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14744900000017

第17章 机遇故事(7)

那时候,电工技术在美国是一样很时髦的手艺,霍利瑞斯虽然没有专门学过电学,但对电工技术还是很内行的,因为他常在业余时间摆弄各种电器。在同事、家人、邻居的心目中,他可是个热心而又能干的人。最后,他将弱电流技术和过去的穿孔卡片技术融为一体,设计制造了可用于人口调查的制表机。

霍利瑞斯制表机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接受压力机、继电器、计数器、分类盒、电池。制表机上阅读穿孔卡片的设计别具匠心,现在我们就以一个孔的位置为例介绍一下。先将卡片平放在相应位置上,孔的位置上方是一根带弹簧的金属棒,下方是一个水银杯。工作时,金属棒被轻轻地压下来,如果该位置上没有孔,金属棒被卡片纸挡住下不来,不能出现后续动作。反之,由于该位置事先已穿好了孔,金属棒就“长驱直入”地插入下方水银杯中。

水银和金属棒都是导体,它们接触以后,就好比接通了开关,形成了回路,产生电流。由于所加的电压低,形成的电流很弱,不会产生损坏制表机的电火花,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电流虽弱,但可以使继电器吸合,产生大电流。大电流使相应的计数器加1,这样就完成了此项目的一个人的统计。这种设计实在太巧妙了!金属棒有很多根,它的数目由统计项目和分类的多少来决定。

其实在今天,我们仍然有不少表格需要填写,像中学生升学填表,大学生毕业填表,甚至有时在考试中也有用填表作为答案的。不过,今天不用再穿孔,而只要你在相应位置上用笔涂黑就行。读表的装置也比那时高明得多了,用的是光电阅读器,它可算是穿孔卡片方法的“直系后裔”了。

美国的人口统计机关当时曾征集过能加快统计速度的发明,除霍利瑞斯以外,还有两名应征者。他们采用了颜色卡片,但分类和计算仍依靠手工,与霍利瑞斯的发明相比真是相形见绌,霍利瑞斯成了竞争中的惟一胜利者。

有了制表机的武装,人口调查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1890年,共做了6300万人的调查登记,资料汇总到首都华盛顿以后,一个月就完成了统计制表工作。而1880年,仅作了5000万人的调查登记,统计制表工作花了7年半的时间,还多花了几百万美元。

人们对制表机的成功大加赞赏许多大企业的会计业务、产品统计都竞相仿效,后来还风行于世界各地,奥地利、加拿大、挪威、俄国等都改用制表机进行人口调查。霍利瑞斯制表机,尤其是它的读写卡片装置的巧妙设计,对以后的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制都有极大的影响。

种族歧视的恶果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这种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好处的白色药片的发明,可认为是世纪发明的开端。在100年间,全世界的人们大约服用了10亿片,它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科学发展是有延续性的,发明成果的培育和成熟也在成长中渐显光辉,阿司匹林的百年历史可以说是20世纪发明成功史中一个辉煌的篇章。在阿司匹林发明中还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动人故事,向世人诉说着真理必定战胜邪恶、历史尊重科学的道理。

已经有整整100年历史的阿司匹林最早是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根据一般文献上的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

但是有一位治学严谨的英国医学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认为,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者不仅仅是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在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一个犹太人这样的事实。于是,他们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为了不让阿图尔·艾兴格林说明真相,他们不许他开口说话,并威胁他说,一旦他说明真相,拜尔公司就不再雇佣他。后来,德国纳粹终于还是把阿图文·艾兴格林关进了集中营。二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左右,阿图尔·艾兴格林又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提出后没过几天他就去世了,从此以后这件事情便无人问津。

经过一番周折和努力,英国医药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得到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尔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的时候,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是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这位严肃的医药史学家指出:“我希望那个对于发明阿司匹林实际上有功的人,应该得到公认。”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崇尚公正。全世界的人们享受着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更加缅怀这位蒙受屈辱但已昭雪的伟大的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患脚气病的鸡

