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与科学家相约(科学知识大课堂)
14745300000042

第42章 与生理学家相约(3)

孙思邈十分重视用针灸法医疗疾病,且造诣精深。他在理论上纠正了前代穴位混杂的现象,统一了穴位名称,又绘制了针灸穴位的图,发明了“以痛取穴”针刺治病的方法。在医疗技术上孙思邈也不断创新。导尿术的发明创造人就是孙思邈。他首先使用葱叶导尿(直到元代才改用羽毛管导尿)。至于法国医生拿力敦发明用橡皮管导尿,那已是孙思邈之后1200年的事了。

孙思邈提出没有小儿就不会有大人,妇女的病比男子的病难治十倍。他重视妇女,珍视小儿。主张把妇女、小儿病从内科中分离出来各自独立成科,倡导妇、儿专科论治。这为我国医学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孙思邈对于新生儿应如何处理,如何选择母乳,如何诊治小儿杂病的论述,至今仍在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孙思邈对医药的各个方面都非常精通,常用综合治疗的办法给人治病,疗效特好,常常使病人“起死回生”。一天孙思邈进城要办点事,见有出殡的。一老婆婆跟着棺材哭得非常伤心。棺材里渗透出的血水滴了一路。孙思邈问老婆婆:“棺材盛殓的是您什么人,是怎么死的?”老婆婆伤心地告诉孙思邈:儿媳难产几天,血流不止。孙子没能生出来,儿媳就这样死了。孙思邈又问:“死了多长时间了?”老婆婆回答说死了半天了。孙思邈又仔细地察看了滴在地上的血,跟老婆婆说:“我能救活你的儿媳!”老婆婆疑惑地看着孙思邈。旁边有人叫道:“他就是大名医孙思邈”。老婆婆急忙要跪下给孙思邈叩头。孙思邈一边将老婆婆扶住,一边叫人赶快开棺。“死者”脸上无一点血色。孙思邈仔细地切脉,感到偶尔还有非常微弱的跳动。孙思邈接着选好穴位,用特殊的捻针手法给“死者”扎针。说来也奇怪,没一会功夫就看到“死者”的鼻子有点轻微的煽动,有了微弱的呼吸。过了一会“死者”的腹部也蠕动开了。随着“哇——”的一声婴儿的哭啼,一个白胖胖的娃娃出世了。产妇吃力地睁开双眼,又紧紧地闭上。孙思邈让人赶快依方去买药,给产妇喂下。不一会儿,产妇就完全清醒过来,含着泪,吃力地看着周围的人。人们无不称颂孙思邈一针救活了母子两条性命,称孙思邈是“神医”。

孙思邈不慕名利,三次避诏,到太白山、终南山、峨眉山、五台山(孙思邈的老家,今称药王山)隐居数十年。他隐居在深山老林,养生、炼丹、行医看病、钻研典籍和医术。为了访求医方,孙思邈不怕劳苦,不远千里万里,涉足大江南北去寻求。他的医学知识和医术达到至深至精,幽微绝妙的程度,为他成为“苍生大医”和著书立说奠下基石。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多说是在宋代,也有说是唐代。孙思邈也精于炼丹,他在《丹经》中,依据自己的炼丹活动,详细地记录了“硫磺伏火法”。这是我国早期的火药配方和制法。火药的发明,孙思邈是真正的先驱者!

孙思邈前后共有撰著23种。其中《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堪称中国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孙思邈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我国的医药成果。结合自己数十年行医的临床实践的丰富经验,于71岁时(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编成了《千金要方》30卷。之后,孙思邈又深感《千金要方》不足以全面反映自己钻研典籍、行医看病的心得体会和新获得的珍贵医药知识。又用了30年——到孙思邈逝世前一年,续编定了《千金翼方》30卷。用以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千金要方》中有合方、论5300多首,载医方6500多个,共232门。《千金翼方》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这两部医典在我国世代相传。《千金要方》问世以来已刊刻近百版。至今仍是从事中医药的人必读经典。两书在国外(特别是在日本)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古代的人们往往把生病看作是因鬼怪作祟所致。生病后不找医生而找巫婆来除病。孙思邈不信这些,明确指出:“针药及时,将能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他提倡讲究卫生,发展预防医学,竭力主张把预防医学同医疗学结合,把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他提倡锻炼身体,指出这是防病、健体,益寿延年的重要手段。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孙思邈强调个人要注意饮食卫生:肉食要新鲜,要煮烂了吃;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吃得过饱;饮酒要适量;晚饭不要多吃,饭后要漱口;不要蒙头睡觉;要常洗澡常换衣服;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要常劳动,但不要过分疲劳等等,做到预防为主。

