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情绪与健康
14741600000013

第13章 好情绪让心理更健康(2)

压抑,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和拒绝不同,压抑是一种强压,势必带来一些副作用。压抑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当然,也许只有人这种最高级的动物才有能力去压抑。什么叫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修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进行自我压抑,不能干想干的事,不能说想说的话。修养的提高是付出了人性的代价的。压抑是人在情绪管理中经常运用的。但过分压抑也是有害的,如果不能有效进行疏导的话。我想,宗教之所以能存在,从他的基本功能上就有疏导情绪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对神甫忏悔、对菩萨念过来疏导情绪。宗教的确是一方镇静剂,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在实际运用上,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迁怒。如果今天你被你老板骂了,如果你有下属,你很容易迁怒下属。如果你又没有下属可以迁怒,势必回将这种情绪带回家,妻子或丈夫将成为不幸的对象,妻子和丈夫可能又会把它传给孩子,孩子去学校,又会去招惹其他孩子,一顿打架后,老师又会传你到学校,也许你还不明白由头。这的确就是一个迁怒的恶性循环。怎么找一个好的替代品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立一种良性的替代形式既可以使情绪得到有效管理,又不伤及无辜。

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情绪管理机制。升华是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例如,如果你把攻击性的冲动直接指向你想攻击的人,那么你将陷入困境。但是,把这些冲动升华为,诸如拳击、足球比赛之类的活动,就可以被接受。在我们的社会里,攻击性的运动员被看成是英雄。拳击比赛之所以这么受欢迎,还在于他不仅仅让比赛的选手的情绪得到了升华,同时让观众的攻击性情绪也得到了排解,看人打,似乎自己也打过了,气也出了。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情绪自我管理的5种方法。

心理暗示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名言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自我暗示分消极自我暗示与积极自我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理学上所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就是讲的积极的自我暗示。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强化我们个性中的弱点,唤醒我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自卑、怯懦、嫉妒等,从而影响情绪。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指导和暗示作用,来调适和放松心理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的方法。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个人静坐时,默默地说“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气死我了”等语句时心跳会加剧,呼吸也会加快,仿佛真的发起怒来。相反,如果默念“喜笑颜开”、“兴高采烈”,“把人乐坏了”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由此可见,言语活动既能唤起人们愉快的体验,也能唤起不愉快的体验;既能引起某种情绪反应,也能抑制某种情绪反应。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情绪问题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言的作用,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对自身进行暗示,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比如默想或用笔在纸上写出下列词语:“冷静”、“三思而后行”、“制怒”、“镇定”等等。实践证明,这种暗示对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有奇妙的影响和调控作用,既可以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又可用来激励自己。

注意力转移法

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如:外出散步,看看电影、电视、读读书、打打球、下盘棋,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目的。

适度宣泄法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轻松。因此,遇有不良情绪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宣泄”;宣泄一般是在背地里,在知心朋友中进行的。采取的形式或是用过激的言辞抨击、谩骂、抱怨恼怒的对象;或是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自己认为的不平和委屈等,一旦发泄完毕,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到空旷的山林原野,拟定一个假目标大声叫骂,发泄胸中怨气。

必须指出,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自我安慰法

当一个人遇有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如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或寻找的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

因此,当人们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交往调节法

某些不良情绪常常是由人际关系矛盾和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因此,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有了烦恼时,能主动地找亲朋好友交往、谈心,比一个人独处胡思乱想、自怨自艾要好得多。因此,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人谈一谈,具有缓和、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人际交往还有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增强自己战胜不良情绪的信心和勇气,能更理智地去对待不良情绪。

情绪升华法

升华是改变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和欲望,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是将消极情感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如一同学因失恋而痛苦万分,但他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立志做生活的强者,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上述方法都失效的情况下,仍不要灰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倾诉,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帮助下,克服不良情绪。

调理情绪,用心理美容自己

众所周知,情绪活动对人的身体影响很大,长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人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产生疾病。不仅如此,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肌肤健康,对人的容貌有很大的影响。爱漂亮的MM可要注意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是能美容的哦!

