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38

第38章 儿科(3)

助胃膏

【来源】《洪氏集验方》卷五。

【功用】助胃生津。

【主治】小儿胃气虚弱,津液不足,食欲不振,口渴。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小茴各15克,干山药30克,檀香3克,乌梅肉15克,白豆蔻仁15克,缩砂仁15克,干木瓜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膏。每服如皂子大1丸,空腹时嚼服,或用温水吞下。

黄连二陈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功用】清热祛痰,和胃止呕。

【主治】小儿胎前受热,面色黄赤,手足湿,口吐黄涎酸黏。

【组成】半夏(姜制)、陈皮、茯苓、生甘草、黄连(姜炒)各等分。

【用法】用生姜为引,以水煎服。眼科

眼科通治方

炉甘石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异名】炉脑散(《医学入门》卷八)。

【主治】一切眼疾,下疳疮。

【组成】炉甘石250克(用黄连120克,于银石器内煮一沸时,去黄连,取甘石研)。

【用法】上药和匀,治眼疾每用0.15克,汤泡放温,时时洗之;治下疳,为末干掺。

金液汤

【来源】《一草亭目科》。

【功用】疏风散热,活血明目。

【主治】赤眼,以及赤眼日久不治或治而无效,风凝热积血滞,遂成外障者。

【组成】软前胡3克,白桔梗2.5克,直防风3克,川独活1克,京芍药3克,肥知母1.5克,荆芥穗1.5克,苏薄荷1.8克,蔓荆子2克(炒,研),北柴胡3克(炒),片姜黄1.5克(炒)。

【用法】上药咀片。水煎,饭后热服。

光明散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一切目疾。

【组成】川连9克,黄柏9克,黄芩9克,炉甘石(水飞)9克,梅片0.9克,辰砂0.9克,荸荠粉6克。

【用法】先以三黄浸煮汁,入后药研至无声,澄清晒干,再研细。白蜜调,点于眼中。

【加减】眼湿痒者,加胆矾。

光明拨云锭子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主治】一切眼疾。

【组成】炉甘石500克(煅过。以黄连250克,用水400毫升,煎5~7沸,淬7次,取净末60克),硼砂30克,冰片、珍珠、乳香、没药各3克,乌贼骨6克,麝香0.6克,血竭9克,黄连350克,龙胆草、当归、芍药、大黄、黄柏、黄芩、川芎、生地黄、白芷、防风、木贼、薄荷、羌活、红花、菊花各等分。

【用法】前九味研极细;后十六味,水浸3日,煎成膏,合前药末捏成锭。净水磨化点眼。

复明膏

【来源】《古今医统》卷六十一。

【主治】眼目一切翳膜。

【组成】制甘石坯子150克,黄丹30克,人参、当归、青盐、乳香、没药、芦荟各3克,硼砂6克,珍珠1.5克,麝香0.9克,白蔹4.5克,海螵蛸、黄连粉、黄柏粉、蕤仁粉各15克,好蜜120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极细末,先将好蜜炼去沫净,滴水不散,然后入前项末药,慢火熬制,搅匀,做成锭子,银盒收贮。每以新汲水磨点四眦。

复明膏

【来源】《丹台玉案》卷三。

【主治】一切翳障,并时行眼疾。

【组成】川黄连2.5千克(煎极浓,去滓),秋梨10千克(取汁)。

【用法】二汁同雪水熬成膏,入熟蜜500克,人乳1.25毫升,羊胆汁250毫升,和匀,晒微干成饼。用井花水磨点眼睛。

煮肝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小儿疳积,眼生翳膜;大人雀目。

【组成】青蛤粉、夜明砂、谷精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5~21克,猪肝内煮熟,细嚼,用清茶送下。

流泪症

和肝散

【来源】《银海指南》卷三。

【主治】肝气不和,目赤肿痛;或因郁怒伤肝,肝阳上僭,两目昏花,羞明翳雾,眵泪俱多,甚则瞳神散大,视物无形。

【组成】香附50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酒浸,一份以盐水浸,一份以蜜浸,一份以童便浸,每浸3日夜后晒干)。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每服6克,白滚汤调下。

