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走向未来的现代工业(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40200000005

第5章 认识工业(4)

小企业也有可能使用上电动机。电力工业不仅有利于工业,也有利于商业及手工业。使用电动工具和电动机械,可在小单位和极小的单位中使工作简化,并便于机械化。这场于19世纪末开始的发展为几乎所有的车间、直到很小的个体企业带来了一场深刻转变,使得它们在其专业领域内重新获得竞争能力。一个新的工业化浪潮方兴未艾。

电动机不仅是工业部门的一个动力机械,而且也给运输事业以新的激励。除了已提到的电车外(1879~1881年起),1880年出现了第一架电动吊车,1887年首次出现电动矿用机车。1899年,伦敦的第一条电动地下铁道交付使用。1900年7月19日,巴黎地下铁道开始载客。1902年,柏林建成第一条高架和地下铁道。1908年,在矿井中使用第一台电动运输机。1912年,瑞士第一列电力牵引火车开始行驶。其间在一些西欧铁路的电气化工程已经把蒸汽机车几乎完全排挤掉了。在纺织工业部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力纺织机已全部取代了蒸汽机。

维尔纳·西门子以及格奥尔格·哈尔斯克于1847年创办了“电报机制作所”,它因为发展了电工技术而成为电气工业的领先工业。另外,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一个较年轻的竞争者,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在德国电气工业的企业中今日仍居第二位。埃米尔·拉特瑙(1838~1915)在国外旅行的时候,已看到正在发展的电工技术,他敏锐地洞察到其未来的意义。拉特瑙于1881年从爱迪生处获得在各国使用其专利的许可。他1883年创立了专注于实用电力学的德国爱迪生公司,这家公司在柏林建造了第一座电厂,在弗里德利希大街的分厂于1884年投产。德国爱迪生公司于1887年改名为德国通用电器公司。

从多方面来看,对电的需要的日益增加是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水平高的国家也有较高的电气化水平。因此,电气工业改变和丰富着我们时代的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个别的经济部门所不及的。电的利用不仅发展了新的工业,而且几乎对所有其他工业部门都起着改造作用。

新兴工业的命脉——石油

19世纪中叶以来,铁路修建以及各行各业生产的日益机械化,引起了对机器和车辆润滑油脂的需要的日益增长。除此之外,由于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厂和车间对照明的方式也有了更加强烈的要求。当时灯用燃料是动物油和1859年,美国人爱德温·L·德雷克在宾夕法尼竖起了世界上第一座石油钻井木塔植物油,主要是菜油和鲸油。在美国、俄国和罗马尼亚,也在小范围内使用石油产品。石油注入油池,以原始的方式提炼。就需要而论,产量非常有限。

19世纪50年代,在北美掀起了一个勘探较大石油油田的热潮,特别是在那些有油从地下冒出来的地方。

石油开采以及时常钻不到石油的浪费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这就只能由公司来提供资本了。个别油田不久就会枯竭,这并非少见,因此炼油厂多半并不建在油田附近。这样运输石油也需巨大的投资。基于这些理由,石油工业从早期起就以大企业的形式发展起来。

开始,石油装在橡木桶里用马车装运。当1863年在油田建设了第一条铁路线后,石油就装在货车上。直到1871年才使用油槽车皮。费城的一个化学家介绍了一种方法,这能比过去更好地蒸馏原油。产品刚开始只作润滑油脂使用,偶尔用作灯油。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业,其最重要的产品——石油很快有了销路。动物油灯绝迹了,煤油灯取而代之。石油贸易成为一项赚钱的买卖。

在美国发现较大的油田,还是1859年之后,比一些欧洲国家晚,但炼油首先在美国成为一种大工业。在这方面,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岁时已独自谋生,很早就挣钱了。他和发明了一种新的炼油方法的工人塞缪尔·安德鲁斯一起于1862年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建了一座炼油厂。这种工厂那时已在很多地方出现。在连续赢利5年之后,他把其企业和另外4个炼油厂合并。1870年,合并后的企业称为俄亥俄州标准石油公司,拥有资本100万美元。这家公司的目的是把美国的石油提炼和石油产品的经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早在1872年,这家公司就和它的竞争对手签订了一项企业联合合同,以后几年又有更多的炼油厂参加,最后到1882年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托拉斯,所有受害于洛克菲勒价格政策的竞争企业,都被他一一收购。

