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14744900000022

第22章 荒诞奥秘(3)

其实,这些都是海市蜃楼幻化出来的花样。蜃,是传说中蛟龙的一种,据说它的口中会吐出一股股气,幻化出楼台亭阁的形状,由于常在海上出现,所以也叫海市。实际上,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太阳光和空气耍的把戏。

在炎热的夏天,当烈日照射海面时,由于海水很能吸热,并且大量蒸发,所以接近海面的空气层的温度比较低,密度较大,而上层空气的温度比较高,密度较小。这样就形成了上疏下密的两层空气。在海面平静无风的时候,这两层空气不会混合起来。当光线透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时,就会在空气层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

因为地球是圆的,而空气好像是一面镜子,远方的景物通过多次折射后,会经过弯曲的路线,最后投进人们的眼中。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象是来自直线方向的,便会把这远处地平线下的景物误认为是在平地上或天上了。荷兰飞船事件的真相是,当时有家电影公司正在美国东海岸拍摄荷兰飞船的影片,米诺尔号看见的,正是它所形成的蜃景。

在炎热的沙漠上空,由于缺少水分,使接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较高,越往上,空气的温度越低,密度随之增大。此种情况与海面上的情况正好相反。所以在沙漠上出现的蜃景,其物象常常是倒立的。于是,在法国士兵眼中,这一大群红鹳便成了影影绰绰的一支军队了。

北极的冰雪世界则像一个镶满镜子的大厅,低角度射来的阳光,在曲折反射下,会使北极地区产生出特别多的颠倒混乱的幻景。所谓“克拉寇兰山”,不过是北极的雪原、冰山等被动荡的“大气魔镜”所歪曲了的形象糅合起来的。所以太阳一下山,高山顿时化为乌有。麦克米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海市蜃楼奇景把他和皮尔里都蒙住了。

沙子吃人

《西游记》中有个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唐僧有三个保护他的徒弟,三个徒弟中有一个叫沙和尚,沙和尚的老家在流沙河。那流沙河是什么样子呢?有诗为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你看,那流沙河有多可怕,就连鹅毛、芦花这类轻盈的东西也浮不起来,会被它吞没!

你或许会说,《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书里的话是不能当真的,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当代的真实事件吧。

那是一个夏日的早晨,生物系的两位大学生——皮格特和斯坦,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基乔比湖南面的一片沼泽地考察寄生植物。

他们背着装满标本和食品的背包,兴致勃勃地穿行在灌木丛中。突然,走在前面的皮格特失声惊叫起来,只见他脚下踩着的好像是晒干了的沙地硬壳,竟怪异地裂了开来,他的脚陷了进去。皮格特踉踉跄跄地向前挣扎了几步,希望踏上坚实的地面。可他再也动不了了——人就像踩在厚厚的棉花堆里,软软的一点也使不上劲。很快地,沙子没到了他的膝盖。皮格特只能大声地向斯坦发出呼救。

走在后面的斯坦目睹了这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对陷入沙中的伙伴,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绝非一般的事故,如果上前去拉人,两人就会一起陷进去。于是,他立即转身跑开去找可以进行援救的工具。等他找来一根树枝回到皮格特那儿时,惊奇地看到仅仅是那么短短的一会儿,沙子已经埋过了皮格特的大腿,并且手已够不着斯坦伸过来的树枝了。

很快地,皮格特失去了重心,慢慢地向前倾倒。他脸上痛苦的神色表明,他在沙子的重压下已近于窒息了。最后,在一声嘶哑含混的叫声后,皮格特的头部没入了沙子中。那块吞没了人的沙地随即恢复了原样,还是那样的宁静,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这离奇的事件引起了地质学教授尼辛格的注意。在斯坦的引导下,他来到吞没皮格特的地方。粗看上去,这块沙地中散生着丛丛灌木,沙上长着斑驳的黄绿色地衣,沙地附近有条汩汩流动的小溪。这一切,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并无两样。可等尼辛格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沙地后,异常情况就出现了:沙地随即蠕动起来,像被惊醒的野兽一样,很快就把石头吞没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沙地的沙子是相互间有很大摩擦力的棱角沙,也许这里的沙粒是滚圆度良好的圆粒沙吧。可把沙粒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后,尼辛格排除了这种可能。也许是沙粒的表面蒙有一层润滑剂吧,这样,沙粒之间的摩擦力大为减小,重物一旦落在上面就会陷下去。尼辛格想起了沙地附近的小溪,对了,看来就是这个原因,那润滑剂必定是水。

