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4744200000051

第51章 旅游艺术(1)

第一节旅游艺术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艺术的含义、特点、分类及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风貌;

2.了解中国各艺术门类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

3.掌握各艺术门类的流派及名家名作,能够简单地鉴赏中国古代艺术品。

旅游与艺术好似一对孪生兄弟,纵观东西方旅游发展的历史,在游客的消费行为中,艺术与旅游的关系,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自然的结合,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带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购物以及观看地方特色的戏、曲、弹、舞、民俗仪式等为主要内容的闲暇娱乐活动几乎成了旅行社具体旅游日程安排中的保留项目。受文化艺术民俗旅游动机的驱使,不仅是团体游客,就连独立自由的个体旅游者也摆脱不了这种全球性的趋势。因此,艺术与旅游应相互依存而健康发展,开拓创造一种艺术创作与旅游营销相结合的新模式。

一、艺术的含义

(一)中西方古代艺术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艺是才能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六艺,就是指六种技能。术,原本指古代城市中的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进而指技巧及操作的能力。先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虽仍偏技能之意,但已含有才能的意思,在精神层面已大幅提升。

西方的“艺术(art)”,偏于“技术”的意思,将艺术看做是模仿自然的一种技术。到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仍把制作一件器物、一幢房屋、一尊雕像、一条船、一件衣服等工作所需的技术称为“艺术”。

(二)现代艺术的含义

18世纪以来,许多哲人都对“艺术”下过定义,国内学者经吸收转化,提出自己的意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说法:

(1)凡是含有审美的价值,根据美的原则,或符合美的原则之活动及其活动之产物,而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并予接触者以美的感受的,谓之“艺术”。

(2)艺术是美的感情的具体表现,且必须是假象的,非功利的,带客观性而又带个性,含独创的分子,又能表现国民性及时代精神。

二、艺术的特点与分类

(一)艺术的特点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它特殊的规定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大特征:

1.情感特征

情感是产生艺术的基石,艺术伴随情感而生。艺术家会将心中强烈的情感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宣泄,倾注于其艺术作品中,使艺术作品充满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所以,情感是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是其所要表现的主体。

2.形象特征

艺术家传达情感的方式,是通过一定的形象塑造,含蓄婉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所以从其功能上讲,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是艺术传达情感的载体和手段。

3.审美性特征

审美性是指艺术形象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与生活中的物象不一样,艺术形象是以生活形象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有机统一,它是艺术家情感、审美理想的结晶。

(二)艺术的分类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在近现代艺术理论中,最为主要的艺术分类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第二种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和视听艺术(戏剧)。

第三种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第四种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第五种是按欧美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和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等)。

第六种是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将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

三、旅游与艺术

旅游与艺术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的关系。然而,旅游必然带来文化与艺术的商品化,这样则破坏了文化艺术的真实性。因此,发展艺术旅游,做法应该审慎,态度应该认真,要正确处理旅游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旅游发展的历史上,艺术总是作为其活动内容的形式出现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繁荣逐渐使之成为一种奇特的带有商品价值的动力推动着旅游开发;而大众旅游则反过来促进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刺激艺术创造在形式上趋于多样化,开拓并丰富新的艺术接受市场,使之逐渐出现了旅游与非旅游的两种市场细分。旅游与艺术的这种关系在西方曾得到旅游学界的广泛重视。其中,艺术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特殊旅游产品,被放在对其作为旅游产品的正面重要性评估的意义上加以探讨的。

其实,旅游与艺术的关系并非都是积极的,从长远的角度看,旅游与艺术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可能增加艺术创造中商品化的内容,两者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的日臻完善,艺术旅游的可创汇性左右着人们去创造迎合时尚的艺术作品,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商业化过程。局部细分的民俗、艺术旅游市场的形成冲击着艺术灵感。诚然,既吸引游客又不失艺术真实的作品和形式固然存在,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旅游对艺术的拥抱更多的则是带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的“舞台真实”,对物质利益和金钱价值的追求取代了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旅游与艺术表面的和谐关系之下,隐藏着一个更为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旅行社在路线设计上热心地推出新的艺术旅游产品,使之不断地走向市场;另一方面,艺术旅游的细分市场得到了策略的扶持和保护,正不断地形成和固定。在这种文化旅游、艺术旅游大发展的氛围中,从整体而言,艺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必要的附属业正日渐崛起。

(二)艺术的真实与商品化

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能否得到真正的“真实体验”,了解真正的目的地文化,欣赏具有“典型风格”的民族艺术,这一直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旅游必然带来文化与艺术的商品化,商品化则破坏了文化艺术的真实,伤害了主客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了游客在活动中求真的诚挚愿望的实现。