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道是罗伯特·诺贝尔和路德维希·诺贝尔于1897~1906年在俄国铺设的。这两人是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工业家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兄弟。他们参加了巴库石油工业的建设,领导了那里的工作。诺贝尔兄弟俩铺设的900公里长的油管今天还联系着里海旁的巴库与黑海旁的海港城市巴统。

尽管油管线路很长,但欧洲国家还是着眼于油轮。今日油轮运输已占世界运输业一个很大的比重。不仅对油轮而言,而且对整个航运以及内河船运而言,石油作为动力能源都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可举例说明:一艘8000吨从德国去日本往返的轮船,煤仓容量为650吨,中途须装煤8次,费时很久。如同样吨位的船改烧柴油,来回旅程只需700吨燃料,中途不需另行加油。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一个时期以来,全世界所有船只全都使用内燃机。现今油轮占世界船只总吨位的比重依然很大。这类船只中很大一部分,包括最新的巨型油轮,都掌握在石油公司的手中。

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用途主要是照明,而不是动力能源。1913年,美国根据威廉·伯顿提出的石油热裂变理论,把每吨石油提炼成汽油的产量翻了一倍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汽车和航空事业,向石油提出了新任务。从那时起,石油工业开始飞速发展。

化学工业的崛起

在18世纪末,机械工场发展成大企业,纺织工业作为所有工业之母促使漂白、洗涤以及染色材料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当时建立的首批硫酸工厂使用1763年于伯翰发展的铅室法。纺织工业需要稀酸来加工纺织纤维,因此首批化工厂只是纺织工业的辅助行业。此外,硫酸不久在冶金工业用作矿砂的分离剂,之后又被炸药工业以及肥料工业所需要。对纺织工业很有意义的是:当时硫酸还是生产纯碱的初级产物。纯碱与硫酸同是工业化学品中最重要的产品,对织物的漂、染、印都不可缺少。就是在今天,硫酸也是除了煤、石油、岩盐和石灰外整个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

纯碱在欧洲几百年来都是从某些植物中提取的。由于生产玻璃和肥皂不可缺少纯碱,它的需要量在不断增长,这促使法国科学院用奖金去激发人们进行实验。化学家尼古拉·勒布朗(1742~1806年)发明了一种生产方法,用此方法几十年内满足了世界对纯碱及其副产品氯及盐酸的大部分需要。1791年在奥尔良公爵的财政支援下,第一家制碱工厂投产了,但在法兰西大革命风暴中被没收歇业。但勒布朗法不久又被重新采用。第一帝国时期,在巴黎附近的圣德民以及在圣康坦创立了第一批大型碱厂。但这位陷入极端贫困的发明家,不久却在贫民窟内悲惨地自杀了。

工业上努力前进的英国于1814年在其纺织工业中采用了勒布朗法,建造了很多碱厂。这些工厂几乎都向欧洲市场提供产品,从而加强了英国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纯碱——“白色金子”,首先大量用于棉纺织品的漂洗。此外,人们还用纯碱来软化蒸汽机的锅炉用水。造纸以及化学工业的各个部门都需要碱。最后,在家庭中,碱也被用做漂白及清洁剂。法国虽然是第一个发展化学工业的国家,除了硫酸和制碱厂以外,还有其他化学分支行业,但它却不能保持其领先地位。在19世纪中叶,这领先地位让给了英国。拿破仑一世在1810年10月的皇帝诏书中,就对30种化学方法颁布了行业政策,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在德国,也如同在法国、英国那样,1820年出现了一些硫酸厂,1843年兴建了第一家制碱厂。但它的发展受到了食盐专卖、关税壁垒、运费高昂以及资金不足的阻碍。而外国的大企业,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地区内市场不受阻碍,通过相应扩大销售量,得以降低价格。德国生产厂商因此居于劣势。

化学工业在日益广阔的特殊领域中,由于有效地结合新的发现与经验而逐步从纺织工业的一种附属辅助工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规模很大的工业部门,从而促进了技术与工业的进步,赢得了巨额利润,给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扩充设备的资金。大学的研究所由于国家预算拨款有限,没有像化学工业的大型企业那样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利用。