紧张焦虑易催生“情绪色斑”

在心情抑郁、焦虑的那段日子里,皮肤好像也变成灰色;当繁重的工作袭来时,脸部粉刺丛生……皮肤绝不是肌肉、骨骼的简单包装,也是身体、心理的显示器。压力过大、紧张抑郁,都可能催生女性产生“情绪色斑”。专家表示,去除焦虑、紧张、忧愁、寂寞等不良情绪,利于女性获得内在的年轻,远离皱纹、色斑,获得外在的美丽。

情绪直接影响面部健康

长期的不良情绪除了导致人的生理功能紊乱,产生疾病外,有关专家还发现,不良情绪可促发荨麻疹、牛皮癣、湿疹和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

情绪对面部的影响也是很直接的。面部的大部分肌肉参与表情活动,其活动直接受情绪的影响。如果某些表情肌过多地收缩,会使局部皮肤弹性减弱而产生皱纹,故而长时期的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往往会导致额部、眼角等部位的皮肤皱纹增加,经常紧锁双眉的人,两眉之间会长出一条自上而下的皱褶。另外,忧虑、急躁、暴怒等情绪还可使面部产生色素沉着,并使痤疮加重。

情绪紧张对毛发的影响也很大: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不良情绪确实会使人的头发变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多愁善感的两鬓发白的人。此外,极度的恐惧、紧张会导致头发脱落。

调理情绪美容自己不花钱

调理饮食、按摩理疗、使用护肤品、涂脂抹粉等是人们常用的美化容貌的方法,有些人用尽了各种美容方法却仍达不到理想的美容效果,这里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情绪因素。重视情绪美容,让你不花钱就能由内到外变漂亮美丽!

情绪美容: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目的就是通过语言疏导与暗示,使人的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脏腑运行机制顺畅,气血运行顺畅,促进血液循环,激活面部和全身肌肤细胞的代谢,使面容富有光泽和弹性。

专家认为,“情绪美容”主要是指四个方面,关注自我、放松心态、学会享受和懂得表达。

关注自我,是指年轻女性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比如看看自己是否焦虑、抑郁。

放松心态,是针对那些好强的女性,尤其是面对上级的压力时,要提醒自己这是一种经营管理策略,从而平衡心态。

学会享受,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奋斗,生活还应该是享受人生的快乐。

懂得表达,当受委屈的时候,要学会通过倾诉与安慰来自我解脱。如果真的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障碍,那么适时地去进行心理咨询,将会对提升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有所帮助。

如何消除心理障碍,心理调节的方法

如何消除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公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述为企业研究和把握员工心理,深入推动企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工作环境与心理障碍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对人的心理不断产生或明或暗的刺激,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环境做出反应。如果反应能够与环境的要求相协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如果反应有悖于所能容忍或所能认可的状态,则会对人的生理或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即形成所谓的心理障碍。

环境即周围的境况,包括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工作环境等。工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为员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企业中。

良好的工作环境,往往能够使员工心情舒畅,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而偏差的工作环境,往往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员工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造成难以估量的社会后果。

心理障碍的产生,虽然与人的个体心理差异相关,但工作环境的变化,却是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不良情绪:

焦虑

焦虑是由于对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包括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焦虑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坐卧不安、失眠等症状。焦虑不仅影响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影响生产,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抑郁

抑郁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大脑代谢、激素水平以及心脏功能都会发生变化。严重抑郁症患者表现为严重失眠、意志消沉、自我封闭、苦闷,酗酒、吸毒,甚至自杀。

紧张

员工面临的角色及岗位能力要求竞争激烈,激烈的竞争促使员工紧张。从心理学考虑,适度的紧张是在劳动积极作用下出现的正常工作状态,是顺利进行劳动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分紧张就会使人心跳加速、组织智力活动吃力、动作失调,甚至出现浑身颤抖等难以自抑的现象。

冲动

任何人都有冲动的时候,但一般人都把冲动控制在一定范围。长期积聚于心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正常的发泄,一旦冲动情绪爆发,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说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员工自己对自己施加的惩罚,那么冲动就可能是员工对外部环境进行的反抗。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员工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征,当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职业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明显降低。长此以往,个体及组织都将面临危机。通过对员工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导致员工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既有社会环境、职业、组织、家庭的外部因素,又有员工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