真珠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〇七。

【主治】肝虚,眼目迎风流泪。

【组成】珍珠末、丹砂(研)各22克,贝齿5枚(灰火中烧,为末),干姜末22克。

【用法】上四味,合研匀细,用熟绢帛罗3遍。每仰卧点少许于眼中,合眼少时。

木贼散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七。

【主治】眼出冷泪,属于实证者。

【组成】木贼、苍术、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木贼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疟疾,形实气强,多湿多痰者。

【组成】半夏、青皮各15克,木贼、厚朴各9克,白苍术槟榔各3克。

【用法】用陈酒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露一夜,于未发之先2时温服。

暴风客热

草龙胆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异名】龙胆草散(《普济方》卷七十四)。

【主治】风热上冲,眼暴赤肿痛,睛疼连眶,睑眦赤烂,淤肉侵睛,时多热泪;逆损肝气,久视损伤眼力,或风砂尘入眼涩痛,致成内外障翳。

【组成】蒺藜子(炒,去刺)、龙胆草各180克,赤芍药250克,甘草(炙)、羌活、防风(去叉枝)各30克,菊花(去枝)15克,茯苓(去皮)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食后及临卧时用温酒调下。

洗肝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功用】疏风散热,清肝泻火。

【主治】风热热毒上散,眼目暴赤,肿痛难开,隐涩眵泪,昏暗羞明,或生翳膜,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脉弦实有力。

【组成】当归(去芦)、薄荷(去梗)、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山栀子仁、甘草(炙)、大黄(煨)、川芎各60克。

【用法】上药八味,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凉开水调下,食后服。

汤泡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异名】清明散(《秘传眼科龙术论》卷七)。

【主治】肝经不足,客热风邪上攻,眼目赤涩,睛疼睑烂,怕日羞明,夜卧多泪;或时行暴赤,两太阳穴疼,头晕昏眩,视物不明,渐生翳膜。

【组成】赤芍药、当归(洗,焙)、黄连(去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用6克,极滚汤泡,乘热熏洗,冷即再温,一日洗3~5次,以愈为度。

驱风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主治】烂弦风赤,浮翳、胬肉攀睛,涩痒眵泪。

【组成】防风(去芦)、龙胆草各15克,铜青9克,五倍子6克,淡竹叶1握(去根)。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5克,热汤60毫升泡,停冷澄清,洗眼。

【加减】病甚者,加大黄;丹毒,加麻仁。

目赤、肿痛

既济解毒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功用】泻火解毒,导热下行。

【主治】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大便微秘,脉浮数,按之弦细。

【组成】大黄(酒蒸,大便利勿用)、黄连(酒炒)、黄芩(酒炒)、甘草(炙)、桔梗各9克,柴胡、升麻、连翘、当归身各3克。

【用法】上药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酒、湿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羚羊角饮子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主治】眼目外障,红赤肿胀,流泪,眵多黏稠,沙涩不适,头痛,珠痛胀急者。

【组成】羚羊角(锉末)、犀角(锉末)、防风、桔梗、茺蔚子、玄参、知母、大黄(炮)、草决明、甘草(减半)、黄芩(炒)、车前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碎。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青金散(一)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眼目暴赤肿痛,不能开;鼻息肉闭塞,颌面疼痛。

【组成】芒硝1.5克,青黛1.5克,乳香、没药各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鼻内搐之。

羌活胜风汤

【来源】《原机启微》卷下。

【主治】风热上扰,眵多既躁,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颠沉重,眉骨酸疼,眼生外翳。

【组成】白术1.5克,枳壳、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各1.2克,荆芥、甘草各0.9克,柴胡2.1克,黄芩1.5克。

【用法】上药共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滓热服。

青金散(二)

【来源】《御药院方》卷十。

【功用】清脑明目。

【主治】风热上攻,目睛疼痛。

【组成】龙脑、青黛、薄荷叶、朴硝各3克,乳香0.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0.15克,鼻内搐之。

目睛疼痛

蔓荆实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〇六。

【主治】目睛疼痛,上连头痛。

【组成】蔓荆实(去皮)、甘菊花、羌活(去芦头)、黄芩(去黑心)、芎、防风(去叉)各30克,石膏90克,甘草(炙,锉)15克。

【用法】上八味,粗捣筛。每服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及临卧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