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走向未来的现代工业(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40200000032

第32章 电子技术(2)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APS技术的组成。APS胶卷、APS相机和APS冲印方法及设备共同形成APS技术。主要特点是:胶卷安装简单,成像质量高,拍摄易于掌握。

与传统胶卷不同的是,APS胶卷只有24毫米(传统胶卷为35毫米)。它不仅保持了现有胶卷的影像质量,而且胶卷的片头不需拉出便可直接安装在APS相机内。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安装手续,而且避免了因安装不当造成的曝光失误和空白曝光,从而免去你的后顾之忧。同时,这种胶片附有磁性条块记录条,可以显示每张底片的曝光参数,这些参数可直接用于扩印,从而得到的相片色彩更逼真、更可爱。值得一提的是,APS胶卷在拍摄时可任意选择三种尺寸的画幅,即传统比例画幅(C型)、宽幅比例画幅(H型)和全景式画幅(P型),这就使你更具有摄影师的本领了。

由于大量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从而扩展了摄影的功能,使得摄影技术简单到人人都能掌握的程度。APS相机除了具有以往相机的所有功能外,还具备了信息交换功能,用于记录影像曝光数据和使用者输入的有关照片内容等特定的信息。

如果你顺利地拍完一卷APS胶卷,那就可以进行冲扩了。当你拿到一叠十分理想的相片后还会得到一张内容详尽的索引卡,这张卡片可以帮助你不必查阅底片便能了解胶卷记录的全部内容,如照片内容、扩印尺寸、片幅类型、暗盒识别号等。

至此,不知你是否已掌握了全套的APS技术?也许你会感到遗憾:我还没有如此神奇的APS相机呢?不用担心,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就会来到你面前。因为截止1995年,世界上已有47个公司取得了APS生产许可证,近百种APS相机已在市场上拉开了竞争的局面。

新事物要被人们认识和掌握,总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相信,APS对于摄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在APS的帮助下,你也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一名摄影师。

千里传像的数字相机

当你假期里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怎样才能让这些精彩的瞬间变为永恒呢?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拍照了。”但有没有办法使千里之外的父母或朋友同时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呢?你恐拍会摇头,因为就算是一刻也不耽误的快速冲洗,然后将照片寄回家去,那至少也要几天时间,怎么可能“同时”呢?

数字相机的问世,使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还做不到的事到了90年代就变成举手之劳了。

与传统相机不同的是,数字相机不用胶卷,而代之以传感发送器。数字相机上一般装有一个或几个传感器,能把透入镜头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照相机内还有一个负责处理图像的电路,能把图像一点一点地分析,然后全部转换成数码并进行压缩。经过这样一处理,复杂的图像变成了只有“0”和“1”的信息储存起来。

如果你想马上欣赏一下,你只需将相机与电视机或计算机接通,这样你的风姿和秀丽的山水景色便马上出现于屏幕上。如果再接上打印机,那清晰逼真的图像便会跃然纸上。

这时,你想把图像传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家中让父母来共同分享,那再简单不过了。柯达公司在自己的互联网络网址上专门设置了一种程序,你可以通过它发送电子明信片。如果你对相片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反复修改、复制,直到完美无缺,然后选定一种格式的明信片,只要再按一下发送“E-mail”键,你的父母便会收到美丽的明信片,上边的人物不用说,就是你了。

如今,职业画家、专业摄影师以及记者都已开始使用数字相机。有人还戏称:“老记使上新玩艺儿了。”一位记者说:“当时我从日本带回这个玩艺儿只是玩玩,拍完照插在电脑上输入图库,留作资料罢了,可是后来发现,用数字相机拍摄后,不用进暗房冲洗、晾晒,接入电脑打印机就可完成后期制作,直接印在报纸上,真是省时又省力。”

正是因为数字相机有着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才有了强劲的生命力。毫无疑问,数字相机必将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新宠儿。

“电子信使”

随着电话、电报、传真通信技术的发展,古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然而,真正的信件实物传递速度却一直提高得不快。

由于人类通信活动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各国邮政通信部门正在努力寻找提高通信速度、解决业务量过大的技术途径。

应用信函分检自动化技术是办法之一,但信件的往返主要还是得依靠运输工具,就是用现代化的飞机来运送,一封相隔千里的信也要几个小时的时间。

能否找出一种能与电报、电话的速度相媲美的送信技术呢?

