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14

第14章 内科(8)

神授散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二。

【主治】久痢不愈。

【组成】陈石榴(焙干)。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米汤调下9~12克。

香连化滞丸

【来源】《妇科玉尺》卷二。

【功用】清热化湿,消积导滞。

【组成】木香、黄连各60克,青皮(炒)、陈皮、厚朴(炙)枳实(炒)、黄芩各75克,当归、白芍各150克,滑石、甘草槟榔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每服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香连丸

【来源】《政和本草》卷七引《李绛兵部手集方》。

【主治】赤白痢疾。

【组成】黄连、青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同捣筛,白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20~30丸。每日3次。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服。

茶梅丸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六。

【主治】赤白痢。

【组成】蜡茶(细末)、白格肉各适量。

【用法】捣和为丸。每服20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泄泻不止,陈米饮下。

茜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下痢脓血不止。

【组成】茜根30克,黄芩22克,栀子仁7.5克,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参连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主治】脾胃虚热,下痢噤口不食者。

【组成】人参15克,黄连30克。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一日内分数次服之。如吐强饮,但得入口下咽即好。加石莲肉9克尤效。外以田螺捣烂掩脐中,以引热下行。

治痢散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主治】赤痢或白痢初起。

【组成】葛根、苦参(炒)、陈皮、陈松萝茶各500克,赤芍(酒炒)、麦芽(炒)、山楂(炒)各3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2克,水煎,连药末服下。小儿减半。

【加减】加川连120克尤妙。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荤腥、面食、煎炒、闭气发气诸物。

调荣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功用】凉血调荣,行气化滞。

【主治】产后痢疾,属于血热气滞者。

【组成】白茯苓、当归、生地、山楂各3克,赤芍、木通香附、丹皮各1.8克,甘草各1.5克,乌梅5个。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黄连丸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六。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肠风下血。

【组成】黄连、吴茱萸各等分。

【用法】上药同炒令紫,色不得过黑,去茱萸,只以黄连一味软饭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米饮下30~50丸,每日2服;更以胃风汤煎,如法吞下。

导气汤

【来源】《奇效良方》卷十三。

【功用】清热化湿,行气导滞。

【主治】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

【组成】木香、槟榔、黄连各1.8克,大黄、黄芩各4.5克,枳壳3克(麸炒)、芍药15克,当归9克。

【用法】上药咀,作2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清流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滋阴清热,调气和血。

【主治】阴虚挟热泻痢,或发热,或喜冷,或下纯红鲜血,或小便痛赤。

【组成】生地、芍药、茯苓、泽泻各6克,当归3~6克,甘草3克,黄芩、黄连各4.5克,枳壳3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煎服。

【加减】如热甚者,加黄柏;小便热痛者,加栀子。

断痢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

【主治】一切泻痢,腹痛久不愈。

【组成】肉豆蔻、丁香、干姜各7.5克(炮),甘草(炙)、陈皮、诃子(去核)各30克,御米壳(去蒂,蜜浴,炒)9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7.5克,用水150毫升,加乳香1粒,粟米百粒,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霍乱吐泻者,冷服。

霍乱

大半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功用】补中降逆。

【主治】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组成】半夏9克(洗,完用),人参6克,白蜜20毫升。

【用法】上药用水1.2升,和蜜扬之240遍,煮药取500毫升,温服200毫升,余分再服。

【附注】方中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虚益胃,白蜜甘润缓中。三药合用,共奏补中降逆之功。

大正气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主治】瘴疟,霍乱吐泻。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汁制)、桂心、甘草(炙)、干姜(炮)、陈皮各30克,茱萸15克(微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同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丹砂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主治】中恶霍乱。

【组成】丹砂3.7克,附子(炮裂,去皮、脐,为末)7.5克,雄黄0.3克,巴豆7粒(去心、皮,另研出油)。

【用法】上三味,共研匀,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米饮送下。若下痢不止,加3~5丸,与少冷粥食之,即定。

养中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温中益气。

【主治】中气虚寒。恶心呕吐或便溏泄泻。

【组成】人参3~9克,山药(炒)6克,白扁豆(炒)6~9克,炙甘草3克,茯苓6克,干姜(炒黄)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加减】嗳腐气滞者,加陈皮3克或砂仁1.2克;胃中空虚觉饥者,加熟地9~15克。

香豆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涣。

【异名】人参蔻散(《传信适用方》卷四)。

【主治】小儿霍乱烦渴。

【组成】藿香、肉豆蔻各30克,白扁豆、人参各15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研末过筛,每服3克,用水12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60毫升,温服。

蚕矢汤

【来源】《霍乱论》卷下。

【功用】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组成】晚蚕沙15克,生薏苡仁、大豆黄卷各12克,陈木瓜9克,川黄连(姜汁炒)9克,制半夏、黄芩(酒炒)、通草各3克,焦山栀4.5克,陈吴萸(泡淡)0.9克。

【用法】地浆或阴阳水煎,稍凉徐服。

理气散寒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七。

【主治】中下二焦寒滞气逆,腹痛,或呕泻;或不呕不泻,而为干霍乱危剧等症。

【组成】苍术、厚朴(姜炒)、陈皮(去白)、甘草各4克,藿香、砂仁、枳壳各2.5克,木香1.5克,香附、乌药各4.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热服。

【加减】如食滞,加山楂、麦芽、神曲各4.5克;如痛而呕,加半夏4.5克;如寒甚喜热者,加吴茱萸、肉桂之类;如气滞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槟榔之类;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6~9克。

