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4747800000015

第15章 抓住当下,赢得未来(3)

我们努力工作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更安逸的生活吗?但是,我们在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意志就会被消磨殆尽,奋斗的精神就会被瓦解,奋斗的脚步就会因此放慢或停下来。所以,当我们每天在享受美妙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太贪恋享受,已经丧失上进进取之心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要小心了。你可以想一想,假如生活出现了变故,假如环境发生了变化,你会怎样?就像一条长期生活在冷水中的鱼,假如一天水温突然升高了,它会适应吗?

因此,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不要使自己失去进取之心,不要让美好的生活磨灭了自己坚强的意志。要做到,既享受生活,又不过于沉溺其中。

思危当下,安度未来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李叔同禅语

弘一法师常用“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思想来告诫人们:人在安定不乱的环境中,要有警觉心,时时防范危乱的发生,当危乱发生时应该知道如何处理,否则,就不能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境地。

宋代的李伉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

宋真宗刚刚即位时,对政事勤勉用心,重用了一批贤臣良将。一时朝野上下风气清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的丞相李伉辅佐年轻的君主,整日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有一段日子,因为用兵西北的事情,李伉和参知政事王旦经常要很晚才能吃饭。

一次,巳经是深夜了,他们才忙完了当天的决策和军用调度开始吃饭。王旦瞧瞧吃着饭还若有所思的李伉,又瞅瞅眼前的清粥小菜,不禁叹息道:“唉,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些悠闲无事的日子呢?当年娴熟的书画诗词都因为政事给丢弃了呢。”正在沉思的李伉听到王旦的抱怨,苦笑一下,微微摇了摇头,对王旦说:“王贤弟切不可忘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多少有点忧患,可以成为警戒。就算是真有一天四方安宁无事,也未见得朝廷还会风平浪静。我死之后,必定由你来出任宰相。朝廷很快就会同敌人和亲,一旦边境无事,风调雨顺些,恐怕皇上就会逐渐生出奢侈之心了。陛下尚且年轻,多些警戒未尝不是好事。”王旦对这番话却不以为然,觉得李伉是小题大做了。

李伉每天都会将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为乱以及不孝件逆等等事情一一上报给真宗,真宗听了很不高兴。王旦也觉得拿这些小事来让皇上心烦实在是没有必要,更何况还每次都是这些不美之事,总会有违皇上的心意。王旦多次劝李伉,李伉却自有道理,他说:“皇上年少,应当让他知道四方艰难,这样才会常怀忧惧之心。要不然,正处在血气方刚年纪的皇上,就很有可能误以为天下太平、四时祥瑞,把心思都用在声色犬马上面,或是大兴土木、兴兵打仗、兴建庙宇。我老了,怕是看不到这些了,这都是你日后要担心的事情啊!”

果然李伉死后,真宗认为同契丹已经讲和,西夏也纳贡祢臣,干是便封禅泰山,祭祀汾神,大肆建造宫殿,还搜求亡仕的典籍,没有一天闲暇。还任用了一批善于歌功颂德,根本不用心政务的奸佞小人,如王钦若、丁谓之流。王旦看在眼里,却毫无办法。想要进谏,自己已经和这些佞臣同流合污;想要辞官离去,但皇上着实待自己不薄,就这么撒手不管实在于心不忍。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里,王旦才知道李伉当初的忧虑是多么有先见之明。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如果沉溺于安乐,没有危机意识,一定会意志消沉,懒惰放逸,缺乏警觉性,智慧及能力就会日益减损。当危险急难来临之际,就会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不要因为安乐的环境而忘却自己的忧患意识。这样做,从小处说,个人能够身安心和;从大处说,国家可以安定繁盛。

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路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宋·道光法师禅语

这是宋代高僧道光法师曾经做的一偈,弘一法师这样解释这句禅语:人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要有自知,倘若硬要“强颜于世转参差”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反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一些平常事——“卧看蜘蛛结网丝”。弘一法师希望每个人都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对于那些主观的“见知”,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判断,不可作眼高手低的奢想。如果硬要“大脚穿小鞋”,或者“小脚穿大鞋”,那只能是自讨苦吃、自找没趣。

生活中,我们应该清楚什么适合自己,我们适合做什么。如果我们是一只鸡,我们就应该从土里刨食中找乐趣,如果我们终日羡慕苍鹰在天空翱翔,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变成苍鹰,那么我们便连土里刨食的丁点而乐趣都没有了。我们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我的能力如何?我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我的理想中哪些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哪些是永远都达不到而应该放弃的?

其实,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贫富美丑,最难能可贵的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正确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为那些世俗的观念所困惑,做适合自己的,而不是自己最想做的。

从前,有个老铁匠,临死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打了一辈子铁,现在即将离开人世了,我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们的,只有两块我收藏已久的上等玄铁……”话还没说完,老铁匠就咽了气。

在老铁匠的两个儿子中,老大身材魁梧、天生力大,喜欢舞枪弄剑;老二却瘦小孱弱,喜欢钻研一些针头线脑的小玩意儿。

老铁匠死后,这两个儿子便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得到的玄铁利用上了。老大用它那块儿玄铁打了一把宝剑,每天都刻苦练剑,下了不少的功夫。老二却将那块儿玄铁打造了几把锥子,出门摆摊给人缝缝补补,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哥哥见弟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很不高兴,便对弟弟说:“玄铁本来就是打造宝剑的上等原料,而你却将它打造成了几把破锥子。你想想看,我今后可以利用这把宝剑建功立业,而你却只能用这几把破锥子维持生计,真是目光如鼠呀。”弟弟听了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反驳,依然埋头做活儿。

