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14745000000015

第15章 一开天辟地(14)

奇异的人体血型

在研究动物血液的过程中,兰德斯坦纳发现,当把不同种的动物血放在一起时,会出现凝集现象。所谓凝聚现象,就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失去平时单独存在的特点,而互相粘集在一起,变成一堆一堆。

兰德斯坦纳还发现,人体内的血液有时也会发生凝集现象。奇怪的是,这种凝集现象有时发生,有时却不发生。

兰德斯坦纳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真地把发生凝集现象和不发生凝集现象的血液分别进行认真的检查,结果发现,人类的血液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他的研究方法是把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开来,然后把红细胞与血清混在一起,观察其反应。每一个人自身的红细胞与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这是自然的。再把这种红细胞与别人的血清混在一起,结果是:有的发生凝集,有的不发生凝集。

兰德斯坦纳认为,问题就出在红细胞与血清不协调上,如果是协调的,就不会有凝集了。经过认真分析和无数次的试验,兰德斯坦纳利用他坚实的化学知识,终于得出结论:人的红细胞内,含有一些化学物质,而血清中也含有一种与它相应的化学物质,相应的两种物质碰在一起,就会发生凝集现象。他把红细胞所含的这种物质,称为凝集原,血清中的那种化学物质叫凝集素。

研究终于发现,人体的凝集原有两种,分别叫A凝集原和B凝集原;而相应的凝集素也有两种,即a凝集素和b凝集素。兰德斯坦纳在当时把人的血液按所含的这些物质分成不同类型,他提出共有三种血型。后来,他的助手斯特里和另一个研究人员德卡斯特罗又补充了另一种,这就是说,当时能分辨出四种血型来。

血型的分类是根据红细胞所含的凝集素来定的,即A型的人含有A凝集原;B型人含有B凝集原。如果红细胞中两种凝集原都有,即是AB型;如果两种凝集原都没有,就叫做O型。所以四种血型分别是A型、B型、AB型和O型。

不消说,一个人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不应该与自己血清中的凝集素相抵触,否则,血液就会凝集,人就活不下去。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血型是A型,他的血清中只能有抗B的凝集素,而不可能有抗A的凝集素。同样的道理,B型血的人,其血清中只有抗A的凝集素,而没有抗B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没有任何凝集素,而O型人血清中既有抗A,也有抗B的凝集素。这个情况用下表列出,就比较清楚了:

血型红细胞中凝集原血清中凝集素A〖〗A抗BBB抗AABA+B无O无抗A+抗B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是他32岁时就已经完成的。当时,人们对这个发现在医学上的意义认识并不清楚,因此,他仍然默默无闻地在做他的实验,也给病人看病。当时他在医学界仍然是个“无名小卒”。

1908年的春天,对兰德斯坦纳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当时,他在病理研究所当韦色巴姆教授的助手。一天,他刚授完病理课,走出教室,突然听到从医院里传来的妇女哭声。这阵阵哭声打动了他的心。

兰德斯坦纳一打听,才知道那位妇人因为刚生下来不久的幼儿患了瘫痪症。据医生们诊断,这种病无法治疗,只能坐以待毙。出于医生神圣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兰德斯坦纳自告奋勇,愿为这孩子治疗。

妇人抱着一线希望的心情,对兰德斯坦纳表示衷心的感激,并愿意让他来治疗。

原来,兰德斯坦纳正在试验用免疫血清来治病的方法。所谓免疫血清治疗,就是把致病因子注射到动物的体内。动物体内对致病因子产生一种抗体,然后,再把动物的血液取出,利用其血清中的抗体注射到病人身上,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令人惊奇的结果出现了,被宣判为患“不治之症”的孩子竟然被他治好了。“无名小卒”一下子变成了“神医”,他的名声大振。

兰德斯坦纳的这种血清治疗,也是他坚实的化学基础给他带来的好处。这些都属于早期的免疫化学的内容。

血型的发现,成为人类在当时治疗许多严重疾病的得力帮手,使无数病人获得救治。

有许许多多疾病需要输血来急救,如果不及时输血,病人会马上死亡;如果能及时输血,病人就会得救,输血真有起死回生之功哩!需要输血治疗的疾病不少,比如:

