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4744200000020

第20章 旅游建筑文化(4)

2.地下宫殿

地下宫殿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之为“玄宫”、“幽宫”等。其结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地下宫殿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豪华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如下:

(1)土穴墓室。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土坑,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产生了贫富分化,埋葬的方式有了发展。有的墓葬已有用木板围成的椁室,有的木椁底部还涂了红漆。

(2)木椁及“黄肠题凑”。发展到奴隶社会,奴隶主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造起宏大坚固的大型木椁的玄宫。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帝王陵墓建筑形式。所谓“黄肠题凑”是指以柏木黄心垒在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这种大型木椁陵墓的特点是:用大木方子或厚板,用榫卯构成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大箱内分成数格,正中是置放棺材的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如东厢、西厢(或左、右厢)、头厢、脚厢等,厢是用来存放殉葬品的。

(3)砖石发券砌筑的地宫。从东汉时期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木椁玄宫的建筑形式,并逐渐被砖石结构所代替。砖石结构的地下宫殿的规模更大,这是与后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可能基于木椁墓容易被盗被焚的原因。最著名的地宫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该地宫的整个布局采取了“前朝后寝”制度,极为仿效生前一切,以追求“虽死犹生”之义。

(三)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

1.黄帝陵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山上古柏成林,郁郁参天,沮水回绕于左,环境优美。黄帝陵高3.6米,周围长度为48米,陵前有祭亭,亭内碑石上镌刻着“黄帝陵”三个金字,为郭沫若手书。黄帝陵内有一株古柏,高19米,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为群柏之冠。相传为黄帝轩辕亲手所植,距今已有4000多年了。西阶下一株将军柏,传说汉武帝征朔方回来时驻跸挂金甲于此。庙中间有亭,亭内有石碑70多块,为明清所立,刻有历代皇帝祭碑文。

2.大禹陵

大禹陵在浙江绍兴市南郊。史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禹陵碑安放在一座四角亭中,碑上镌有“大禹陵”三个大字。附近有禹穴、碑亭等。大禹庙在禹陵右侧,始建于南朝梁代,是一组规模很大的建筑群。殿内有大禹像,神态端庄。庙内有空石亭,内立一石,相传是大禹下葬时的工具。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东约5000米处,建成于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坟丘为土筑,方锥形,现高43米。陵内建筑宏伟,设置豪华。史籍记载称,始皇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内设百官牌位,又以金银为枭雁,人鱼膏为灯烛,为防备盗掘还有机关弩矢。1974年春,考古人员在陵东发现了始皇陵的三个兵马俑葬坑,坑中武士俑和车马陶俑多达6000余个,大小如真人真马,其精良的青铜武器、精致的艺术雕塑,震动了世界考古界。秦始皇兵马俑继埃及金字塔、希腊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阿耳忒弥斯神庙、罗得岛太阳神像、亚历山大港灯塔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不但展示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灿烂成就,还成为研究我国军事史、科学史的珍贵资料。

4.唐昭陵、唐乾陵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陕西礼泉县东北处。它开创了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习俗。昭陵因山凿石为宫,从延道至墓室250米,前后有五道石门,石墓内部不异人间。李世民在初建昭陵时下诏:“功臣密戚”以及“德业佐时者”予以陪葬。以后历任臣僚申请陪葬,子孙从祖葬,因而庞大的陵园内有陪葬的诸王、公主、文臣、武将墓180多座。魏徵、李靖、尉迟敬德等的墓都在这里。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城北。主峰是地宫所在,前两峰的峰顶各有一个土阙,好像陵的门户,陵前排列着大型石人、石兽和华表等雕刻。陵前的61尊(现存59尊)石人,据说是武则天令工匠把参加高宗葬礼的边疆各族首领雕刻成石人置于陵前,石人背上刻有国名、官职及姓名。另外,陵东侧的“无字碑”历来很著名,有说武则天“功高业大”,难以用文字表达;另有人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过是非应让后人去评价,所以无字。

5.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的伊金霍洛旗,占地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坊组成。中间正殿高20多米,重檐穹庐顶,精工彩绘藻井。左右两翼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式穹庐顶,其顶外部用蓝色琉璃瓦砌出浑厚典雅的云头,镶嵌黄色琉璃砖,并置金黄色琉璃宝顶,金碧辉煌,与周围丛林相映,光彩夺目。

6.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区附近的天寿山麓,方圆40平方千米,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13处明代皇帝的陵墓,统称十三陵。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出地下宫殿的定陵最为著名。

7.清东陵、西陵

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分别为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

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4个皇帝陵墓以及皇后、公主等的10座陵寝。陵园建筑面积达50000多平方米,共有宫殿千余间,石建筑、石雕百余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8.五帝古陵

“五帝”即伏羲、炎帝、黄帝、尧帝、舜帝。五帝之古陵保存完好。伏羲陵,又称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以北1.5千米处,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高20米,周长150米,帝陵前巨碑上镌刻着“太昊伏羲之墓”六个大字。炎帝陵共三处,最著名的一处位于湖南炎陵县城西15千米处,陵前现存“天使行馆遗址”、炎帝采洗草药的“洗药池”、“龙脑石”等名胜。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尧帝陵,在山西省临汾市东北35千米处的尧都平阳,城内有尧庙,城东筑尧陵,陵前筑有祠宇,为唐代所建,明清重修。舜帝陵,又称舜庙,位于湖南宁远县九嶷山。今陵仅存舜庙一座,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清代屡经修葺,正殿已圮,殿后为护碑亭,内竖石碑隶书镌刻“帝舜有虞氏之陵”几个大字。

