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14745000000029

第29章 不朽丰碑(2)

“看你,诗兴又来了,快睡吧!”

“噢……”华罗庚强忍着腿骨的酸痛,双手撑着桌子站起来,一步一拖地走到床边。

晶莹的泪水在华师母的眼睛里浮动着,泪珠,一滴一滴落在《堆垒素数论》的文稿上……报效祖国华罗庚驾驶着瓦蓝色的小汽车,在美国阿尔巴城的一座优雅别致的小洋房前停下了。他一下车就拄着拐杖急步走进客厅,冲华师母喊了起来:

“中国解放啦!”

“什么?”华师母惊异地站起来。

“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贫穷落后的黄种人,站起来了!”

“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来美国整整四年啦!”

“昨天还梦见回上海去了呢!”华师母的眼圈红了。

“爸爸,大姐来信啦!”孩子举着信跑了进来。

华罗庚拆开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的中共地下党员、大女儿华顺的来信:“哦,有的华侨已经准备回国罗!”他那炽热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那我们呢?”华师母问道。

“我们?”华罗庚推开客厅的窗户,抬头扫视着矗立在后花园中的高大的苹果树,他那英俊的脸上,酝藏着刚毅、果断的神色。突然间,他霍地调转身来,斩钉截铁地说:“叶落归根,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那房子呢?”华师母一边环视着宽敞的客厅和漂亮的家具,一边关切地问道。

“原封不动!”华罗庚胸有成竹地说。

“汽车……”

“先借给别人。”

“衣物呢?”

“只带随身换洗的。”

“被子,总要带几床……”

“不,两袖清风,到香港再买!”华罗庚走到沙发跟前斜躺下来,“千万不能透露风声,要是惊动了联邦调查局的先生们,就难以脱身罗!”

1950年初春的一天,华罗庚夫妇领着三个孩子,来到旧金山海湾。

美国朋友悄悄地登上海湾的码头,来送别相处四年的中国数学家、伊利诺大学的教授——华罗庚先生。

一位身材高大的数学教授走上前来握着华罗庚的手:“密斯脱华,真要走?”

“嗯,回自己的祖国去!”

“你的学识渊博,令人敬佩!如果把这一切抛到贫穷落后的国土上去,难道不觉得遗憾吗?”

华罗庚抬了抬近视眼镜,点头道:“是呀,学术研究固然是崇高的事业!可是,只有把它献给祖国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你已经被聘为终身教授,如果能继续留在美国,一定会有更多的论著。”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身量魁梧的中年数学家看了一眼自己的妻子,自豪地说,“是这样,来,是为了回去!”

和华罗庚同龄的华师母,嘴角挂着宁静的笑容,望着丈夫点了点头。

美国朋友摊开两手耸了耸肩:“真是遗憾,遗憾啊!”

四周的空气好像一下子被凝结住了,只有那太平洋的激浪,在不断地拍打着旧金山海湾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回响……华罗庚拾起拐杖,迎着海面的春风,大步踏上邮船,他回首对美国朋友们深情地说:

“再见了,朋友,后会有期。”

餐厅里的海报

1979年夏天,幽静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突然热闹起来。报告厅前,小卧车川流不息。两鬓斑白的老教授,精神抖擞的青年数学家,象潮水一样涌进大厅。他们是来听华罗庚做“优选法和统筹法”的报告的。

华罗庚先生的名字,早已保留在英国人的记忆里。那是43年前,1936年的夏天,华罗庚曾经来到当时被称为英国的数学摇篮——剑桥大学留学。这位自学起家的东方学者,刚踏进这座驰名全球的高等学府,就向数学的制高点:华林问题、泰利问题、哥德巴赫问题,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居然在短暂的两年时间里,登上了新的高峰。人们夸奖他,颂扬他:

“数学权威们颇感兴趣的泰利问题,被中国的数学先驱者突破了。”

“数学之王高斯留下的难题,也被这东方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攻克了!”

当时,连扬名世界的数学家哈代也赞不绝口:“太好了,太好了!连我的著作也要修改了。”

一位著名的英国学者读了华罗庚在剑桥写下的十几篇论文,扬起双臂兴奋地说:

“这是剑桥的光荣!”

