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17

第17章 内科(11)

食积

陈米三棱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五。

【主治】米面五谷等积。

【组成】陈仓米30克(用新巴豆5枚,去壳,同米慢火炒至巴豆焦色,去豆不用),陈皮、三棱(煨)、砂仁、麦芽各6克,南木香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醋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20丸,空腹时用姜汤下。

橘饼扶脾丸

【来源】《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主治】一切伤食。

【组成】陈皮、焦白术、淮山药、芡实各30克,焦山楂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做成饼状。陈米汤送下。

谷神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九。

【主治】宿食停积,不欲饮食。

【组成】人参、缩砂、香附子(炒,去毛)、三棱(煨)、莪术(煨)、青皮、陈皮、神曲(炒)、麦芽(炒)、枳壳(炒,去瓤)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粳米调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服,盐汤亦可。

快膈消食丸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三。

【异名】消乳丸(《普济方》卷三九三)、消食丸(《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主治】小儿乳食积滞。

【组成】缩砂仁、橘皮、京三棱、莪术、神曲、麦芽各15克,香附子30克(略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食后用白汤送下。

消积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丁香丸(《普济方》卷三九二)。

【功用】温中消积。

【主治】乳食停滞不化,脘腹膨胀,大便酸臭。

【组成】丁香9个,缩砂仁10个,乌梅肉3个,巴豆2个(去皮、油、心膜)。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3岁以上3~5丸,3岁以下2~3丸,以温水送服。

胃痛

白螺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主治】痰饮积聚,胃脘疼痛。

【组成】螺蛳壳(墙上年久者,烧)、滑石(炒)、苍术、山栀香附、南星各60克,枳壳、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0~40丸,以姜汤送服。

【加减】春加川芎;夏加黄连,冬加吴茱萸。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景岳全书》卷五十四补。

神仙一块气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诸气食积及噎塞痞满,胸胁刺痛,)薇瘕疝气。

【组成】青皮、陈皮、三棱(炒)、香附(童便炒)、莪术各30克,神曲、麦芽(炒)、萝卜子(炒)、白丑(取头末)、槟榔、郁金、黄连各15克,枳实9克,百草霜、皂角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面糊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

除痛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五。

【功用】温中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中焦积寒,脘腹疼痛,呕逆清水,自汗短气。

【组成】木香、乳香(别研)、沉香、藿香叶(去土)、肉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枳实(麸炒,去瓤)、吴茱萸(汤洗七次)、京三棱(煨香,切)、蓬莪术(煨香,切)各15克,黑牵牛120克(取头出细末45克,余者不用),麝香4.5克(别研),陈橘皮(去白)15克(锉,用巴豆去壳60克,炒令紫色,去巴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麝香、乳香别研匀,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温生姜汤送下。

射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主治】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

【组成】射干(去毛)、栀子仁、赤茯苓(去黑皮)、升麻各30克,赤芍药、白术各45克。

【用法】上六味,咀如豆大。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入生地黄汁30毫升,蜜15毫升,再煎3沸,温服,不拘时候,每日2服。

烧脾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温中祛寒,理气化滞。

【主治】饮啖生冷果散,寒留中焦,心脾冷痛不可忍,及老幼霍乱吐泻。

【组成】干姜(炮)、厚朴(姜制,锉,炒)、草果仁、缩砂仁神曲(炒)、麦芽(炒)、橘红、高良姜(锉,炒)、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熟盐汤调服,不拘时候。

良附丸

【来源】《良方集腋》卷上。

【功用】疏肝理气,温胃祛寒。

【主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或胸胁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姜酒洗7次焙干,附子醋洗七次焙干,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3克,调和为丸服之。

【禁忌】胃脘痛属于肝胃火郁,甚或出血者忌用。

【附注】原书云:本方用治诸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丹参饮

【来源】《时方歌括》卷下。

【主治】心痛,胃脘诸痛。

【组成】丹参、檀香、砂仁各30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服。

神香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理气宽中,温中祛寒。

【主治】寒凝气滞,胸胁或胃脘胀痛,呕哕气逆,噎嗝。

【组成】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次1.5~2.1克,甚者3克,用温开水送下,1日2~3次。若寒气作痛者,姜汤送下。

【附注】主中丁香温胃暖脾,降逆止呕;白豆蔻芳香化湿,理气畅中。二药合用,共奏理气宽中,温中祛寒之功。

神保丸

【来源】《苏沈良方》卷四引《灵苑方》。

【异名】遇仙丹(《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心膈痛,腹痛,胁下痛,气喘,气噎,大便秘结。

【组成】木香0.3克,胡椒0.3克,巴豆10枚(去皮、心,研),干蝎1枚。

【用法】上药以汤释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丸,心膈痛,柿蒂汤或灯芯同柿蒂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小便不能,灯芯汤下;血痢脏毒,楮叶汤下;肺气甚者,白矾、蚌粉各0.9克,黄丹0.3克同研为散,煎桑白皮、糯米饮调下3丸;若小喘,只用桑皮、糯米饮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3克同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