在我国,还有一些陵寝,因其出土文物众多或重要,也有较高知名度,如长沙楚墓及马王堆汉墓、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郑州打虎亭村汉墓、成都王建墓等。

四、城堡防卫建筑

城堡防卫建筑指结构体系完整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用于设防的城体或堡垒。城堡防卫的基本要点是保卫城堡,尽可能让攻城者陷入最高的危险并暴露最多的敌情;相对地,要把防卫者所承受的风险减至最低。城堡的防御设施有要塞、城墙、箭塔、城垛、壕沟、护城河、吊桥、闸门、外堡等。我国最著名的城堡防卫建筑,是长城和南京中华门。

1.长城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是人类的奇迹之一。秦汉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10000余里;明代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总长8851.841千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等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2.南京中华门

明代南京城规模宏大,仅城门就有24个,中华门是规模最大、最雄伟、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城门。它位于南京城正南,城门外壁用条石砌成,高20.45米,城门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18.5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糯米汁等混合物作为黏合剂,垒砌巨砖而成,极为坚固。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讲究,有3道瓮城,由4道券门贯通,各道门内原均有上下可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痕迹。整个瓮城有藏兵洞27个,能藏兵3000余人。

修建中华门时,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在每块砖上都会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以便在发现不合格品时追究责任。因此,中华门的城砖质地细密紧实,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依旧完好如初。

五、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遍布世界,在我国也同样繁盛。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教教理、精神各不相同,其建筑也各有特色,大到整体布局,小到具体建筑形态,特别是装饰,都突出地显示了各教所具有的特点。凡有这些建筑遗存的地方,无不成了海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一)佛教建筑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佛教的三大建筑。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三大建筑也进入了我国,并同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融合,创造出新的建筑式样,丰富了我国的建筑艺术。

1.佛寺建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庙建筑以历史悠久、形制巨大、文化荟萃、风格独特而著称。中国佛寺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称正殿、大殿、大雄宝殿)为主体。殿堂建筑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现存著名的佛寺有:我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佛光寺,空中佛堂悬空寺,著名辽代建筑独乐寺,宋代伽蓝建筑典范隆兴寺,元代古刹广胜寺,明代恢弘建筑智化寺,内地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建筑史上的奇迹布达拉宫等。

2.佛塔建筑

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梵文称做“Stupa”,中文译为“窣堵波”。当初印度筑塔是为埋藏佛舍利,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窣堵波”传入我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

从塔的形体看,印度窣堵波佛塔为半圆形,中国佛塔为多边形。唐以前,中国佛塔多为正方形,宋代以后,出现了六边形和八边形,甚至十二边形佛塔。中国佛塔变印度佛塔的半圆形为多边形,是同我国古人信仰有关。崇尚四方形,是唐以前对四方神崇拜的体现,认为建筑物以“四灵”为方位,可使人与天地自然神秘的精神协调起来。佛塔的多边形,与《周易》关于数的观念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古人看来,选择一定的方位和造型,可以使人的祈愿遵从“天”的秩序,从而达到“天人感应”效果,以利于人的命运。

中国佛塔的立面造型与“窣堵波”也有很大不同。“窣堵波”由三部分组成:最下层为台基,中间为半圆覆钵体塔身,上面是塔刹。塔四周设石栏墙及石制塔门,上面刻有佛教题材的图案,塔本身无装饰。中国佛塔也由三部分组成,但每部分内容与印度佛塔不尽相同。

地宫是我国佛塔独有的构造,建于塔下,用来埋葬佛舍利和陪葬器物。而印度实行火葬,没有深埋的习俗,佛舍利藏于塔内。地宫是结合我国传统的深埋习俗而产生的建筑形式。为表达对佛的敬仰,地宫建筑如帝王陵墓,规模宏大,葬物丰富。

塔身最显著的特征是塔檐向上挑起,成飞檐翘角状。这是将我国传统建筑的飞檐形式运用到塔上的杰作。反曲翘角的塔檐,不仅使塔呈现出飞动、轻快、向上的挺举之势,给人以舒展轻快的韵律美,而且还体现了人们不断向上追求,以达“成仙”、“成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讲究塔身装饰美,是我国佛塔的一大艺术特色。印度“窣堵波”本身没有装饰,一般只在四周的石栏墙上雕刻佛教题材的图案,而且没有佛陀形象。我国佛塔建筑打破清规戒律,不仅在塔身下部台基上雕刻神态各异的佛像,在塔内部的斗拱、藻井和额枋上,也绘有佛陀的各种故事。不仅如此,其还把民间信仰、道教故事融进佛教绘画中。

另外,中国佛塔的级数也凝集着传统文化精神。“窣堵波”一般为3层,我国佛塔级数却为5、7、9、11、13、15等奇数层。塔级数取奇数,是因为塔的平面形状为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偶数的缘故。《周易》认为,奇数为天数,偶数为地数。天地互相掺杂,而确立“大衍之数”。

我国古塔种类之繁多,堪称世界之最。经过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匠师创造出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及传统观念的新型佛塔建筑。例如,为敬佛而建造的楼阁式佛塔、密檐式佛塔、亭阁式佛塔、藏式喇嘛塔、金刚宝座佛塔、花塔、过街塔、塔林等,以及建造的文风塔、纪念塔、料敌塔、风水塔等非宗教目的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