木香膏《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主治】鼻中不通利窒塞者。

【组成】当归、芎、青木香、细辛、通草、蕤核仁、白芷各15克。

【用法】上七味,切,以羊髓微火煎,白芷色黄膏成,去滓。以小豆许纳鼻中,每日2次。以愈为度。

香膏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小品方》。

【主治】鼻中窒塞。

【组成】白芷、当归、芎、细辛、辛夷、通草、桂心、熏草各22.5克。

【用法】上八味,咀,苦酒渍一夜,以猪膏14克,煎至白芷色黄成膏,滤去滓。取少许点鼻中,或绵裹塞鼻中。以愈为度。

咽喉通治方

冰黄散

【来源】《尤氏喉科秘书》。

【主治】口舌喉内结毒;兼治丹毒。

【组成】冰片2.4克,人中白、黄柏、薄黄各3克,薄荷叶、黄连各4.5克,甘草、青黛、硼砂、朴硝各1.5克,枯矾少许。

【用法】共为细末。内吹、外敷俱可。

吹喉玉钥匙

【来源】《喉痧证治要略》。

【功用】解毒消肿。

【主治】一切喉症初起,红赤肿痛,或微肿起腐者。

【组成】炒僵蚕1.5克,西月石1.5克,玄明粉15克,飞辰砂1.5克,梅片1.5克。

【用法】先用月石倾入铜勺内烊化,再下玄明粉,炼枯,研极细末,即下僵蚕、辰砂、梅片等末,研乳至极细粉,收贮听用,勿令泄气。用时吹患处。

【禁忌】阴虚白喉纯红者忌用。

咽喉肿痛

含化射干丸

【来源】《太平惠圣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脾肺壅热,咽喉肿塞,连舌根痛。

【组成】射干30克,川升麻30克,硼砂15克(研),甘草15克(炙微赤,锉),鼓心70克(微炒),杏仁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研)。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和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调和为丸,丸如小弹子大。每次含1丸咽津。

含化犀角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心脾虚热,肺气暴壅,喉中肿痛,口舌干燥,咽津有妨,不下饮食。

【组成】犀角屑15克,射干23克,黄药15克,子芩15克,郁金15克,川大黄15克(锉碎,微炒),天门冬30克(去心,焙),玄参15克,川升麻15克,络石叶23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马牙硝3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马牙硝,研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不拘时候,常含1丸咽津。

均药

【来源】《喉科紫珍集》卷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咽喉诸症;手术后,患处坚硬,不消不溃者。

【组成】栀子21克(炒),薄荷叶30克,黄连30克,升麻9克,鸡内金(炙黄)4.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吹患处。

春风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主治】咽喉肿痛,缠喉风闭塞。

【组成】僵蚕、黄连(俱锉)、朴硝、白矾、青黛各1.5克。

【用法】腊月初一,取猪胆5~6个,将上药装入胆内,缚定,用青纸裹。将地掘一方坑,长阔33厘米,上用竹竿横吊,以胆悬定于内。候至立春日取出,置当风处吹干,去皮,以药研末,密收。吹喉中。

青龙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九。

【主治】咽喉肿痛妨闷。

【组成】石膏240克,朴硝、甘草(生)各3克,青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9克,煎薄荷汤调匀,含,冷即吐出,不拘时候,误咽不妨。

口臭

五香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主治】口及身臭。

【组成】豆蔻、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桂心各30克,香附子60克,甘松香、当归各15克,槟榔2枚。

【用法】上十一味,研末,蜜和作丸。常含如大豆1丸咽汁,白天3次,夜里1次。5日口香,10日体香。

藁本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主治】口臭生疮,唇疮生肌,漏疳虫蚀。

【组成】藁本(去苗、土)、芎各15克,细辛(去苗叶)、肉桂(去粗皮)、当归(切,焙)、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生用)雄黄(研)各7.5克。

【用法】上七味,捣研为散。每用3克,敷疮上。一日3次。

清气丸

【来源】《丹台玉案》卷三。

【功用】清胃泄热。

【主治】口臭。

【组成】青皮、黄连、黄芩、甘草各15克,石膏、檀香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细嚼,开水送下。

牙药麝香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九。

【功用】牢牙止痛。

【主治】牙齿不牢,疳蚀腐臭,牙缝垢黑。

【组成】绿矾(微炒)30克,石胆(炒)6克,五倍子(去蚌瓤)36克,诃子皮、何首乌、白茯苓(去皮)、白龙骨、甘松(去土)、藿香叶各12克,缩砂仁24克,零陵香18克,百药煎36克,细辛(去苗)6克,麝香(研)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已研药令匀。先用热浆水漱口,每用药少许擦牙,含口少时,后用热水漱口,每日早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