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4744200000024

第24章 旅游建筑文化(8)

北京的砖雕是北方砖雕中较突出者,在一些府邸或四合院,砖雕的技巧灵活,图案精美,使建筑的形式取得出奇的效果。晋中地区民居的砖雕更是独树一帜。晋中晋商大院的砖雕结合了北方淳朴厚实和南方隽雅秀美的风格,堪称是民间建筑砖雕的艺术宝库。其雕刻的题材既有儒家追求功名的马上封侯、九路通顺等,也有颇具文人情趣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雕刻手法多样,运用灵活,圆雕、浮雕、透雕等无所不及,北方雕刻的精华皆聚集于此。

南方以苏州园林和古徽州的雕刻而闻名。苏州的砖雕融合了文人气息和民间艺术的精华,向来有“牌坊之乡”的古徽州,砖雕以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也有很多民间吉祥图案。

第四节中国近现代建筑欣赏

一、近代建筑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再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一近代时期的中华文化,作为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文化历程的过渡,可以说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中西文化的剧烈冲突中发展的。西方列强以强权、侵略的方式所播撒的欧风美雨,伴随着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频繁的战争、动荡的政治、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与“对话”,以及濒于崩溃的经济的直接制约,促成这一时期的中华建筑文化初步实现从古代传统到近代并趋于现代的深刻而痛苦的文化转型。这种建筑文化的转型期,自1911年、1919年至20世纪40年代末,可以看做是中国大规模地接纳“西学”而形成近代建筑文化的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在地域上,由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境内战事频仍,民生凋敝,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及营造活动,只在沿海、沿江少数开埠城市或受其影响与辐射的城市,尤其是上海等地发展近代建筑。这一时期主要以海派建筑为代表。

其二,海派建筑首先发生、发展于上海,然而从其文化性格来看,并不仅仅属于上海地域文化范畴。从其文脉看,它是以“西”为“体”、以“中”为“用”的一种新型的建筑文化。

其三,海派建筑文化崛起之时,正值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盛行之际。然而,海派不等于是西方现代主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它具有属于它那个时代的一些创造。海派建筑的主流文化性格颇具中国色彩,但也有对西方古典意义建筑风格的仿造。仿西方之“古”以改变中华建筑陈陈相因的古代与近代风貌,这大致便是中华海派建筑文化的现代性。所谓中华海派建筑文化的现代性,仅是相对于中华建筑的古典与近代传统而言的。中国崛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建筑的文化性格,实际上是滞后于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

海派建筑是西风东渐、中西建筑文化相互冲突与调和并且是冲突多于调和的时代产物。海派建筑的巨大历史贡献,是结束了中华传统土木建筑文化的漫长历程,为中国建筑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海派建筑是在重商、开放、杂交与创新的时代氛围中走过来的,其文化命题始终是探索与实现西方近现代建筑“语汇”和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传统如何达到真正的统一,从而构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时代建筑。

二、现代建筑

中华建筑发展到当代,已经开始走上民族现代化、现代民族化的光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建筑包括海派建筑的大气磅礴以及熔铸中西、独创新格的发展趋势,是近现代时期海派建筑昔日的“辉煌与荣耀”所无法比拟的。当代中国建筑及其文化精神的恢弘与美丽,在中华大地上犹如喷薄的朝阳辉煌地展现。

1.中央广播电视塔

中央广播电视塔由原广播电影电视部设计院设计,是国家级重点工程。它于1990年亚运会前夕整体亮相,1993年开始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发射,1994年10月对公众开放。

中央广播电视塔坐落在北京海淀区西三环中路西侧,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高405米。塔由栈桥、退台、塔座、塔身、塔楼、天线桅杆六部分组成。其中塔楼14层,设有广播电视发射机房、旋转餐厅、望厅、露天望台等设施。塔具有发射10套调频广播和8套电视节目的能力,并可同时容纳800人登塔游览观光,还可以进行气象、环保、地震监测及通信、消防、公安等综合利用。塔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御九级地震的能力,处于国际同类建筑的先进水平。其造型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域条件,力图使塔的形象与北京传统的建筑风格协调和呼应,因而用宫灯型塔楼和犹似天坛形状的塔座,寓意中央广播电视塔是“首都的一盏明灯”。

2.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位于上海世纪大道1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1991年动工建造,1994年投入使用。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选用了东方民族喜爱的圆体作为基本建筑线条,其设计富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含意。其主体由3个斜筒体、3个直筒体和11个球组成,形成巨大的空间框架结构,具有鲜明的海派建筑特色,做到了现代科技与东方文化的完美统一。

