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11

第11章 内科(5)

应梦人参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主治】伤寒体热头疼,及风壅痰嗽咯血。

【组成】白芷、干葛、青皮、桔梗(炒)、白术、参各23克,甘草(炙)45克,干姜(炮)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05毫升。通口服。如伤寒,入豉数粒同煎,热服。

湿病

托里举斑汤

【来源】《瘟疫论》卷上。

【功用】扶正托里,和血解毒。

【主治】斑疹误下,邪留血分,斑毒内陷。

【组成】白芍、当归各3克,升麻1.5克,白芷2.1克,柴胡2.1克,穿山甲6克(炙黄)。

【用法】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栀子仁饮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热病,斑出黑色,小便如血,气急,胎欲落。

【组成】栀子仁60克,川升麻90克,大青60克,石膏90克(捣碎),黄芩30克,生地黄60克。

【用法】上药细锉和匀。每服15克,用水200毫升,入葱白7寸,豆豉49粒,煎至10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济阴承气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五。

【功用】滋阴攻下。

【主治】瘟疫,温热,阳明腑实,伴见体弱血虚症状者。

【组成】大黄(或煨,或生)6~9克,枳实(面炒)3克,当归4.5克,厚朴3克,生地、白芍各3克,丹参6克,陈皮、甘草各1.5~2克。

【用法】水煎服。

桂枝姜附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

【组成】桂枝18克,干姜9克,白术9克,熟附子9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滓再煮取2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3次。

益胃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功用】滋养胃阴。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

【组成】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4.5克(炒香)。

【用法】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服。所余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陷胸承气汤

【来源】《伤寒瘟疫条辨》卷五。

【主治】温病三焦火热,胸膈痞满而痛,大便不通,谵语狂乱不识人者。

【组成】白僵蚕(酒炒)9克,蝉蜕(全)10个,黄连3克,黄芩3克,黄柏3克,栀子3克,枳实(麸炒)7.5克,厚朴(姜汁炒)15克,大黄(酒洗)15克,芒硝9克(另入),栝楼1个,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

葛根橘皮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

【主治】冬温,壮热而咳,肌肤发斑,状如锦纹,胸闷作呕,但吐清汁者。

【组成】葛根6克,橘皮6克,杏仁6克(去尖、皮),麻黄6克(去节),知母6克,黄芩6克,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七味切碎。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黑膏

【来源】《肘后方》卷二。

【异名】生地黄膏(《太平圣惠方》卷十八)、地黄膏(《伤寒总病论》卷四)。

【主治】温毒发斑。

【组成】生地黄250克(切碎),好豉270克,猪脂1千克,雄黄、麝香各少许。

【用法】上药前三味,水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再将麝香、雄黄纳入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即愈。

犀角消毒散

【来源】《保婴撮要》卷十二。

【主治】小儿斑疹、丹毒,发热痛痒。

【组成】牛蒡子、甘草、荆芥、防风各1.5克,犀角(镑)0.6克,金银花0.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熟,入犀角,倾出服。

风湿

一甲煎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

【主治】温病下后伤阴,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者。

【组成】生牡蛎60克(研细)。

【用法】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

【附注】温病用下法后,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甚,是下之不得其道,有亡阴之虑。方中牡蛎,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有三用,对本证极为适宜。

大青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主治】风寒所冲,毒邪内陷,疹子出一日即没;温毒发斑,其形焮肿,如蚊蚤所啮,或成片如锦纹云霞。

【组成】大青、木通、元参、桔梗、知母、山栀、升麻、石膏各等分。

【用法】水煎,调入黄土末6~9克服之。

【加减】如大便结闭,口干腹胀,身热烦躁者,此热秘也,加酒炒大黄。

人参化斑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功用】清热生津,凉血化斑。

【主治】皮肤发斑,斑色紫赤,高热烦渴,脉洪数者。

【组成】人参9克,石膏30克,知母7.5克,当归、紫草茸、白茯苓(去皮)、甘草各9克。

【用法】上锉一剂。以水煎服。

一加减正气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功用】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垢不爽。

【组成】藿香根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5克,麦芽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用法】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2次温服。

加味清宫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暑温蔓延三焦,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

【组成】元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6克(磨冲),连心麦冬9克,知母9克,银花6克。

【用法】水煎,加竹沥50毫升冲入服。

冬地三黄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功用】养阴生津,清热泻火。

【主治】阳明温病,邪热伤阴,无汗,小便不利者。

【组成】麦冬24克,黄连3克,苇根汁100毫升(冲),元参12克,黄柏3克,银花露100毫升(冲),细生地12克,黄芩3克,生甘草9克。

【用法】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

仙露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功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寒温阳明症,表里俱热,心中热,嗜凉水,脉象洪滑,舌苔白厚,或白而微黄,或有时背微恶寒者。

【组成】生石膏(捣细)90克,玄参30克,连翘9克,粳米15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1升,煎至米熟,其汤即成。约可得清汁600毫升,先温服200毫升。若服完一剂,病犹在者,可仍煎一剂,服之如前。使药力昼夜相继,以病愈为度。若患者腹中微觉凉,或欲大便者,即停药勿服。候两三点钟,若仍发热,未大便者,可少少与服之。若已大便,即非溏泻,而热犹在者,亦可少少与服。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气凉血。