医生开方要“药到病除”,必须熟记药物的性能和用量。孙思邈对许多药材亲自探究,有些还自己动手种植、采摘、炮制,还注意吸收外国的医药学说和药物,以提高医术和扩大用药领域。孙思邈重视“食疗”。如用胎盘治疗各种虚症;用羊、牛、兔肝治夜盲症;用海藻等治甲状腺肿大病。对“脚气病”进行分类。对其中因缺维生素B一类的病人,用食谷糠皮等食物来治疗。这较欧洲人1642年提出脚气病早了一千余年。对治疗大叶性急性肺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都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至今仍有很高的医疗价值。

对于养生学,孙思邈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发展了唯物的养生长寿学说,形成综合性的实用科学养生体系。他的养生长寿理论和方法适合人类的需要,易于接受和实行。孙思邈反对以服食“仙丹”来追求“长生不老”的幻想;主张通过提高精神素养,调节生活规律、改善生活环境,重视饮食忌宜,配合各种锻炼以及服食必要的药物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他的调气、按摩等许多方法对后代的气功、八段锦、延年益寿六字诀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孙思邈以医济人。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后代所崇敬。为表达对孙思邈的崇敬,人们尊称他为“药王”。把他曾隐居的耀县五台山改称“药王山”,并在山口建“药王庙”。在其他许多城市中也建药王庙或在大庙里建药王殿奉祀孙思邈,把孙思邈作为自己健康的保护神。许多有关孙思邈的神话也流传至今。其中一则是:

有一只白额大虎卧倒在孙思邈家门口。老虎泪汪汪地张着大嘴哼哼。孙思邈领会了这是一只有病的老虎,是来找自己看病的。孙思邈坦然无惧地走到老虎跟前为它诊视。老虎因吃食太猛,骨刺梗塞了咽喉,孙思邈把门上的铁门环取下撑到老虎的大嘴里,把骨刺拔出,又揉了些“铁脚灵仙草”捣烂让老虎咽下。老虎的病痛顿时消失,张口长啸一声感谢孙思邈的医治之恩。从此每当阳春二月杏花盛开时,这只老虎就来杏林守护,直到杏子成熟、收获后方离去。这“虎守杏林”的故事代代流传。从前游医们手戴医铃,摇着走街串巷行医,把医铃叫“虎箍”,就来自这传说。医铃也是由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的铁门环演变而来的。

人们为表达对中国医药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名医孙思邈的崇敬,自唐代起,每年二月初二孙思邈故乡的人们万人空巷到药王山上的药王庙祭祀药王孙思邈。田汉先生在1959年游药王山时,用简练的两句诗概括了孙思邈在医药上的伟大功绩和人们对孙思邈的崇敬:

“千金方使万人活,萧鼓年年拜药王。”

道尔顿发现色盲症

1844年7月26日,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步履艰难地走进了自己的实验室。时间是差一刻九点,从21岁到今天,57年来,他每晚都是在这同一时刻记录下当天的气象数据。只见他用微微颤抖的手拿起笔,记下气压计和温度的读数,并在表的最后一格里记下“微雨”。当他起身欲走的时候,发现还没写上日期,于是便又坐下了。从此,他再也没有起来。

这位以生命的字迹完成最后一项科学实践的老人名叫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色盲症的人。

从贫寒家庭里走出来的气象学家

1766年9月6日,约翰·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名叫伊格尔斯菲尔德的穷乡僻壤。他的父亲是个贫苦农民兼织毛呢为生。母亲除家务外帮助父亲种田。由于收入微薄又要养活六个子女,家庭经济相当拮据。尽管家境贫寒,但当道尔顿六岁时,父母还是想方设法让他上了本村的教会小学。在学校里道尔顿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他好学深思,有股韧劲,解不出难题决不罢休。每当一些同学为老师留的教学题叫苦连天的时候,道尔顿就自己独坐在一旁冥思苦想,即使老师有时想提示他一下,也被他头也不抬地拒绝了。常常一坐就到天黑,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小道尔顿独自陪伴着那昏暗的烛光,对此,他的老师弗莱彻先生称赞说:“在教友会的孩子中间,就思想的成熟而论,谁也比不上约翰。”