为了验证这一点,尼辛格从出事地点取回一桶沙子做试验。他制作了一个比重与人相同的玩偶来模拟人,经反复试验,发现:水从上面流入盛沙子的小桶时,玩偶可以稳固地站在沙面上;而当水从下面注入,向上透过沙层冒出时,玩偶就会被沙子吞没掉,就像在重现皮格特的悲剧。

实地的考察最后证实,那片吃人的沙地下面确有一股向上涌的泉水,沙粒被水冲得膨散并顶托着呈半漂浮状态。一有略重一些的东西落在沙上,就会像在烂泥潭中一样陷落下去。

要说明一下的是,宋代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也曾记录过这种奇异的流沙吃人现象:北宋元丰年间,宋军一支小分队在奉命调遣途中,在安南误入流沙地区,结果损失了大批的人马和辎重。后来,从当地居民口里,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范河”,也称“淖沙”或“活沙”。

看来,《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写流沙河那段时,并不是完全凭空想象的。也许,他是读过《梦溪笔谈》吧。

幽灵岛

1831年7月10日,一艘船在西西里岛南边的地中海航行时,发现有一片相当大范围的海面在沸腾,那里波涛汹涌,水汽弥漫,还不时从海底传来隆隆的闷雷般的响声。不久,突然升起一个高20多米、宽700多米的扇形水柱,旋即又扩散成一个蘑菇状的汽云,直上500多米高空。入夜,那里更是光辉闪耀,瑰丽夺目。显然,这是一次海底火山爆发。

一个星期之后,当那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经过此地时,看到海面上漂浮着大量浮石和死鱼,前面新添了一座8米高的小岛,蒸汽烟柱还在往上冒哩。又过了一个星期,地质学家霍夫曼闻讯来此考察时,发现小岛已高出水面20多米了。到了8月4日,这个小岛又“长高”了,已高出水面60米,周长也约有2千米。后来,这个岛被命名为格雷海姆岛。

新岛的诞生,引起了周围一些国家的注意,各国纷纷宣布对这个岛拥有主权,从而爆发了一场新岛归属的国际争执。正当外交家在谈判桌上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大自然却悄悄地开了一个玩笑:新生的海岛不翼而飞了!同年12月,霍夫曼特地前来看望小岛,进入眼帘的,只是万顷波涛。

此后,格雷海姆岛又几经沧桑,曾多次出现和消失,为此获得了“幽灵岛”的称号。

这种出没无常的幽灵岛在其他海域也有。1739年,俄国北极探险家拉普帖夫在白令海峡附近发现了迪奥米达岛。在这座长14千米、宽4千米的小岛上,生长着稀疏的耐寒植物,并栖居着一些候鸟。拉普帖夫在完成测量,并把它标绘在地图上之后,便离开了它。

许多年之后,当一支考察队来到这里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标在地图上的迪奥米达岛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拉普帖夫是位学有专长的极地探险家,要说是他搞错了,那简直不可能。惟一的解释便是:这个岛躲起来了。

这些幽灵岛真像是在跟人们捉迷藏一样,忽现忽隐。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冒出海面?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消失了?

对格雷海姆岛的隐现,地质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在世界上一些大洋里,也有着像陆地上一样的活火山。格雷海姆岛便是这个地方的海底活火山的杰作。海底火山爆发后,从地壳内部喷出大量的高温物质,它们堆积起来,形成了一个锥形的小丘。当这种堆积物足够多后,就会钻出水面,于是,新岛便诞生了。

当火山停止活动后,这种新诞生的小岛,有的不再变化,成了固定在那里不动的岛屿;有的呢,由于组成它们的多为布满泡沫孔的岩石,在海水的浸蚀下,它们会逐渐下沉、冲散,最后隐没在海面下了。待到下一次火山喷发时,这小岛或许还会露出海面。所以它好像总是在同人们捉迷藏似的,时隐时现。

这种幽灵岛除了在地中海的桑托林群岛一带时有所见外,还在冰岛、阿留申群岛、汤加海沟附近海域多次发现过。而这一带,正是海底火山十分活跃的地区。

那么,迪奥米达岛呢,它是不是也是由火山活动造成的呢?地质学家说:不,恰恰相反,它的失踪,是火的对头——冰搞的鬼把戏。

说起来,迪奥米达岛的形成非常有趣:当北冰洋上的冰盖破裂以后,巨大的冰块便顺着洋流向南漂移。在漂到白令海峡附近时,由于那里的海不深,巨大的浮冰便搁浅在那里动不了啦。这里距极地较近,寒冷的气候可使这冰块长期不融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强大的风暴不停地从西伯利亚吹来大量的沙土,堆积在这大冰块上,年长日久,它表面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土壤。风和偶尔飞来的鸟类带来了植物种子,将这巨大的冰块装扮成了岛屿模样。

