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礼也叫岁礼,回族俗称抓岁。这是回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礼仪,举行抓周礼时,主人要放一个大红桌子,桌子上摆上钢笔、毛笔、笔记本、《古兰经》和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其他玩具等,之后,由母亲或父亲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让小孩任意抓,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回族人见面时,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目”;如个别人到清真寺或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这样少数人就不再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
4.游艺民俗
回族的民间歌谣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交生活传承。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内容极其丰富;从形式上看,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受汉民的文化习俗影响,有夯歌、劳动号子、信天游、五更调、四季调、十二月调等。在这些歌谣中,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是“花儿”,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
“花儿”又名“少年”,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歌。“花儿”发源于回民聚集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这里素有“花儿”的“故乡”和“圣地”之美称,不仅回民是“花儿”的主要唱家,居住在这一带的汉、保安、东乡、撒拉、土等民族人民也喜爱这种山歌。后“花儿”由甘肃发展到青海、新疆一带,而且也大都在回民当中演唱。例如,宁夏的山花(又叫干花儿),多在回族群众中传唱,所以,现在人们提起“花儿”,习惯称做“回族花儿”。“花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形成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5.工艺民俗
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文化艺术的影响,其民间刺绣工艺广泛流传,且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回族聚居区,特别是山区,回族姑娘们常常以刺绣比聪明,争巧手,看本事,视刺绣为一种吉祥的艺术情趣。鞋头、袜底、鞋垫、坎肩、经挂、裹肚、香包、缠腰、枕顶、枕套、帽檐、耳套、荷包、围裙、盖头、褥面等用品上刺绣着各种花纹和图案。
除此之外,回族的地毯编织艺术,同样形式新颖、图案美观,特别是礼拜用的拜毡,画面一般都是克尔白图,周围是几何图形,别具一格。
(三)回族的信仰民俗与禁忌
1.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品德修养、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以《古兰经》为准则和指导。崇信安拉,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一信条编为十六字诀,称为“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回族不崇拜图腾,更不崇拜植物、动物和自然、灵魂,不崇拜偶像,也不信财神、火神、风神等。回族群众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实际行动中,履行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2.禁忌
回族忌食猪肉。猪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话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
(四)回族的节日民俗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莱历计算的,也就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伊斯兰教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现在回族多用太阴年计算。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小尔德”。开斋节流行在全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70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日。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訇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休息、游玩一天。
四、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一)维吾尔族的经济民俗
1.维吾尔族的饮食民俗
维吾尔族平时以面粉、大米为主食,传统饮食有抓饭、拉面、薄皮包子、烤包子、馕、奶茶等。维吾尔族人民长期重视园林生产,绝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都有自己的果园,因而常年食用瓜果。一年中有近七个月的时间能吃到新鲜水果。冬季还常吃核桃、杏干、杏仁、葡萄干、沙枣、红枣、桃干等干果,因此,不少家庭有储存甜瓜、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的良好习惯。
2.维吾尔族的生产民俗
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植棉、园艺,很多地区都出产大量的、品种繁多的瓜果。维吾尔族聚居地常有瓜果之乡的美誉。特别著名的水果有和田地区的核桃、水蜜桃,皮山县的石榴,英吉沙县的巴丹杏仁,阿图什县的无花果,伽师县、麦盖提县和鄯善县的甜瓜,库尔勒县的香梨,库车县的杏干和包仁杏,吐鲁番的无核葡萄和葡萄干,伊犁地区的苹果以及呼图壁县的西瓜,等等。吐鲁番的无核葡萄和葡萄干、库尔勒的香梨以及鄯善等地的甜瓜近些年来远销国外,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维吾尔族的社会民俗
1.婚嫁民俗
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只限于本民族内部通婚。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的男性通婚。但男性可以娶非伊斯兰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的女子为妻。与维吾尔族男性结婚的女子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履行一定的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
维吾尔族传统婚俗提倡早婚早育,历来非常重视婚姻,认为婚姻是人的终身大事,故结婚程序比较复杂,包括提亲、小定亲、订婚仪式、领取结婚证等程序。婚礼仪式有“尼卡”仪式、娱乐活动、结婚庆典、迎亲、晚宴、请安、齐拉克。
2.丧葬民俗
维吾尔族按伊斯兰教规实行土葬、薄葬,死者停尸一般不超过两天。尸体用白布遮盖,由“买曾”、“伊麻木”(宗教职业人员)为死者净身,用白布包裹,男3层,女5层,由“布吾”实施。在阿訇行站礼祈祷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入葬。墓穴深、长约2米,宽约1米;墓壁西开侧洞,置尸体于洞内,头北、脚南、面朝西,用土块封洞口,然后用土填墓穴。入葬时阿訇诵经,亲属不许哭泣。
3.礼仪民俗
维吾尔族的礼节与宗教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例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亲友相见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4.游艺民俗
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维吾尔族就以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著称。维吾尔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本民族喜闻乐见、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的娱乐竞技活动,如赛马、刁羊、摔跤、射箭、达瓦孜、麦西来甫、阿肯弹唱、那达慕草原盛会等。其中,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十二木卡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工艺民俗
维吾尔族的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精湛的技艺,特别著名的有和田地区的地毯和丝绸、喀什市的绣花小帽、伊宁市的莫合烟和长筒皮靴、英吉沙县的英吉沙小刀等。
(三)维吾尔族的信仰民俗与禁忌
1.信仰
维吾尔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宗教。后来伊斯兰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维吾尔族地区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2.禁忌
维吾尔族和回族一样都是虔诚的伊斯兰信徒,两个民族在禁忌上基本相同。饮食方面禁食猪肉、驴肉及其他自死的牲畜,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忌户外着短裤。住宅大门忌朝西开。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奉茶时,要用双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他人物品。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
(四)维吾尔族的节日民俗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与伊斯兰教信仰有关,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亦称“开斋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在穆斯林封斋期间,只能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进食,白天禁止用餐。开斋节这一天上午要聚集到清真寺里举行“会礼”仪式,然后举行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家家户户要置备丰盛的节日食品,互相登门贺节,延续三天。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在肉孜节过后的70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在这个节日,有条件的人要宰牛、羊或马。大家穿新装,节日盛况超过肉孜节,是维吾尔族乃至穆斯林群众最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