【主治】太阴温病,气血两燔。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元参12克,细生地18克,麦冬18克。

【用法】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服。滓再煮200毫升服。

去杖汤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一。

【主治】脚弱无力,行步艰辛。

【组成】赤芍药18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桑杏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主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组成】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

【用法】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附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柴胡养荣汤

【来源】《瘟疫论》卷上。

【功用】解肌清热,养营润燥。

【主治】瘟疫病后,阴枯血燥,表有余热者。

【组成】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当归、白芍、生地、知母、天花粉各等分。

【用法】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柴葛解肌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二。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温邪,内有郁热,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

【组成】柴胡3.6克,葛根4.5克,赤芍3克,甘草1.5克,黄芩4.5克,知母3克,贝母3克,生地黄6克,丹皮4.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心烦,加淡竹叶10片;谵语,加石膏9克。

柴胡羚角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和解偏重破积。

【主治】妇人温病发热,经水适断,热入血室,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则昏厥,舌干口臭,便闭溺短者。

【组成】鳖血柴胡6克,归尾6克,杜红花3克,碧玉散9克(包煎),羚角片9克(先煎),桃仁9粒,小青皮4.5克,炒穿甲3克,吉林人参3克,醋炒生锦纹9克。

【用法】水煎,临服调入牛黄膏3克。

【附注】此方以鳖血柴胡,入经达气,入络利血,提出少阳之陷邪,羚角解热清肝,起阴提神,并为君药;归尾、桃仁破其血结,青皮下其冲气,并为臣药;穿甲、碧玉散、炒生军直达淤结之处,以攻其坚,引血室之结热,一从前阴而出,一从后阴而出;妙在人参大补元气,牛黄膏清醒神识,并为佐使药。诸药相配,既能和解阴阳,又可大破血结,故适用于上症。

香豉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删繁方》。

【主治】温病肺胃热盛,身发斑点。

【组成】香豉9克(绵裹),葱须(切)12克,石膏24克,栀子仁9克,生姜24克,大青6克,升麻9克,芒硝9克。

【用法】上八味,切碎。以水600毫升,煮前七味,取250毫升,去滓,下芒硝,分2次服。

枳实导滞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下滞通便。

【主治】温病热证而有里滞者。

【组成】枳实6克,生绵纹4.5克(酒洗),净楂肉9克,尖槟榔4.5克,川朴4.5克,川连1.8克,六和曲9克,连翘4.5克,紫草9克,细木通2.4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清营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主治】温病邪热传营,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组成】犀角9克,生地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银花9克,连翘(连心用)6克,黄连4.5克,丹参6克。

【用法】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3次。

【禁忌】舌苔白滑者,不可与之。

【附注】方中犀角、生地清营凉血;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清热解毒,并透热于外,使人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热壅血淤,故少配丹参活血消淤以散热;邪热伤阴,故用麦冬、玄参养阴生津。

清络饮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透暑热。

【主治】暑温经发汗后,暑症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未解者;或暑伤肺经气分之轻症。

【组成】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2服。或煎汤代茶,预防暑病。

葱豉桔梗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风温、风热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组成】鲜葱白3~5枚,苦桔梗3~4.5克,焦山栀6~9克,淡豆豉9~15克,苏薄荷3~4.5克,青连翘4.5~6克,生甘草2~2.5克,鲜淡竹叶30片。

【用法】水煎服。

【加减】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2粒(磨冲),大青叶9克;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6克,白蔻末2.4克;咳甚痰多,加杏仁9克,广橘红4.5克;鼻衄,加生侧柏叶12克,鲜茅根50支。

【附注】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甘草合桔梗以利咽,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增液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其阴素虚,不可用承气汤者。

【组成】元参30克,麦冬24克(连心),细生地24克。

【用法】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口干则与饮令尽。不大便,再服。

【附注】方中重用元参,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君;麦冬滋液润燥,生地养阴清热为臣。三味相配,共奏滋液润燥之功。

紫雪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八引《苏恭方》。

【异名】紫雪丹(《成方便读》卷三)。

【功用】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搐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组成】黄金3千克,寒水石1.5千克,石膏1.5千克,磁石1.5千克,滑石1.5千克,玄参500克,羚羊角150克(屑)犀角150克(屑),升麻270克,沉香150克,丁子香30克,青木香150克,甘草250克。

【用法】上十三味以水60升,先煮五种金石药,得24升,去滓;纳另八味,煮取9升,去滓;取硝石2.16千克,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5千克,投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搅勿住手,得4.2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纳研朱砂90克,细研麝香当门子37.5克,纳中搅调,寒之二日,成霜如雪紫色。病人强壮者,一服3克,当利热毒;老弱人或热毒微者,一服1.5克。

【附注】方中石膏、寒水石、滑石甘寒清热;玄参、升麻、甘草清热解毒;犀角清心解毒;麝香、青木香、丁香、沉香行气开窍;羚羊角清肝息风;朱砂、磁石、黄金重镇安神;硝石、朴硝泄热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开窍,熄风镇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