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我与沟通(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14741800000019

第19章 好人缘要善于交流沟通(1)

与人交往是人格的现实呈现

人作为一种“价值生命”的存在,一生的活动可以被归结为一个交往的“集合体”。凡是真实的人生皆是你与他人的相遇,一旦我与你相遇,你就步入我的直接关系里。尤其在神圣的相遇中,“我”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在这里,甚至记忆也转换了自身,因为它已超越孤立而融入纯全。没有任何目的意图、期望欲求、先知预见横亘在“我”与“你”之间。在这里,甚至渴念也转换了自身,因为它已超越梦幻而转入呈现。一切中介皆为障碍。仅在中介坍塌崩毁之处,相遇始会出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的五个需要阶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则是人生的“高峰体验”。这其中交往的需要是承前启后的环节,也是提升人格的起点,因而交往的需要又称“爱与归属”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遭受挫折,会使人在生理、心理上严重失调,甚至会导致精神失常、人格变态、非正常死亡。

米德对交往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形象互动”理论,他认为在交往的过程中,行为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的意义。

霍曼斯则以经济理性为坐标提出了交往行为的“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一过程满足下列定理:成功定理,人们会因为某个行为获得“报酬”而自愿地重复该行为;刺激定理,人们会在特定刺激状况出现的情景下重复出现某行为;价值定理,人们会因为行为的结果越有价值而越可能多地去做;剥夺-满足定理,人们的行为时常获得同一酬赏,其重复该行为的价值感降低;攻击-赞同定理,人们根据预期酬赏的得到与否,产生攻击行为或赞赏行为;理性定理,人们的行动总是蕴含着理性的选择。这些交往定理为交往行为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架构,每一个定理中都有着其伦理价值的作用。那么支撑这些定理存在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呢?是人格的力量。

社会化交往与独立自我社会化交往是人类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前提,现代的社会交往则是人格的现代转型、“现代人”的本质形成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类社会的交往问题,他把社会交往直接看作为人类的生产方式本身。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单独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十分突出地强调:交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与生产一起决定社会结构的要件,甚至“共产主义是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齐国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有一次,他受齐王之邀参加酒宴。由于不胜酒力,他便想到宫门外吹吹风。

守宫门的人曾是受过刑的男子,他一个人无聊,便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对守门人很是鄙夷,便大声斥责道:“什么?滚到一边去!像你这种下贱的囚犯,竟然向我讨酒吃?”

守门人还想分辩时,夷射已经离去。守门人便怀恨在心。

这时因为下雨,宫门外刚好积了一丛水,像人的小便,守门人便有了诬陷夷射的意思。

第二天清晨,齐王出门,看到门前有一些不雅的痕迹,心中不悦,急唤守门人,疾言厉色道:“这是谁在这里放肆?”

守门人见机会来了,故作惶恐支吾的样子。齐王追问更急,守门人便说:“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这里。”

齐王果然以欺君罪,赐夷射死。

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遇别人。

小李和小高都是刚来公司的大学生,两人被安排在同一个部门,做同样的工作,在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上也不相上下,但两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却有很大不同。

小李比较“直爽”,见到人都是直呼其名,小赵老王地随意喊叫。有一次,小李的顶头上司张经理正在会议室接待客人,小李突然出现在门口,大声喊:“老张,你的电话。”刚刚35岁的张经理,竟被人称呼老张,又是当着客人的面,而且这样称呼自自己的人还是自己的部下,自然心里很不舒服。而小高就不同了,见到谁都毕恭毕敬的,小心翼翼地称张经理、马主任,没有职务的,他就喊大姐或大哥,年龄稍长的职工,他就叫师傅。

小李只有上班时才在公司,下班就走人,与公司里的人也没有过多交往。小高就不同了,他下班以后,看有人没走就会留下来,与人家聊聊天,说说闲话。谁有什么困难,他也会尽力帮助。当然,他也经常向别人求助。

后来,张经理手下的一个副经理调到别的部门主持工作了,公司决定采用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新的副经理。小李和小高因为都是业务骨干,符合公司规定的竞聘条件,于是两人都报名竞聘。评委由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和职工代表组成。

竞聘的结果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小高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小李,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舍得来。

好的朋友受用一生

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有人说人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拥有几个心地善良、正直、有头脑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有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一生。孔子把朋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所以说,交友益善,择善人而交,有助于一个人的发展。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没有改嫁,一个人将他养大。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感觉这里的环境不适合孩子成长,所以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因为他们家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所以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母亲看到后,又感觉这里不合适。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孟子的母亲才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是古人择人而交的典范。唐朝诗人孟郊也作诗写道:“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可见选择正确的人相交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知道的道理。选择一个好的朋友,将是一生受益的事情。“管鲍之交”就是一个典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有母亲需要奉养。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出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但是他每天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政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裤腰,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十分富强。鲍叔牙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

后来管仲回忆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自己总是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如果没有鲍叔牙,管仲就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世人也就不会看到管仲的贤能和功绩,可见选择一个好的朋友,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啊!而历史上将择人而交发挥到极致的,应当首推俞伯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他善于弹琴,在当时极负盛名。他在他在晋国做上大夫,属于晋国的贵族。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拜当时的著名音乐家成连为师。成连见伯牙音乐天赋很高,就悉心指导伯牙。成连还带伯牙到各地游历,让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从大自然中汲取精华,这些使伯牙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伯牙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知道这些人并没有听懂琴中的真谛。俞伯牙并不在意这些人的赞美与否,他需要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需要与人坐而论道,因此一直在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他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伯牙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当天,风大浪猛,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色,夜色朦胧。伯牙听着江水拍着江岸,望着远处月光下幽幽的山影,心境无比纯净、清澈。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醉心地弹了起来。

俞伯牙从未遇到此事,心中吃了一惊。他知道琴遇知音才会断弦,难道此处会有知音?伯牙停手四望,果见不远处岸边有人伫立。借着月光仔细观看,见这个青年眉目清秀,举止不俗,却一身农人打扮。那个人见俞伯牙看他,就微微笑着说:“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路过此地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美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听。”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可能听得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我刚刚弹的曲子吧。”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刚才弹得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

伯牙大喜,他刚刚弹的正是此曲。于是忙请打柴人上船。打柴人上了船,俞伯牙换上琴弦重新弹奏,并请打柴人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婉转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潺潺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从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这个樵夫,竟能明白琴中之意。没想到,在这荒郊,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伯牙于是起身,请教打柴人的姓名。打柴人自言叫钟子期。两人坐下来,谈论对音乐的理解,谈论琴法与乐理,认识竟出奇的一致。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因有公务,俞伯牙不得不依依不舍地与钟子期告别,相约来年中秋再来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无比伤感与失落。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对着钟子期的坟墓幽幽地说:“你是我唯一的知音,知音已逝,琴声谁知!”说完,将心爱的琴摔向一块大石。从此,伯牙再也不肯为任何人弹琴了。

或许我们永远也达不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境界,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一样,交一两个志同道合的知己,人的一生,如果连一个知己也没有的话,那么,无论他权位再高,财富再多,他的一生都注定是悲哀的。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完善自我。选择对的人去交往,你将会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