电视塔主体结构高350米,全塔总高度为468米。从电视塔大台阶步入塔内底层,便见宏伟的大堂,从底层电梯大厅到直径为45米的中球,离地面263米,只需40秒钟。该球共九层,有1万多平方米,在旋转餐厅可看上海全景,北望可见宝钢,东面是欣欣向荣的浦东,南部是一片田野风光,西南则可看到松江的九峰,西面则是上海市区全景。从中球乘高速电梯到350米高度,是一个全封闭的银球体太空舱。电视塔桅杆长118米。该塔灯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可以有1000多种变化,是上海黄浦江畔真正的夜明珠。

3.鸟巢与水立方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它由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设计,由艾未未担任设计顾问。其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也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国家游泳中心又称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方案,它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国家游泳中心规划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至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小于15000平方米,长宽高分别为177m×177m×30m。

4.上海世博园中国馆

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建成于2010年,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体现了的礼制思想、的等级思想、的家族思想。

2.受汉民族文化影响,建筑物坐北朝南,以为尊。此外,由于还受到封建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建筑上还普遍存在的建筑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者最低的等级差别。

3.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也是中国古代木构或仿木构建筑中最有特点的部分。

4.一般来讲,一座精美的古建筑,最底部是承托全体的“()”部分;“台基”上面是承托建筑主体的“梁柱”部分;在“梁柱”以上为“()”部分。

5.佛寺、佛塔和,是佛教的三大建筑。

二、选择题

1.下列屋顶规格按从高到低排列的是()。

A.重檐歇山顶、重檐庑殿顶、庑殿顶、歇山顶

B.重檐歇山顶、攒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C.重檐攒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

D.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2.用来显示时间的器具是()。

A.华表

B.日晷

C.嘉量

D.吉祥缸

3.开创了以山为陵的习俗的帝王陵墓是()。

A.唐昭陵

B.秦始皇陵

C.唐乾陵

D.清陵

4.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是()。

A.秦始皇陵

B.唐乾陵

C.汉茂陵

D.清陵

5.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分别位于()。

A.湖北武汉、江西南昌、湖南

B.湖南、江西南昌、湖北武汉

C.江西南昌、湖北武汉、湖南

D.湖北武汉、湖南、江西南昌

三、复习思考题

1.试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何谓中国“三大江南名楼”?

3.比较唐代建筑与宋代建筑的区别。

4.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

5.简述中国古建筑中蕴涵的传统思想。案例分析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风格与政治文化诉求。

如果列一个历届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概况表,我们不难发现,在漫长的参展历程中,中国馆的外观设计带有某种恒定性,总是离不开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和传统文化符号的影子。牌楼作为展馆门户的方式几乎贯穿始终,展馆建构则经历了从如官衙、公署,模拟北京城墙、长城、孔庙,仿故宫、皇家居室的照搬传统,到“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借用传统建筑构件和装饰,再到近些年来拼贴传统文化符号和化用传统建筑构件为整体构型的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向外界呈现自身形象时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曾提出一个耐人寻思的问题:“1911年的政权更迭(满清王朝变更为中华民国),并没有引起建筑风格上的剧变……1949年的政权更迭(中华民国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终止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大屋顶’、‘民族形式’。两次政权更迭在政治上讲,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都未引起建筑风格的剧变。”

这一点也可以在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上得到印证。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华民国按照紫禁城太和殿来仿制了国家馆,1926年费城博览会和1933-1934年芝加哥博览会上,中国馆便采用了带民族特色的官式建筑风格,1982年美国诺克斯威尔世界能源博览会上,初次亮相的新中国建造的国家馆被认为具有新中国十大建筑的特征,而十大建筑依循的仍然是“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思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整体造型模拟了中国古帽或鼎的外形,组织结构上又化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的形式。

评论家冯原分析说,中国展现“世界形象”的符号体系实际上在民国政府寻求由皇宫向民族建筑转化之际就已经奠定了,1904年晚清政府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斥巨资修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亭”,现如今出台的古帽或鼎形的中国馆究其实质无非是一个用钢铁加玻璃做成的“现代国亭”。他认为以强调中国的形象特色来保持自尊的态势,反而突现了刻意隐瞒的自卑感;对中国符号的痴迷反衬出我们对建筑的胆怯,暴露出某种后殖民主义的症候群。

结合上述资料请分析:

材料中的评论家冯原的观点你认同吗?根据所学知识请阐述自己对中国现代建筑中融入古建筑元素的认识。

实训拓展

实训内容中国古建筑的类型与代表性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实训目的掌握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及代表性建筑;

深刻体会中国古建筑所蕴涵的浓厚的传统思想及文化精神实训准备选取自己所在城市的古建筑物,实地考察,分析该建筑物的类型、艺术特色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并写出个性化讲解稿实训过程预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讲解稿。实训课上,小组代表进行讲解实训地点实地(宫殿、坛庙、寺观、民居等)实训小结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训报告实训作业尽可能多地实地考察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写出考察报告;对一些旅游景点的古建筑,编写出有文化内涵的个性化导游讲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