华罗庚从1938年告别剑桥回国以后,在这将近半个世纪里,他的数学著作,不断再版、发行。所以,人们对华罗庚的名字是记忆犹新的。

这一天,他的报告刚刚结束,人们热情地拥上讲坛。有的上前表示衷心地祝贺;有的举着照相机,要求和他合影;有的递上华罗庚的著作,请他签名留念;还有的数学家送上自己即将出版的预印本,请他提意见;一个从数百里外赶来听报告的华裔数学教授挤上前来,要求最先留下华罗庚的名字,寄给台湾的亲属……华罗庚谦逊地笑着说:“请行家们多提意见。”

这一天,来听华罗庚报告的,并不都是数学家,还有不少医学家、工程学家、机械学家。他们是看到餐厅门口的海报而来听讲的。

华老的助手高兴得一口气跑到餐厅门口,一眼就看见了那张大海报,上面写着:

“应用数学报告,主讲人华罗庚,题目为千百万人的数学”

“哎呀,这个题目改得太好了。”他的耳边回响起华老的声音:“我们的知识从人民中来,应该回到人民中去。”他回想起这十多年来,华老带着他们走南闯北,到各处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六十个城市,到了上千个工矿企业做报告,给国家节省了多少的石油、粮食和钢材呀!

当天晚上,助手和华老来到餐厅,他指着海报说:“这题目改得真妙!”

“是呀,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走出书斋,为千百万人服务,”华老在餐桌旁坐下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说,“我们,好比是一滴水,千百万人民群众才是汪洋大海。当一滴水投进大海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要求变了,不再考虑怎样不使自己干枯的问题,而是服从沧海的需要了。但是,你们不要强调了应用,而丢掉了理论。”

助手想起在那“四害”横行的日子里,华老总是半夜三更抓他们起来讨论优选法和统筹法的情景,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培养不出这鲜艳的应用之花的。

和祖国前进的脉搏一起跳动

1981年初,华罗庚在美国参加完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以后,应旧金山湾一些知名数学家的邀请,到他们家中做客。

2月5日,当华罗庚来到依山傍海,碧波萦绕的海滨别墅时,七十多岁的美籍华人陈老夫妇早已在门口等候。老教授兴致勃勃地迎上前来:“密司脱华,这次一定要在这里多住几天啊!”

“当然,当然!”华罗庚含笑点头,“离别美国30年,许多老朋友都桃李成行了。”

“这次,请你这位伯克莱大学数学系的前任教授回来讲学,机会难得呵!”

这一天,陈老夫妇俩还请来了许多新老朋友,与华罗庚叙旧联欢,促膝谈心。

一位身材高大的美国朋友,走到华老跟前,他扬起剑眉问道:“还记得我吗?密司脱华。”

“你是……”

“1950年你回国的时候,我们在旧金山湾给你送别,那时候,我曾经为你离开美国而惋惜。”

“哦,记得,记得!”

“可现在你攀上了数学的高峰,这是中国的骄傲!”

是啊!30年来,华罗庚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国土上,洒下了自己的一片心血!

在这30年中,他的巨著《数论导引》,震动了西方数学界,人们称赞它超过了知名数学家哈代和拉伊特的数论导引的名著;在这30年中,他和万哲先合著的《典型群》,又一次在西半球引起强烈反响;也是在这风雨多变的30年中,他的统筹法和优选法在国内大力推广,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他为我国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一条新路。华盛顿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赠给华罗庚的著作上留言,称他是“数学的先驱者,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此时此刻,华罗庚也以同样的热情,注视着这位美国数学界的老教授,他又抬出30年前离别时的老话:“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祖国尽力,来,是为了回去!”

“佩服,佩服,密司脱华,哈哈……”

在座的人也都开怀大笑起来。

夜深了,华罗庚走到凉台上,凝望着辽阔的太平洋海面,海水激起层层浪花,滚滚向前。他心中翻滚的思潮,回到了祖国大地。他用苍劲有力的大手,按在起伏的胸口上,默默地对自己说:这颗滚烫的心,要和祖国前进的脉搏一起跳动!