不久,异国入侵,老大背着宝剑依然投军走上了战场。在千里边疆,老大仗着多年的苦心练出的好武艺挥剑劈敌无数,立下了赫赫战功。

评定叛乱之后,老大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加官晋爵、荣华富贵自不可言。

老二的妻子见了,便埋怨丈夫说:“当初,你若将那块玄铁也铸成了宝剑,也不至于生活得像今天如此贫穷了!”可是老二却说:“我天生就是做小本生意的命,你让我挺剑上战场,岂不是白白送死。”

没过两年,朝中的一些奸臣便看不惯一介武夫的老大身居高位,于是便向皇帝屡进谗言陷害于他,而皇帝也觉得天下太平了,犯不着为了一个武将而惹得众臣不悦,于是打发老大回老家去了。

回到家乡的老大,尽管有一身好剑法,可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得靠瘦小的弟弟用锥子替别人干活挣两个小钱来维持生活,他不由地感叹:“你的锥子还能做针线活儿,我这把剑能干什么呢?真是中看不中用,还不如一块废铁。”

我们很多人不也像这位哥哥一样,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非凡之人,要创造奇迹,看不起平凡的人生。然而,实践却告诉我们,大部分人根本不是那种一呼百应的英雄,而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候觉得生活得不痛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错误地看高或者看低了自己,比如我们身材并不苗条,硬要穿一条非常流行的苗条裤子,即便我们费好大劲儿穿上了,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由于裤子太苗条,我们将要受到强力地包裹,不舒服是自然的;以这种形象站在别人面前,带来的自然也不会是羡慕的眼光。

其实,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何必踏破铁鞋去寻找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呢?

人们常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我们做人做事也应如此。只有做适合我们的事,走适合我们的路,我们才能找到乐趣,找到成功。

做好眼前的小事,大事才能干好

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清·印光大师禅语

“如果业障没有消除,三昧这种简易的佛法也没有成就,就想去探究一些深奥的佛理,这真是滑稽的事情,就像画饼充饥那样可笑。”也就是说,修为就像盖房子,地基都没有打好,就想盖高楼大厦,这怎么行呢?如果没有稳固的地基,高楼怎么能够稳固呢?

通过这句话,弘一法师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入手,不要因事小而不去做它。试想,如果连一些小事都做不好,就说要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

东汉时期,有位大臣名叫陈蕃,他以忠诚敢谏闻名于天下。汉恒帝在位期间,他任朝廷议郎。他曾经上奏恒帝说:“眼下农事不佳,连年歉收,庄稼有五六成遭灾,农人中成千上万人处在饥寒之中,啼饥嚎寒,民不聊生。然而宫中有女几千人,每日吃鱼吃肉,穿戴绫罗绸缎,施脂油粉黛,这要耗费多少资财啊?俗语说得好:‘谁家养有五个闺女,会穷得连贼都不肯去’。现在后宫有女千人,这不是穷国之举吗?再说,把这么多宫妃放人后宫,这是灾祸的根源呀。历史上有多少教训呀,难道不该记取吗?”皇帝于是采纳了陈蕃的意见,放出宫女500多人。大臣们也称赞陈蕃说:“你真是忠心耿耿、公正无私啊!”

陈蕃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番大作为,与他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分不开。

陈蕃自幼勤奋,博览群书。为了寻求读书的安静环境,他便独立生活学习。15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的小院落里读书写文章。由于读书刻苦,常常钻进书堆而不能自拔。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让他很有满足感。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被读书写作所挤占,自己从不注重衣着打扮,还疏忽了对庭院房间的打扫。院子里杂草丛生,砖瓦石块、污水随处可见,可他却视而不见。走进他居住的房间就更是不堪入目了。桌椅板凳放得哪儿都是,上面的尘土有很厚一层,桌上还有吃剩下的饭菜和没有洗的碗筷。各种书籍到处乱堆,有的放在床头翻卷着,有的在桌上和地上散落着。屋角的四处蜘蛛网密布。

有一次,他父亲同城的一个朋友薛勤,听说陈蕃在这里居住学习,就打算来拜访他。陈蕃像往常一样,早上起来后,没有怎么洗漱梳理,蓬头垢面;更没有打扫收拾房间,就去读书了。读至兴奋之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才意识到有客人来访,急忙出来迎接。薛勤说明来意,陈蕃一阵寒暄过后,便请薛勤进屋。

薛勤见陈著蓬头垢面,走进院里,又是一片脏乱不堪,就已有些气愤。等被陈蕃请进屋中,看到那番场景,实在忍无可忍,便教训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难道你就这样来迎接客人吗?陈蕃呀,你可是官宦家的子弟啊,客人会常来常往,你应该把庭院洒扫得干净些,好迎接宾客呀!”陈蕃听了,理直气壮一本正经地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何必在乎这院子、房间屋子的事情,局促于一房一室啊?”薛勤听后,点点头。心里暗自认为陈蕃能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还是与众不同的,还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便继续引导他,说道:“贤侄所言极是,真是志向高远。”但又用反问进一步引导他:“大丈夫胸怀大志,的确需要高一步立身,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但你想过没有,如果你连自己的庭院、房间都不能清扫干净整齐,又如何来扫除天下呢?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纤土,方能成其高!所以从小事点滴做起,才能为将来的大抱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席话,终于使陈蕃懂得了这两者其实不是互相排斥的,懂得了成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这对他将来的成长,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生活中,像少年陈蕃的人随处可见,他们认为干大事不必拘泥于小节,小事干得费时费力,既埋没自己的才华,又浪费自己的精力,只有干大事方能显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称赞。其实,这些人大多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也干不成。

其实,做小事并不妨碍做大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事是基础,它可以培养你做大事的态度、品质。我们应时刻牢记:唯有做好小事,方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