答复是肯定的。那就是借助于电子的威力,让信函内容由电子来携带,登上通信卫星或以电信通信网络作邮路,就可使位于大洋彼岸、五洲四海的双方及时见信,送信速度之快使会翻筋头云的“孙悟空”也望尘莫及。

这种神奇的信函传递就叫做“电子邮政”,它是利用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合二为一”的一种通信手段。

一封写好了的信,要在转眼之间送到远在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收信人所在的邮局,惟一的办法是,通过电子邮政来办理,由“电子信使”去传递。

信是实物,而“电子信使”则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怎样才能把信交给这位“信使”呢?

必须通过特殊的仪器设备:一种是电传打字机,一种是真迹传真机。

邮局为“电子信使”收信设立了专用信箱。寄信时,只要将信件投入到专用信箱,随后邮局工作人员开箱取信交给专门人员,由他们把信件上写的收件人地址、姓名和信笺内容,用电传打字机打印在格式纸上。

这种利用电传方式通信的电子邮政又有“邮递电报”或“电传邮政”之称。

作为电传邮政用的电传打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终端设备,在打印时一面留下底稿,一面将信件内容输入电子计算机的存贮器中贮存起来,这样就算是把信交给“电子信使”了。

“电子信使”接到送信任务后,根据自己的忙闲程度和信件内容的轻重缓急,在适当时候通过电信网络自动地依次向有关的投递邮局(收信邮局)呼叫,告知对方准备接收信件。

如对方收信用电传打字机闲着,就自动应答,同时作好收集准备。

电子计算机得到回答后,就将贮存在存贮器里的信函内容以极快的速度自动拍发给收信局。

收信局的电传机收录时,先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打印在作为信封的专用格式纸上,然后再打印信笺内容。

一封信件收录完毕,机器的自动控制机构便把作为信笺的电报纸和作为信封的那页专用格式纸取下,经过自动折叠仪器处理把信笺折叠后装入信封,自动封口,又恢复成实物信件,至此“电子信使”的传信任务已经完成。

如果是那些纳入电子邮政通信网络的特别用户就更方便了,他们可以在自备的电传打字机上直接打印信件,打印时还可根据需要对文句进行修改。

他们所用的电传打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终端设备,打印时将信件内容输入电子计算机的存贮器中,省去了邮局专门人员的打印工作;然后再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将信函拍发给收信局。

在政府机关和工商事业部门的通信中往往有一封信件需要同时寄给几个收信人的情况,这时电子计算机还会根据收信人的地址通知相关的几个邮局,先各自收录相关的收件人地址、姓名,然后同时收录信笺内容,从而“化繁为简”,效率更高了。

人们通信往往保密,特别是一对热恋的情侣,他们的通信最不愿为第三者所知道。如果用上述那样的“电子信使”来送信,速度倒是快了,可信件内容却被旁人知道,这是不允许的。

那么用“电子信使”来送信,能不能像现行邮政通信用实物传递的方法那样,达到极高的保密要求呢?

这时就要换上另一位“电子信使”了,它是一位绝好的“保密员”。

这位“电子信使”的传信方法与电传打字机有所不同,是利用传真方式来送信,因此人们称它为“信函传真”。

传真通信的原理是用光扫描技术,把需要发送的那些文字、图表资料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信网络或通信卫星送到对方;然后接收设备根据收到的电信号,通过静电感应等技术手段,还原成光学图像记录下来。

成套的信函传真设备由高速真迹传真机配备一些自动化装置组成,发信人将标准规格的信件投入邮局的保密信箱,投入时通过一套特殊的机械传动装置,把信封和信笺分别自动送入真迹传真机发送给对方。