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已渗透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现代化的通信和交通使整个世界像个村庄。旅游给文化艺术带来的冲击对那些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造成的消极影响显得更为深刻。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曾造就过灿烂的文化和艺术。目前在我国,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尚属起步阶段。旅游事业部门在开发艺术、民俗等深邃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旅游形式时,应特别注意如何摆正旅游和艺术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影响的辩证关系。如何处理两者间的关系不仅会影响民俗、艺术旅游发展的明天,同时也会影响艺术本身在审美形式和内容上的有益创新和逐步完善。理顺两者间的关系能降低旅游经济价值可能给艺术审美价值所造成的破坏性,使之有益于两者的健康发展。

(三)正确处理旅游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与旅游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依赖各种艺术形式作为其资源;另一方面,在正确引导艺术旅游发展的前提下,艺术也可在旅游发展中发扬光大,从而增进民族间的了解,找到生命的永恒。艺术与旅游的关系应走在有益于两者健康发展的道路之上。为此,旅游部门在发展艺术、民俗旅游的同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在发展艺术旅游时,旅游部门不应过分地着眼于经济利益而向游客提供低劣的艺术旅游产品。旅游的目的在于体验异域的真实,只有真正的艺术品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艺术感受,从而得到审美的满足,增进创作者与游客间的了解和沟通。

(2)旅行社在推出民俗旅游产品时,不可“偷工减料”,偷梁换柱,把真正的民俗旅游产品移植到交通便捷的都市或宾馆,而应把游客引向民俗风情的实地去考察观光,去体会真正的异域情调。这既可发挥旅游的经济作用,又能让游客满意而归。

(3)在推出艺术旅游新产品的同时,艺术氛围的作用不容忽视。旅行社在组织民俗、艺术旅游团队时,可考虑适当延长团队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增加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以避免主客的短暂、有限的接触可能造成的定型认识和商品化等问题。

(4)在开发艺术旅游新产品的具体工作中,对这种特殊的主客双方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也应及时跟上,这样,艺术创新与普及、探索与保留之间方能保持明智的平衡。

四、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艺术因门类不同,各具特色。但各门艺术又因共同植根于中国文化而具有共同的风貌。了解中国艺术的共同风貌,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类中国艺术的特色。

(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决定了中国艺术的精神所在。中国文化认为“气”是宇宙的根本。日月星辰、山河草木、飞禽虫兽以及人类,皆由气凝结而成,气散则物亡。因此气是万物的根本,是宇宙的根本,自然也就成为艺术的根本。中国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其中说得最透彻的是谢赫绘画六法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得以有条不紊、周流运行的保证,因而韵可使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气是无形的,当其在艺术作品中表现时,就成为无与虚。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如中国绘画的“计白当黑”,中国雕塑的含蓄内敛。总之,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依据主导中国文化的儒道思想,中国艺术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阳刚与阴柔,浓神与淡逸。儒家重阳刚,画像砖、颜柳楷字皆属阳刚之美;道家主阴柔,彩陶、行书皆属阴柔之美。浓代表儒家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富有、繁盛、错彩镂金;淡代表道家的审美情趣,表现为朴实、淡雅、出水芙蓉。以草书和文人画为例,神是儒家的境界,即以形写神。表现为法度整严,由形显神,形神兼备。逸为道家的境界,即以神写形。只要得神得意,无论形似与否。此即草书与文人画的意境。但阳刚与阴柔,浓神与淡逸又不能截然划分,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意境截然不同的作品,同一件艺术品也可能同时包容有儒道之美。

(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的“和”,人与社会的“和”,人与宇宙的“和”。因此,中国艺术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中国各门艺术都是按照“和实生物”的原则产生出来的。

在中国,与“和”联系在一起的是“中”。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来组织多样的东西,并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如绘画讲究整体性,人物画中主要人物总是大于他人;戏曲乐器中,鼓板是中心,它指导着整个乐队的演奏。中国艺术的和谐感与理性精神,都是依靠整体中的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

第二节中国古代书法

书法是中国汉字的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表现艺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书法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欣赏、收藏、观摩和研究。

一、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以稳定的承继性、渐进性为基本态势。传统的积淀、丰富、拓展和入古出新的变革,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规律。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楷书。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知识链接

中西方“书法”含义的区别

欧洲和中国对“书法”的阐释是不完全一样的。在西欧,它指的是一种书写得漂亮和清楚的艺术,书写工具和材料是羊皮纸、普通纸张、墨水和鹅毛笔。欧洲书法最重大的成就主要诞生在政府部门、书写学校及需要编写和抄录宗教书籍的修道院中。到19世纪末期,欧洲的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衰败了,让位于迅猛发展的印刷和打字机。中国对书法的解释比较宽泛,它指的是手工创作的一切象形文字符号。也就是说,不管书写的具体材料和工具如何,也没有任何时代的限制。因此,中国艺术学家实际上将一切碑刻文物都纳入这一概念,从甲骨到铜器,从石鼓到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