今天,维生素被人们视为无足轻重的药品。但是,若干年以前,不知道多少人就因为少了它而怪病横生,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维生素从发现到发明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多少科学家为它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远在2000年前,罗马恺撒大帝曾率领大军远征非洲。士兵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由于吃不到水果和青菜,多数人关节疼痛,行走困难,身上还出现乌青块,像得了瘟疫似的纷纷病倒了。当时人们称这种病为坏血症。15世纪以来,欧洲的航海事业日益发达,飘洋过海的海员们,也由于吃不到蔬菜、水果,往往也成批地死于坏血病。据统计,当时长期从事航运工作的海员,得坏血病者竟达80%以上。

除了坏血病外,其他怪病如夜盲症、癞皮病、脚气病等恶魔般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19世纪末的统计,患癞皮病者的意大利有10万人,法国17万人,美国17万人,全世界总计患此病者达100万人之上。100多年前,脚气病在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广为流行,仅印度尼西亚每年就约有10万人死于这种病。长期以来,这些形形色色的怪病,几乎到处蔓延,严重摧残人的健康。它们的根源在哪里呢?有没有办法来征服它们呢?当地的人把它看成妖怪作祟,只好求神画符以求消灾,但是愚昧的行为未能使脚气病收敛。

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1896年夏天,荷兰政府派遣克里斯琴·伊克曼医生率领一支医疗队来到酷热的印度尼西亚调查原因。他们驻扎在荷兰驻印度尼西亚的陆军医院。

不久,伊克曼医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仅这里的人会得脚气病,连家养的鸡也会得脚气病。

这是为什么呢?

起初,伊克曼认为这是一种不知名的细菌入侵而引起的,所以,他千方百计找寻致脚气病的细菌。他把鸡脚和鸡内脏做成各种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是没有找到任何致脚气病的细菌。他又把喂鸡的饲料作严格消毒,但照样会使鸡得脚气病。

一年过去了,探究脚气病奥秘的工作一个接一个失败了。许多同事劝他偃旗息鼓回荷兰,另起炉灶,但是他毫不气馁地继续干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一天,养鸡场的饲养员请了病假,医院只得另请一个饲养员。

说来真怪,在新饲养员的饲养下,患脚气病的鸡都恢复了健康,原先又粗又肿的鸡腿变得细长,公鸡又神气十足地喔喔啼叫,母鸡也咕答、咕答地下蛋了。

难道新饲养员有什么法术吗?伊克曼在思索着……

几个月后,请病假的饲养员又回来了。不久,鸡的脚气病又蔓延起来了。

于是,伊克曼仔细了解两个饲养员养鸡的过程,并亲自做了实验,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老饲养员用配给的精白大米作饲料来喂鸡,所以鸡也像人一样得了脚气病;而后来的饲养员为了捞油水,把喂鸡的精白大米克扣下来,代之以米糠,鸡的脚气病却给治好了。伊克曼从中得到启示:在米糠中一定存在一种物质,它不仅可以治愈脚气病而且可预防脚气病。

于是,伊克曼就用米糠浸泡出的水给患脚气病的人喝,真的像仙丹一样,结果药到病除,从此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因此伊克曼荣获192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伊克曼断定米糠有治愈脚气病的物质后,便着手提取它。但是,伊克曼毕竟是个医生,对化学是门外汉,经过几番努力,仍以失败告终。

接着,其他的化学家继续伊克曼的工作,但也都失败了。直到1913年,波兰一名叫丰克的化学家才巧妙地提到米糠中的神秘物质。

丰克总结了前人失败的教训,认为由于神秘物质在米糠中含量过于稀少,如果用常规的方法是难以提取它的。于是,他选择了有强大吸附力的吸附剂——酸性白土来吸住神秘的物质。这一招果然灵验。丰克将米糠在1%的稀硫酸中浸泡、振荡,使神秘物质全部溶于稀硫酸中,再将溶液徐徐蒸发,浓缩的溶液再慢慢通过酸性白土。这样,这个神秘物质就被逮住了。