由于交不起学费,道尔顿被迫中途辍学,并从12岁开始就办私塾教学,同时受雇干农活,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虽身处逆境,他仍坚持自学,毫不松懈。当地一位有学问的教友会绅士伊莱休·鲁宾逊是个自然科学爱好者,他十分欣赏道尔顿,宁愿放弃休息时间在晚上给道尔顿讲授数学、物理等知识。

鲁宾逊爱好观测气象,自制了各种精巧的仪器,在鲁宾逊的热心指导下,道尔顿开始了气象观测,并且萌发了为海员和农民预报天气的想法。

1781年,15岁的道尔顿外出谋生,来到肯代尔镇。在他表兄办的寄宿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员,一直在那里工作了12年。他工作之余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都广泛涉猎,他在这12年里所读的书,比以后50年中所读的还要多,勤奋自学的劲头可见一斑。

在博览群书的同时,他没有放弃气象观测工作。他把鲁宾逊临别赠送的礼物——气压计挂在墙上,在校园里安装了雨量计,他的室内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玻璃仪器。这么多仪器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吹制的,博览群书和气象观测使道尔顿深深感到:自然之谜太多了,要去认识它们和利用它们需要太多的知识,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师。

一天,道尔顿听说附近有一位学识渊博的约翰·豪夫先生,就去拜访。当他紧握着这位当地人人称道的实验家的手时,他愣住了——豪夫先生竟是个瞎子。

豪夫似乎感觉到了道尔顿的疑虑,他站起身,向一张大桌子走去,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仪器、试管,但摆得井井有条,只见他毫不费力地取到所需的用具,把容器倒满,没有洒漏,没有碰撞,每个动作都熟练准确。从豪夫身上,道尔顿又一次深深感到毅力的重要。他曾这样介绍豪夫:“豪夫大约在两岁时因患天花失明,或许可以说他是被夺去最宝贵的感官以后,创造了一个把天才与毅力结合起来的极其令人惊讶的典范。他掌握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通晓数学的各个部门,精通天文、化学、医学。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他能仅仅依靠头脑解决困难而深奥的问题。他用触觉、味觉和嗅觉几乎能分辨出他所住的周围二十多英里范围内的每一种植物。如果我对科学有什么新的或者是重要的贡献,首先是由于我能得到他的指导和他在哲学研究方面的榜样。”

正是在这样一位盲人学者的鼓励与指导之下,道尔顿不仅学到了数学、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希腊文、拉丁文、法文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记气象日记,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科学观察。道尔顿从1787年起坚持写气象日记57年,从未间断,全部观测记录超过20万条。

1793年,道尔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气象观测论文集》,初步总结了他的观测结果,分析了云的形成、蒸发过程和大气降水量的分布等,从中可以看到道尔顿后来许多发现的原始构思,从此,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教师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

就在这一年,道尔顿受聘于曼彻斯特文学哲学学会创办的新学院,担任讲师,讲授数学和自然科学。学院条件优越,但教学负担繁重,实验室缺乏,不久,道尔顿意识到,过重的教师工作已妨碍他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六年以后,他毅然辞掉了讲师职务,只花很少的时间给私人授课,过着清贫的生活,而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做实验和论文宣读会等学术活动。“午夜方眠,黎明即起”是道尔顿的座右铭,他正是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对自然科学的极端爱好,在科学研究探索的道路上奋斗了整整26年,终于迎来了他才华横溢的鼎盛时期。

成果卓著的物理、化学家

道尔顿具有分析、综合和概括的非凡才能。他从观测气象开始,进而研究空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扩散和分压,总结出气体分压定律,推论出空气是由不同的微粒混合组成,确认了原子的客观存在,再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化学实验,从气象学、物理学转入化学领域,把自己的科学研究从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并经过严格的逻辑推导逐步建立了科学原子论。

1801年10月,道尔顿宣读了一组论文:《混合气体的组成》、《论水蒸气的力》、《论蒸发》和《论气体受热膨胀》。这四篇论文表明,各地的大气都是由氧、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主要物质成分的无数微粒或终极质点混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