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4747800000003

第3章 心态平和,人生自在(2)

在明熹宗弥留之际,差人将信王朱由检召至卧榻之侧,传以皇位,嘱以善视中宫、善待忠贤。遗言一出,魏忠贤得意非凡,朱由检却不能自安,他趁乱赶快离开了皇宫,惟恐被魏忠贤所害。

天启七年八月,23岁的熹宗终于晏驾。魏忠贤本来准备秘不发丧,有所图谋,无奈人多嘴杂走漏了风声,只得由皇后懿旨昭告天下,并派党羽涂文辅等人接朱由检入宫。

风雨欲来,局势凶险。朱由检进宫之前,做了种种准备。他广告朝野,让大家知道他入宫的消息,同时在衣袖之中藏了很多事物。朱由检进宫之后,处处防备,小心谨慎,不敢吃一口御厨房的东西,而以自带食物充饥。由干信王入宫已不是秘密,魏忠贤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将朱由检扣押宫中,再想对策。

朱由检与外隔绝,夜夜孤灯独坐。一天,他见一个手持长剑的内侍在自己住所前转悠,就试着将其召入,许以日后封赏。这内侍本是受命看守朱由检的,一听朱由检许愿许得天花乱坠,兴奋之中忘了职责。恰好又有一群巡夜的太监从门口经过,朱由检立刻把他们都叫进房内,问寒问暖,还派“看守”到御厨房取来酒肉款待大家。

众人十分感激,都表示愿为信王卖命,于是,朱由检同宫外取得了联系。朝中多数大臣虽迫于魏忠贤的淫威而对其阿谀逢迎,但内心深处还是不希望一个太监常年骑在自己的头上肆意妄为,更不希望他有朝一日当上皇帝。他们得到朱由检送出的情报后马上行动,拥戴他做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崇祯帝。

朱由检即位之后,魏忠贤懊恼自己棋错一着。他为了试探新皇上对自己的态度,先惺惺作态,表示自己老了,该退休了,要辞去厂卫之权。老狐狸遇上个好猎人,朱由检自然明白魏忠贤的真实用意,同时也深知他的势力已根深蒂固,就不动声色,不仅不同意魏忠贤辞职,还像先帝一样对他恭恭敬敬,礼让有加。魏忠贤见状便放下心来,他不知颇具城府的崇祯帝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他。

稳住魏忠贤之后,崇祯开始剪其党羽,从宫内到宫外,从京城到外地,将一大批魏党分子或免职遣返、或逮捕查办。速度之快,是魏忠贤所始料未及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的行为鼓励了一些早已对魏党心生不满的大臣,他们纷纷上疏揭露魏忠贤的罪恶行径。

魏忠贤知道自己的气数就要尽了,自己这么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已破产了。但是他不愿意就此死去,他忽然很想离开皇宫,离开这个自己从小太监变成九千岁的巢穴。崇祯本想将这个祸害天下长达七年之久的元凶处以极刑,但念及哥哥的临终遗言,还是答应了他的乞求。魏忠贤唯恐夜长梦多,就连夜离开了京城。

但是,由于请杀魏忠贤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崇祯也觉得不杀此贼不足以谢天下,就下旨将魏忠贤逮回京师问罪。

当京中有人将这个消息设法报知魏忠贤时,魏忠贤还未至凤阳。他知道情况不妙,就索性停住在阜城南关尤氏旅店,不再往前赶路了。这一夜他辗转难眠,呆坐良久,终于自解衣带将自己罪恶的一生做了个了断。这一年,魏忠贤59岁。

魏忠贤一生害人实在太多,他虽然畏罪自杀,却难息众怒。前后诸君子的后人及其他受害者无不想手刃仇人,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崇祯终于下旨磔尸。于是,死去的魏忠贤仍然难逃恶惩——他的尸体被千刀万剐、剁成了碎块;他的头颅也被悬挂在其家乡的西城门下。

魏忠贤本是市井无赖,吃喝嫖赌,无所不通,以致家产耗尽,卖妻卖女;走投无路之际,只得挥刀自官,入宫当了太监。

谁曾想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竟然秉笔审批内阁大臣的奏章,继而把持朝政,败坏朝纲,代拟圣旨,迫害忠良,真可谓权倾朝野,气焰嚣张。

殊不知,正是他在春风得意之时,不知收敛,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弘一法师曾说:“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人生在世,要想过得顺利,时时都要小心谨慎。特别是在自己春风得意、无限风光之时,更要谨小慎微,不要得意忘形,以致乐极生悲。

多一分恭敬,就会多一分福慧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清·印光大师禅语

“要想从佛理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就必须以恭敬地态度感悟它,有一种恭敬的态度,就可以消除一些罪业,获得一些福业。”这是印光法师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恭敬的态度对于尊佛、礼佛者是多么地重要。

弘一法师很赞同这个观点,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恪守这一点。

1922年,弘一法师欲拜庆福寺的寂山长老为师,寂山长老感到很不安,他认为自己佛学修为甚浅,而弘一法师声名远扬,自己非常尊敬弘一法师。于是,再三推辞,不肯接受。弘一法师越发谦虚恭敬,再三恳求,又请壁华、孟由二居士劝说,寂山长老这才答应下来。