丰克经过分析发现,这种所谓的神秘物质不过是化学上极普通的胺类有机化合物。于是,便给它起名为生命胺——生命不可缺少的胺类物质,英文是Vitamine。Vita在拉丁文中是生命的意思,amine是胺,合在一起叫生命胺。

由于丰克智取到治脚气病的神秘物质,也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自从丰克提取到生命胺后,生物学家、化学家们纷纷动员起来,打了一场捕捉含量极微、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物质的战斗。此后捷报频传,在短短的10年内,在鱼肝中提取了能治疗夜盲症的物质,从水果中提取到能治疗坏血病的物质,从牛奶中提取到能治疗口腔炎的物质……经分析它们都不是胺类化合物。显然,如果用生命胺来命名是欠妥的。于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德莱蒙特把生命胺(Vitamine)一词作了修改。他巧妙地将字母“e”去掉,改成维他命(Vitamin),即维生素——维持生命的要素。它在食物中含量只有万分之一,但生物缺少它就会得病死亡。

爱情的产物

电脑已经普及的今天,没有人再用打字机了,但作为历史,打字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抹去的一笔,对使用字母文字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

他的名字叫G.L.邵尔斯,在美国一家烟厂里工作,本来跟写字之类的事情没有一点关系,但由于一连串的奇遇和巧合,使他成了这项专利的持有人。

他有一位在公司当秘书的妻子。妻子工作很忙,经常将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连夜赶写材料,非常辛苦。邵尔斯怕把爱妻累坏了,只好帮助她抄写,有时写到深夜,两人往往都写得手酸臂疼。于是,邵尔斯开始有了发明写字机器的想法。

最初,邵尔斯打听到一位叫白吉纳的老技工,他曾与一位朋友研究过写字机器,于是邵尔斯去找白吉纳。

白吉纳很喜欢邵尔斯的认真劲儿,将他同那位已去世的朋友断断续续研究了十几年没有成功的写字机体模型送给了邵尔斯,并告诫邵尔斯,研究成写字机器是异常困难的事情。

邵尔斯决心已定,他把这些写字机雏形的机件宝贝似地搬回家,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打字机的字臂,照现在的结构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形式,可是当时在设计时,却使邵尔斯伤透脑筋。因为一开始他被盖印章那种既简单又实用的传统方式禁锢住了:他认为字键与字印之间不宜距离太远,最好是字键在上,字印在下,一按就可以有字出来,就像一般人盖印章一样,不仅简单而且还能缩小机器的体形。可是,研究到最后,他觉得这一构想根本无法实现。

因为字键在上、字印在下的设计结构字臂不能太长,否则,就像树根一样盘在下面,既复杂又不实用。可是字臂太短,又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他的创造陷入停滞阶段。

有一天深夜,邵尔斯工作很累了,到院子里去散步,回到屋里再想重新工作时,一抬头,看到他太太弯着背写字的侧影。就在这不经意的一瞥之间,邵尔斯内心深处激起一阵轻微的颤动:灯下那个美丽的影子,是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他觉得坐在那里的不再是他的太太,而是他冥思苦想的打字机形状。如果把他太太的头当做字键,弯曲的臂当做字臂,这种结构不是很理想的设计吗?邵尔斯不禁跳了起来,喊道:“姬蒂,我成功了!”

正在聚精会神抄写东西的邵尔斯太太听到这一声大叫,吓了一大跳,睁着充满惊恐的大眼睛,以为丈夫为搞发明神经错乱了。

邵尔斯根据新产生的灵感,又改进了写字机的构造。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1867年冬天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

在庆祝仪式上,邵尔斯太太泪光闪闪地对亲友说:“今天,我的高兴远胜过任何人。因为我不但拥有了打字机,也重新获得了我的丈夫。”她最后一句话的意义,只有邵尔斯理解得最深:本来打字机的发明是为了想减轻爱妻的劳苦,结果艰苦的发明工作不仅使自己对妻子照顾不够,反过来却要妻子关照自己,这就增添了爱妻的担忧和劳苦。所以,邵尔斯用低沉而带沙哑的声音说:“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研究打字机,我决不会做的。这就是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