燃照汤

【来源】《霍乱论》卷下。

【主治】者秽夹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外湿恶寒肢冷者。

【组成】草果仁3克,淡豆豉9克,炒山栀6克,省头草4.5克,制厚朴3克,醋炒半夏3克,酒黄芩4.5克,滑石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凉服。

疟疾

四兽饮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功用】和胃化痰,治疟。

【主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发为疟疾。

【组成】半夏(汤洗去滑)、茯苓、人参、草果、陈皮、甘草、乌梅肉、白术、生姜、枣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散,盐少许,腌食顷,厚皮纸裹,水浸湿,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未发前,并进3服。

白虎加桂枝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桂枝白虎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功用】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壮热汗出,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组成】知母180克,甘草(炙)60克,石膏500克,粳米60克,桂枝(去皮)90克。

【用法】上药锉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汗出愈。

立生丹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伤暑霍乱。疟疾,痢疾,泄泻,胃痛腹痛,吞吐酸水。

【组成】母丁香36克,沉香12克,茅苍术36克,明雄黄2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蟾酥24克,铜锅内加水酒200毫升化开,入前药末,丸绿豆大。每服2丸,小儿1丸,温水送下。又下死胎如神。凡被蝎蜂螫者,调涂立效。

【禁忌】孕妇忌服。

半贝丸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截疟。

【主治】疟疾。

【组成】生半夏、生川贝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和,捣匀为丸。每服0.09~0.15克,生熟汤送下。

加味露姜饮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功用】甘温补正,化痰截疟。

【主治】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者。

【组成】人参3克,半夏6克,草果3克,生姜6克,广陈皮3克,青皮3克(醋炒)。

【用法】上药用水500毫升,煮成200毫升,滴荷叶露30毫升,温服。药滓加水300毫升,煮取200毫升服。

杏仁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肺疟,咳嗽频仍,寒从背起,舌白渴饮,伏暑所致。

【组成】杏仁9克,黄芩4.5克,连翘4.5克,滑石9克,桑叶4.5克,茯苓块9克,白蔻皮2.4克,梨皮6克。

【用法】用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每日服2次。

首乌白芍汤

【来源】《镐京直指医方》卷二。

【主治】泄泻日久,肝脾阴伤者。

【组成】制首乌9克,北沙参9克,银柴胡4.5克,白茯苓9克,黑驴胶6克(蛤粉炒),生白芍6克,炒扁豆6克,扁石斛9克,生薏苡仁18克,生谷芽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露蜂房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

【主治】乳痈,疼痛不止,或发寒热。

【组成】露蜂房30克,鹿角30克。

【用法】上药并烧成灰,细研,不拘时候,以热酒调下6克。

鳖甲饮子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疟久不愈,致成疟母,胁下痞满,形体羸瘦,腹中结块,时发寒热。

【组成】鳖甲(醋炙)、白术、黄芪(去芦)、草果仁、槟榔、芎、橘红、白芍药、甘草(炙)、厚朴(姜制,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枣子1枚,乌梅少许,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恒山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异名】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

【功用】截疟宣邪。

【主治】肾热发为疟疾。发时寒颤,先寒后热,腰脊酸痛,转动不利,头昏目眩,大便不爽。

【组成】恒山9克,乌梅3~7枚,香豉9克,竹叶12克,葱白15克。

【用法】上药五味,咀。以水1.2升,煎至400毫升,去滓,分2次服。首次应在疟发前半日许服下,至发时服完。

波雪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主治】五痨七伤,阴汗盗汗,夜多小便,沉寒故冷;脾胃虚损,久不思饮食,消渴,腹胀反胃,口吐酸水,腹中绞结疼痛,泄泻;肺寒咳嗽,寒痰不利;五疟,及一切冷疾。

【组成】荜拨、人参、茯苓(去皮)、干姜(炮)各15克,桂心23克,诃子45克(炮,去核),胡椒23克,良姜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汤饮送服。

三、肺系病症

咳嗽

杏仁萝卜子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功用】宣肺降气,化痰止嗽。

【主治】气壅痰盛,咳嗽气喘。

【组成】杏仁(去皮、尖)、萝卜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粥调和丸服用。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景岳全书》卷五十四补。

含奇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痰热壅肺,喘嗽不止。

【组成】葶苈、知母、贝母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枣肉、砂糖捣和为丸,如弹子大。每用绵裹1丸含之,徐徐咽下。

诃子饮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敛肺止咳。

【主治】久咳,语声不出者。

【组成】诃子(去核)30克,杏仁(泡,去皮、尖)30克,通草7.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煨生姜(切)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皂荚丸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皂角丸(《医方集解》)。

【主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组成】皂荚112克(刮去皮,酥炙)。

【用法】上一味,研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3丸,白天3次夜里1次服用。

补肺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功用】补肺益肾,清火化痰。

【主治】劳嗽。肺肾两虚,日晡发热,自汗盗汗,痰多喘逆;虚劳短气自汗,时寒时热,易于感冒,舌色淡,脉软无力者。

【组成】桑白皮、熟地黄各60克,人参、紫菀、黄芪、五味子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克,水煎,入蜜少许,饭后服。

纳气丸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六。

【主治】脾肾两虚,蒸热咳嗽,倦怠少食。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茱萸肉、干山药(微焙)各120克,牡丹皮、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90克,沉香30克,砂仁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送服,睡前用温酒送下;如泄泻少食者,用干山药末调糊代蜜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