他提笔疾书:

“中华民族是有志气的,十年浩劫,挫伤不了我们的锐气。中华儿女只有想法克服创伤,紧追上去的义务,而没有畏缩不前,丧失信心的权利。我们无论在什么困难面前,都要敢于在鲁班门前耍大斧。‘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如今,我虽年已古稀,然而——横刀那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

自尊中崛起的科学家李远哲

聪慧少年

“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全在他的聪明才智,主要的还是看他怎样为社会贡献他的能力。”这句话登载在1987年6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署名李远哲。李远哲是美国华裔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意味深长的话将一位科学家坦荡的胸怀展现在亿万中国青年面前。

李远哲是在台湾新竹出生的,时为1936年11月19日。他的出生之日,便是他的父亲李泽藩受苦之时。因为这位从事绘画的好爸爸不得不经常放下画笔,照顾这个特别爱哭的孩子。李远哲的哭声一直到他上幼儿园时才在家里彻底消失,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启迪了他幼小的心灵。李泽藩当然不会预料到李远哲将来会名闻遐迩,但李家是书香门第、艺术之家,所以严格的家教是理所当然的。像几乎所有著名的科学家一样,李远哲幼年经常流连在清新的田野和茂密的丛林,欣赏令人回味无穷的大自然,接受它美的恩赐。

李远哲的童年是欢乐的,但有一件痛苦的事却极大地刺激了他,而且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宣告了它在台湾岛50年统治的结束。上小学的李远哲看到忙乱不堪,准备撤退的日本人时,天真地问父亲:“爸爸,我们什么时候走呢?”“笨蛋!你是台湾人,要留在这里,晓得吗?”自己是台湾人!是被日本人奴役的“东亚病夫”!李远哲震惊了,由于他所在的小学只准读日本书,说日本语,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呢!

李远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真是一种耻辱啊!自己竟然如此无知,无知到差点辱没自己的祖先!同时他又被深深地刺痛了:自己的祖国太落后了,偌大的国家竟像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肥羊,被搞得支离破碎。

李远哲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他是不甘心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的。李远哲后来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中国人那时常被称为东亚病夫,以后我求学的日子里,常有股很强的爱国心驱使我努力向上。”“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也波及到了台湾,影响了李远哲,同时帮助他寻找到一条为国家作贡献的途径——科学救国。李远哲是一个思想早熟的青少年,在初中一年级时,他在一篇作文里吐露了做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理想。老师的批语是:很有希望,继续努力。这一鼓励至今让李远哲记忆犹新,并成为他拼搏向上的原动力之一。

博览群书

由于家庭文化的熏陶,兴趣广泛的李远哲尤其喜欢阅读世界名著。屠格涅夫、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这些世界级文学大师的作品都让李远哲沉醉、着迷。他们那闪烁着智慧和远见之光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李远哲,奠定了他渊博的知识基础。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艾芙·居里著的《居里夫人传》。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之时,李远哲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对人生、对未来都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约翰·克利斯朵夫》所歌咏的人类在精神方面经历的艰辛和征服世界的战绩,都极大地振撼了李远哲。尤其是傅雷先生为这本书的中译本所写的献词和序言,更给了李远哲莫大的启迪:“你要在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是另一段哲人般睿智的献词,也让李远哲至今记忆犹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本文笔优美、充满哲理的小说,让李远哲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逆境、前途之间辩证的关系。

至于另一本书——《居里夫人传》,则是李远哲献身科学事业的又一个原动力。生动的笔触,将一位勤劳不懈、淡泊名利、热爱生命的科学家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他的面前。当居里夫妇提炼出镭后,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居里夫人说:“我们不能这么办……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李远哲,明亮了他人生的道路,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

作为炎黄子孙,李远哲当然不会忘记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的精华也同样熏陶着他。他读过《论语》、《为学》,背过唐诗三百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更是百读不厌,尤其是那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让李远哲激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凡某一领域的科学大师,都无一例外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都具有很高的人文修养,因此具有较完善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