对方收录时,把收件人地址、姓名和信笺内容对应地记录在一定规格的信封和信笺纸上,接收完毕由自动折叠封缄器将信笺折叠,装入信封封口,然后送给投递部门。

其间的一切过程都是自动的,由“电子信使”亲自处理,不再由邮局工作人员经手过目,从而达到严守秘密的要求。

电子邮件是一种新颖的通信手段,它摆脱了邮政通信的一些传统习惯,将电信与邮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的长处得到了充分发挥,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能做到快而廉,所以发展十分迅速。

电子乐器

电子风琴、电子钢琴、电子手风琴、电子合成器等,是运用电子技术来产生音乐,并能模仿发出各种传统管弦乐器音色的现代化乐器。

电子乐器的构造十分别致。大家知道,钢琴、提琴、双簧管等乐器,都以弦、簧、管、膜的机械振动为声源,通过共振机构来发声的。

而电子乐器既无簧又无弦,它是电子技术和音响效果的综合,声源是由电子元件组成的电子音频振动器。电波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

电子乐器的种类很多,有便携式电子琴、家庭用电子琴、舞台演奏式电子琴、古典教堂式电子琴,此外,还有“电子合成器”。

电子琴主要通过本身规定好的所要模仿的声音音色的开关,发出模拟声,这个声音的音色在本质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变化的只是音量、音质上的不同,并给声音加上颤音、滑音或其他一些非原则上的变化音。

所以说电子琴只是通过电声来模拟乐声方面的音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平时所听到的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模仿。

电子合成器用电声来模拟声音大大超越了乐音范畴。电子合成器不但能模仿一切乐声方面的音色,而且能模拟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大自然以外人们没有听过的声音。

它不但包含了像电子琴那样的音色,而且它的功能中占大多数的音色是它自己特有的,以至明显地与其他声音相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乐器有很大发展,自行设计的电子琴不但音乐美,还会自动奏出“新疆舞”、“秧歌舞”等乐曲的节奏。

同时,不但有电子风琴,还研制了电琵琶、电古筝、电中阮等,使电子乐器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色。

这些电子乐器发出的声音柔润、响亮、变化多端、音域宽广。它不仅模拟松涛、鸟语、海啸、山呼以及人的歌唱,还能奏出某些特殊的音响,唤起人们奇异的联想。

一览环球的电子出版物

在电视技术早已普及的今天,报纸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仍是我们没有舍弃的老朋友,它的快速、便捷、廉价和保存性好等优点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说到报纸,我们自然而然地便想到白纸黑字。可是有一种“报纸”不知你见过没有,它的大小就如一本16开的杂志,打开后可以看见一个附有游标器的键盘和彩色显示屏。你会说,这不是一台微电脑吗?怎么成了报纸了呢?不错,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新型报纸——电子日报。

当你打开电子日报后,荧光屏幕上将会显示你所订阅的报纸,上面的版头设计、文字编排,甚至广告版位都与传统的报纸版本没有区别。你也可以用游标在荧光屏幕的菜单栏中选择所要阅读的版面,也可以在某一版面选择某种新闻评论或娱乐消息。

这些功能也许并不让你感到神奇,因为这些都是传统报纸所具有的本领。但是这种电子日报的信息容量、图片声音显示,信息检索等功能则让传统报纸自愧不如。比如,它可以储存几千种报刊,真可谓报海漫游,任君选择。而且,如果你所用的软件系统能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当阅读某段新闻时,有关的图片将以照片或动画画面显示在荧光屏上,还可附有现场的新闻录音,这是不是又具有了电视的功能呢?

其实,电子日报只是诸多电子出版物当中的一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电子出版技术日趋完善。今天,在一些信息技术发达国家,阅读电子出版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为了了解世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电子出版的有关情况。

什么是电子出版物呢?电子出版物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以数字代码方式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并公开出版发行的一种崭新的大众传播媒体。它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到了1994年,又诞生了容量更大、功能更齐全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