因为受伤,发生大出血,甚至已经到了昏迷不省人事的地步;因为有病,需要做手术,做手术的时候,会有大出血;患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而且溃疡比较深时,有时会把胃或肠子的大血管穿破,发生大出血;妇女在生孩子过程中,由于难产或其他原因,发出大出血;妇女在怀孕的过程中,胎儿本应在子宫内成长,由于种种原因,胎儿误入输卵管生长,结果,输卵管会破裂,发生内出血;患肺结核,肺中有个大空洞,把血管穿破了,病人会大吐血;患贫血病的人,体内的血液太少了,也需要给予输血;总之,有许许多多种病症,由于人体血量不足,危及生命,所以输血是必不可少的。

还有一些其他非出血性疾病,虽然病人体内血液并不少,但却因为抵抗力过低,需要输一些血液,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又比如,有的病人受到有毒病菌的感染,全身中毒、高烧、昏迷不醒,必须输血急救,这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之后,解决了人们需输血的先决条件,所以输血时不再出现意外,给病人带来了福音,使医学前进了一大步。

输血之前,要把病人的血型查验清楚,然后找到相同血型的血,再进行输血。例如,A型血病人输给A型血,B型血病人输给B型血等等。

有时,病人的情况特别紧急,来不及查他的血型,或者更多的时候是找不到合适的相同类型的血液时,医生们就找O型人的血液,给病人输进去,一般说,这也不会发生意外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O型血液的红细胞中,不含有任何抗A或抗B的凝集原,所以把它输给任何病人,都不会发生凝集或溶血的现象。正因为这个道理,有人把O型血称为“万能给血者”。

同样的道理,凡是AB血型的病人,如果一时找不到相同类型的血,可以用其他任何一个类型的血输进去,因为病人的血清中没有任何凝集素,也不会产生凝集或溶血的反应。所以有人称AB型血液为“万能受血者”。

血型匹配,可以互相输血,不会发生意外的反应,下图表示可以进行输血的情况:

上图中有箭头方向的,表明可以互相输血。没有箭头方向的,不能互相输血。

后来,由于医学逐渐发达,人们成立了“血库”,就是事先把人的血型验清楚,然后,把符合献血条件的人的血事先抽出来,储存在血库里,以备随时的急需。

血型的完善

兰德斯坦纳发现人类的血有A、B、AB、O等不同类型之后,输血的事业大大发达起来。医学由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使之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看来,输血的问题只要把这几个血型弄清了,就不成问题了。

但是,事情却并不那么简单。

在临床输血中,尽管所用的血液的血型与受血病人的血型相同,但有时还是出现意外,发生红细胞凝集。红细胞破裂后,就会出现溶血反应。开始时,兰德斯坦纳以为是由于对血型的鉴定不够准确的缘故。但经过反复验证,表明血型的鉴定并没有错误。

那么,是什么原因发生凝集和溶血反应呢?

兰德斯坦纳决心打破沙锅查到底。他利用化学知识,认真地对血型进行分析、检查和鉴定。经过长期的努力,1927年,他终于发现,在人体的红细胞里,除了A、B这两种凝集原以外,还有其他的凝集原,这就是M和N这两种。同样的道理,血清中存在抗M、抗N的凝集素,如果A、B两种凝集原查清了,输血用的血型也相同,而受血人与给血人的M与N这个凝集系统不相协调匹配,照样也会产生问题。

人们把A、B这个血型类型称为ABO血型系统,而把M、N这个类型称为MN血型系统。

由此,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血型更多的秘密。在输血之前,不仅要查清ABO血型,还要检查MN血型,只有血型相匹配了,才能进行输血。

在以后的时间里,由于检验技术的提高,医学研究又不断发现:红细胞中的凝集原,也就是抗原远不止A、B、M、N这些,还有Rh,P……至今发现至少在15种以上,就以ABO系统来说,还可以细分为A1、A2、A3等许多亚型。

科学的不断进步,使血型这门学问也不断深入和提高。人们还创造了直接配血的方法,来检验双方的血型是否匹配。其方法就是把要输入患者体内的血液的红细胞与受血人的血清放在一起,看看是否有凝集现象,如果没有,就表明俩人的血是匹配的,可以相容的。如果出现凝集,那就不能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