疏肝益肾汤

【来源】《医宗己任编》卷一。

【功用】疏肝滋肾。

【主治】肝血虚,胃脘痛,大便燥结,服逍遥散不愈者。

【组成】柴胡、白芍、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术桂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麻黄苍术汤(《兰室秘藏》卷下)。

【功用】运脾化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作痛,面色萎黄。

【组成】苍术6克,麻黄、炒神曲、橘皮、白茯苓、泽泻各3克,桂枝、半夏、草豆蔻仁、猪苓各1.5克,黄芪0.9克,炙甘草0.6克,杏仁10个。

【用法】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撞气阿魏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五种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气块,冷气攻刺;及脾胃停寒,胸满膨胀,腹痛肠鸣,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痛,妇人血气等疾。

【组成】茴香(炒)、青皮(去白)、甘草(炒)、蓬莪术(炮)川芎、陈皮(去白)各30克,白芷15克,丁香皮(炮)30克,缩砂仁、肉桂(去皮)各15克,生姜120克(切片,用盐15腌克一夜,炒黑色),胡椒、阿魏(醋浸一夜,以面同为糊)各7.5克。

【用法】上药捣末,用阿魏调和为丸,如鸡头子大。每丸50克,用朱砂21克为衣。丈夫气痛,炒姜、盐汤下1~2粒;妇人血气,醋上;常服1粒烂嚼,茶、酒任下。

腹痛

一炁丹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脾肾虚寒,不时泄泻,腹痛阳痿,怯寒神疲。

【组成】人参、制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与蜂蜜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3克,以白开水送服。

二陈四七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功用】理气化痰。

【主治】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

【组成】茯苓、陈皮、甘草、苏梗、厚朴、制半夏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丁沉透膈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主治】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饮食不下。

【组成】丁香15克,沉香15克,木香15克(并不见火),人参(去芦)15克,青皮(去白),神曲各30克,茯苓(去皮),甘草(炙)、陈皮(去白)、厚朴(姜汁)制、草果仁、藿香叶(去土)、半夏(泡7次)、缩砂仁(去壳)各60克,白豆蔻(去壳)、白术(去芦,炒)、麦芽(炒)、香附子(炒去毛)各3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1枚同煎,去滓热服。

五香拈痛丸

【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主治】心腹痛,或又有小腹痛者。

【组成】木香、官桂、丁香、乳香、藿香叶、沉香各15克,斑蝥7枚,巴豆3粒(去油)。

【用法】上药味共研为细末,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以姜汤送服。

黄连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组成】黄连9克,甘草9克(灸),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半夏6克(洗),大枣12克(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昼3次,夜2次。

【附注】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报,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黄雌鸡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

【主治】产后虚羸,腹痛。

【组成】小黄雌鸡1只(去头、足、翅、羽、肠胃,洗,切),当归15克(锉,微炒),白术15克,熟干地黄15克,桂心15克,黄耆15克(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先以水1.4升,煮鸡至600毫升。每服药散12克,以鸡汁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3次。

排气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行气散滞。

【主治】气逆,食滞腹胀,疼痛,癫狂。

【组成】陈皮4.5克,木香2.1~3克,藿香4.5克,香附6克,枳壳4.5克,泽泻6克,乌药6克,厚朴3克。

【用法】上药以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热服。

【加减】食滞,加山楂、麦芽各6克;寒滞,加焦干姜、吴茱萸、肉桂之属;气逆其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呕吐而痛,加半夏、丁香之属;小腹疼痛,加小茴香;如兼疝症,加荔枝核(煨熟捣碎)6~9克。

雪羹

【来源】《古方选注》

【功用】泄热止痛。

【主治】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

【组成】大荸荠4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30克。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分2次服。

蟠葱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功用】活血化淤,芳香健胃。

【主治】脾胃虚冷,心腹痛连两胁,胸膈痞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及治妇人血气攻刺,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后,恶血不止,脐腹疼痛。

【组成】延胡索90克,苍术(米泔浸一夜,去皮)、甘草()各250克,茯苓(白者,去皮)、蓬莪术、三棱(煨)、青皮(去白)各180克,丁皮、缩砂(去皮)、槟榔各12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6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未。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连根葱白1茎,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鳖甲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寒疝积聚,结固不通,绕脐切痛,腹中胀满;劳伤羸瘦,不能饮食。

【组成】鳖甲45克(涂醋,灸微黄,去裙),甘草15克(灸微赤,锉),桂心15克,甜葶苈15克(微炒令香),川大黄15克(锉碎,微炒),芎15克,赤芍药15克,川乌头15克(炮裂,去皮、脐),槟榔1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天食前以生姜、橘皮汤下20丸。

腹胀

川连枳壳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脾实腹胀,肚腹时热,肛门热。

【组成】川连、枳壳、木通、甘草、大腹皮、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木香煮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五。

【主治】腹胁胀满,呕逆恶心。

【组成】紫苏叶、青橘皮(去白)、当归(洗、焙)、白芍药、乌药、白茯苓(去皮)、桔梗(去芦头)、半夏(汤洗七次,焙)、川芎、黄芪(蜜灸)、防风(洗,去芦头)、甘草(灸)、木香、陈橘皮(去白)、枳壳(麸炒,去瓤)、大腹皮各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