由于这些年来的气候在逐渐变暖,海水也相应转暖,由冰块构成基底的迪奥米达岛经不起考验,慢慢地被融化掉了。

地质学家还说,像迪奥米达岛这样的“冰岛”还有一些。如在亚洲北部新西伯利亚群岛附近,有个西蒙诺夫斯基岛,1823年时长达15千米,如今只剩下10千米不到的长度了。为此,你若想到那里去旅游的话,应该早些光临——这个岛就像是放在茶杯里的糖块一样,寿命不会太长了。

自天而降的怪物

在美国西太平洋沿岸的哥伦比亚河入海口,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灯塔,旁边还有一座小屋,灯塔看守人就住在里面。

1894年12月的一天,看守人忽然听见屋顶上响声如雷,他本能地抬起头来,还没来得及弄清是怎么回事,只见一个黑黝黝的怪物,劈里啪啦地穿透屋顶后砸到地上。

面对这自天而降的“不速之客”,看守人吓呆了,过了好一会,才战战兢兢地挪步走到怪物面前。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怪物竟是一块大石头!后来人们称得其重量为64千克。

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有哪个大力士会搞这样的恶作剧呢?

第二天,看守人请来了专家,经过一番调查和鉴定,专家得出了结论:这大力士是海浪。这块大石头是被海浪抛到40米高的半空,再砸到看守人的屋顶上的。

海浪!看守人实在难以接受这个结论。要知道,他长年与海浪厮守相处,虽然也看到过不少惊涛骇浪,也见识过浪尖抛石的场面,可这毕竟是块64千克的石头啊,海浪能将它抛到十几层楼房的高度吗?

专家告诉他,这是可能的。虽然海浪的高度并不算很高,到目前为止,根据仪器记录到的海浪高度还未超过20米,但巨浪冲击海岸激起的浪花常可高达60米~70米。斯里兰卡海岸上一个60米高处的灯塔就曾被海浪打碎过。

海浪的威力也往往大得出乎人的想象。如法国的契波格海港,曾经有一个浪头打来,居然把一块3.5吨重的巨物像掷铅球似的扔过了6米高的防波墙。

还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块26吨重的混凝土块竟被波浪从海中举起,再稳稳地放到7米高的防波堤上去;苏格兰威克那地区,1872年曾有一个巨浪将1370吨的庞然大物移动15米之远;西班牙巴里布附近的海边,在1894年的一次狂风巨浪后,人们发现一块起码有1700吨重的巨石翻了个个儿……专家还说,一些测试材料表明,海浪拍岸时的冲击力每平方米会达到20~30吨,大的甚至可达60吨。具有这样冲击力的海浪,可以把13吨重的巨石抛到20米高的空中。把那块60多千克的黑色石头抛上40米高,对它来说,真算得上是轻而易举的区区小事了。

人们自然会想到,对海浪这个放荡不羁而又力盖群雄的大力士,能否约束一下,使它变害为利,为人类服务呢?

有人想到了可利用它来发电。海浪发电有着巨大的潜力。人们经过计算,发现10平方千米的海面上产生的波浪能,大约就相当于一个新安江水电站的电能,或相当于90万吨煤炭的热能。而且,海浪这样的能源不仅不用花钱,还有无污染的优点。

对海浪的能量抱的希望最大、研究得最为热心的大约要算日本的科学家了。因为日本是几乎没有矿产资源的国家,它的能源全靠进口,但它又是个有着3000多个大小岛屿的岛国,海岸线长达13万千米,这样辽阔的海面所拥有的波浪能,每年可达10亿千瓦。乖乖,这相当于目前日本每年用电量的25倍呢!

1964年,日本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盏用海浪发电的航标灯,开了利用海浪能量的先河。虽然这台装置发出的电能仅60瓦,只够一盏灯使用,但它证明了用海浪发电是完全可行的。

1978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海浪发电船“海明号”。它上面装有11台发电机,总发电能力为2000千瓦。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国家的海浪发电装置也陆续投入应用。这仅仅是将海浪这个捣鼓抛石砸屋恶作剧的大力士,改造成对人类有所贡献过程中的一小步。人们深情地呼喊:海浪,希望你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