拜师的那一天,弘一法师按照拜师的礼仪去拜见寂山长老。后来,他又郑重其事,在报上刊登声明。在此之后,无论在何种场合,或者书信往来,均以师礼待之。

从弘一法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谦卑、恭敬地高尚之人,也正因为弘一法师具有这种的胸襟和态度,才使他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景仰。

有人说:谦卑是智慧的开始,恭敬是福气的源泉。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百喻经》记载了一则猎人赠予四个商人儿子猎物的故事。

在梵授王统治的波罗奈国有四个富商。他们各有一个儿子,都长得风流倜傥,且喜欢结伴而行。有一天,四位商人之子又一起出城,途中坐在路边休息,互相交谈自己近来的所见所闻。这时,有一位猎人打猎回来,车上装了许多猎物。猎人驾着马车疾驰而来,准备进城卖掉这些猎物。

四个年轻人看到满载猎物的马车驶来,其中一个迅速从地上站起来,说道:“我向猎人要块肉去。”话音刚落,他已经走到马车前,很不礼貌地说:“喂!打猎的,割块肉给我!”猎人见这个年轻人如此傲慢无礼,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向人索要东西,怎么能以这样的口气呢?要和气换和气才对呀!我不会拒绝你的要求,但是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说完这番话,猎人便念了一首偈语:

“公子所要肉,出言欠和逊;按君言粗鲁,只配得筋骨。”

第一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骨,悻悻地退回原来坐的地方。

第二位商人的儿子也站了起来,说道:“我也向猎人要块肉。”他来到猎人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哥,能给我一块肉吗?”猎人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也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接着,猎人扶着车把,也念了一首偈语:

“人说尘世中,兄弟手足情;按君言辞和,送君鹿腿肉。”

第二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腿,高兴地回到路边。

第三位商人的儿子也站了起来,说道:“你们都向猎人要了肉,我也去。”他来到猎人面前,满脸笑容,用温和、尊重的语调说道:“老爹,请给我一块肉好吗?”猎人也报以一笑,很爽快地说:“我会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的。”说完这话,他又念了一首偈语:

“呼我一声爹,为父心头颤;按君言辞敬,赠君心头肉。”

第三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心,愉快地回到年轻的朋友们身旁。

第四位商人的儿子迎着他站起身来,说道:“我也去向猎人要肉。”他来到猎人面前,含着亲切的微笑,诚恳而又尊敬地说:“朋友,打猎辛苦了。能否赏我一块肉?”猎人也礼貌地微微颔首道:“没问题,朋友,我将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第四次念起偈语:

“村中若无友,犹孤居森林;按君言辞美,赠君倾我车。”

猎人恐怕年轻人没听清楚,再次强调:“朋友,上车来吧!我要将这整车猎物都送到你家里去。”第四位商人的儿子也不客气,让猎人驾车把满车鹿肉送回自己家。他吩咐仆人卸下肉后,让厨子马上烹煮,热情招待猎人。他俩边饮酒边交谈,吃喝了整整一夜,尽兴而散。

向同一位猎人索要鹿肉,但是因为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态度傲慢、言语不敬的年轻人得到的只能是筋骨;和颜悦色,以兄弟相称的年轻人得到的是鹿腿;满脸笑容,用温和、尊重的语调相称的年轻人得到的是鹿心;真诚、恳切,把对方视为朋友的年轻人得到的是满车鹿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多一分恭敬,自己则收获一分福慧。所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要想获得更多的福慧,就要努力做到以恭敬的态度对人。

平常心能走出五浊恶世

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明·袁宏道禅语

“佛家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等相互污浊,已经容不得我们一刻居住。”有人看到这句偈语,就问弘一法师:“既然我们身处这样污浊的环境,应该怎么办呢?”弘一法师回答说:“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守正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世事难料,福祸变幻,当你突然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当你被误解、被诬陷、被冤枉的时候,能不能保持平常心,处事不惊,从容面对呢?其实,要想从容面对,保持一颗净化的心,必须有一个伟大的胸怀。有时候,要是没有可能改变身处的环境,那就去改变我们的心灵。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净化内心开始。只有内心净化了,身外的环境才能得到净化。

石苞是西晋初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他平时勤奋工作,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占据长江以南的吴国还依然存在,吴国的君主孙皓也还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北担任监军的是王琛。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出。”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是指石苞。

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人,陷其于不平之中,实在是不义之举。然而,王琛还是这样做了。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这样,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正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关于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

石苞也听到了吴国军队将要进犯的消息,便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武帝听到消息后更加怀疑,就对中军羊祜说:“吴国的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呼应,两面夹攻,几乎没有例外的,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祜自然不会相信,但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解除。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可他经过一天时间也没有去报到,这就更加引起了武帝的怀疑,于是,武帝想秘密地派兵去讨伐石苞。

武帝发布文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势力,修筑工事,封锁水路,劳累和干扰了百姓,应该罢免他的职务。”接着就派遣太尉司马望带领大军前去征讨,又调来一支人马从下邳赶到寿春,形成对石苞的讨伐之势。

石苞一点也不知道武帝对他的猜疑。到了武帝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明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于是,他采纳了孙铄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