正如电气工业那样,化学工业也是从实验室的科学试验开始发展的。19世纪化学工业只是由于利用了机械工程的进步,利用了冶金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陶瓷玻璃工业的产品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化学工业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各种工业技术进步成果互相结合的产物。

在有可能大规模炼钢以后,焦炭的需要量大大增加。有臭味的煤油是炼焦厂和煤气厂的副产品。对它做了化学分析后,发现它是一种有价值的原料。在进行研究之后,很快就出现一个有利可图的生产行业:焦油染料工业。它开始于年轻的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珀金(1837~1907年)的一项发明。他于1856年首次合成生产了一种苯胺染料,紫红色的苯胺紫。但英国的纺织印染工业起初对此兴趣不大,因为大不列颠能从它的殖民地获得任何数量而价格又合理的天然植物染料。1884年以前,德国不占有殖民地。但从海外输入靛蓝以及染色木本植物,每年得耗费数百万英镑。因此,德国对生产苯胺染料有较大的兴趣。

英国和德国染料工业的先驱者是李比希的一个学生廉·霍夫曼(1812~1892年)。他在1862年举行世界博览会时,已在伦敦化学学院当了17年教授。珀金是他在那里的一个学生。霍夫曼对英国年轻的焦油染料工业的成就印象很深,看到了这一前途无量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可能性。1864年他返回德国。最初在波恩,后来在柏林大学他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成为德国染料工业的伟大先驱者和泰斗。

19世纪中叶以后不久,德国的焦油染料工业有了一些企业,开始时规模很小,现在则居于领导地位。这些工厂度过开始成长阶段中的困难,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发展成为有影响的企业,今日已成为德国最大的企业之一。

它们之中最古老的,要数过去的弗里德里希——拜耳公司染料厂。该厂于1850年在埃尔伯菲尔德建立。1891年它已发展为一家举世闻名的厂家。后来,它在勒弗库森建立了一座新厂。勒弗库森今日是一座拥有10万人的工业城市,城市的中心是拜耳工厂。由于工厂不断发展,这一城市直到1930年才算真正建成,它是由4个乡合并成立的。企业的首脑在20世纪初期大多是化学家。

从1861年起在曼海姆创建的焦油染料厂,于1865年发展成为巴登苯胺和苏打工厂。创办人弗里德里希·恩格尔霍恩于1848年在曼海姆创办了一座煤气厂,之后转归曼海姆市所有。他的兴趣从照明煤气转向煤气副产品煤焦油的利用。当时在工业界已谈到煤焦油多方面利用的可能性,因此一开始就很重视对煤焦油的研究,从而促进了竞争。李比希在慕尼黑的继任者阿道夫·冯·欠耶尔于1880年对最重要的一种天然染料靛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这为人工生产靛蓝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末前后,巴登苯胺和苏打工厂首先生产出合成靛蓝。当时该厂已有6000名职工,该厂生产的多种染料中最著名的是茜素、曙红和阴丹士林。

在19世纪最后1/4时间内,以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的焦油染料工业空前繁荣。已没必要进口昂贵的植物染料,天然染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远远失去了意义。此外,德国的焦油染料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项目。1877年,世界合成染料的产量中德国占一半。在世界普遍的工业化过程中,对德国染料工业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当时居于领先地位的德国染料工业带来了严重影响。1913年,德国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0%。战争使德国不能再向很多国家提供产品,并促使这些国家建立起它们自己的工业,没收德国厂商在敌对国的子公司的财产以及德国专利。由于炸药与焦油染料的生产设备和原料是同样的,美国在战争期间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炸药工业,在战后,这些工厂转而生产染料。1914年以前,美国的染料是由德国供给的。美国化学染料公司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以后又与世界最大的企业杜邦化学康采恩合并。

在英国,一战后也创立了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它把大的英国化工厂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康采恩。康采恩避免了国内企业的相互竞争,促进了通力合作,查清了生产规模,形成了名牌产品。这样大大降低了成本,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染料的使用范围当然不只是纺织品,皮革、油漆、皮毛、造纸、印刷、粉刷以及贴面装饰都使用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