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40100000025

第25章 蓝天神翼(4)

1981年,美国里根政府为适应军备竞赛的需要,下充恢复B—1战略轰炸机的生产。卡特政府停止生产B—1的理由相当明确;相对而言,里根政府决定B—1复活的理由就没有这么清楚了。里根政府认为用运输机改装巡航导弹载机不适合作B—52的后继机。但是,人们要问,发展B—1这种大型、造价昂贵的轰炸机是否真有必要呢?

实际上,里根政府在恢复B—1轰炸机生产的同时,还决定开发一种具有隐形特性的“先进技术轰炸机”(ATB)。为了填补美国突防轰炸机的空档和为研制先进技术轰炸机提供充分时间,里根政府宣布先生产100架B—1B轰炸机之后,再接着生产ATB轰炸机。

B-1轰炸机原型机共造了4架,并于1974年底首次试飞。而里根政府决定生产的是经过改进的B—1B型(原型机为B—1A型)。

1984年,B-1B 1号机首次试飞。2号机虽于1984年8月29日在试飞中失事坠毁,但对测试工作并未产生重大的障碍。

B-1B轰炸机于80年代末开始装备部队,按照1985年币值计算,每架采购费为283亿美元,生产100架,总费用约300亿美元。

B-1战略轰炸机从停产到复产,从B-1发展成B-1B,反映出美国政府扩军备战的本质和不惜耗费巨资发展战略轰炸机。

超低空突防的B—1B

B—1B拥有细长的机身与主翼,外形非常优美。机长44.8米,变后掠翼的翼展完全前伸B—1B轰炸机时为41.8米,完全后退时为23.8米,高10.24米,最大起飞重量216000公斤。和B—52相比,B—1B的机身约短3米,重量也轻了5000公斤,体积只有B—52的三分之二,但载弹量却大于B—52,多了3000公斤。

B—1B轰炸机最大的技术特征,是它的变后掠翼。变后掠翼虽然在F—111战斗轰炸机(1964年首次试飞)、F—14战斗机(1970年首次试飞)时就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但是象B—1B这样大型的战略轰炸机也采用变后掠翼在世界上则是首次。

B—1B轰炸机的左右两个主翼安装在坚固台形构造两端的一对大铰链上。在起降或低速飞行时,主翼使用15度变后掠角,高速飞行时则可后掠至675度。主翼的后掠角由飞行员手动调节。B—1B采用变后掠翼,是为了将相互矛盾的战术技术要求更有效地进行协调。高速飞行时,主翼的后掠角越大越好;为缩短起降距离,则后掠角小到近似直线翼比较合适;后掠角大,也有利于低空高速飞行。为了满足这些相互矛盾的需求,只有随各种飞行状态变化的变后掠翼最适合。

B—1B轰炸机采用变后掠翼,因此它可以从包括民用机场在内的绝大多数机场起飞作战。一旦需要时就可以分散部署,以避免因敌方先发制人攻击而在地面遭到歼灭。

B—1B采用身翼融合设计,光滑的机身和主翼紧密地结合。翼身合一不但可减轻结构重量,增大机内容积,还可减小雷达反射面,提高飞行性能。身翼合一也是B—1B轰炸机的特征。

光滑的机体外形曲面可分散雷达的反射波,B—1B的外形,可减少遭受雷达探测的可能性,有利于它的隐身性能。因此,B—1B的雷达有效反射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只有B—52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大大提高了隐身性能。

对超音速轰炸机而言,发动机的空气进气口设计,可极大地影响发动机推力的发挥。B—1A的进气口是可变空气进口,因此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马赫。而B—1B的进气口是固定式,因此最大速度只有1.3马赫。变更进气口的设计,主要为减少发动机的红外辐射,增加飞机的隐身性。众所周知,进气口的导管与发动机的风扇会强烈反射雷达电波。因此,B—1B为了不让进气口的电波往外反射,特意将导管弯曲,即使影响飞行速度也在所不惜,一切为了减少雷达有效反射面积。

现代轰炸机的基本战术是低空、超低空突防,在山谷中飞行,利用地形避免雷达的侦测。B—1B能以高亚音速(0.9马赫)在平原离地面60米的上空作超低空飞行。如此大型的机体,从比高楼大厦还低的高度呼哨而过时给人以极大的压迫感,还能使敌雷达难以探测。

B—1B所以能够作这样的超低空飞行,是装备了先进的地形跟踪雷达。由机首地形跟踪雷达不断侦测飞机前方250公里航线上的地形,由自动驾驶仪操纵飞机自动沿着地形起伏,自动控制机体上升下降,使飞机跟地形保持一定的高度。飞行高度可分为60、90、120、150、225与300米6千档。

B—1B低空高速飞行时的最大障碍,是空中机体摇晃,这不仅会造成飞行员的极度疲劳,严重时连飞行仪表都难以看清楚。为提高低空突防能力,设置了结构形态控制系统。此系统能测量到机体受到的过载,并实时启动装在机首左右小翼,以控制机体的摇动。在结构形态控制系统的作用下,驾驶仓内的过载将减少三分之一左右。

细长机身前部是驾驶仓,仓内前排左边是机长,右边是副驾驶座,后排左边是防御系统操纵员,右边是攻击系统操纵员,合计4名机组成员。攻击系统操纵员兼负以往轰炸机领航员与射击员之职,而防御系统操纵员负责电子战为主的一切防御工作。B—1B装备了先进电子战系统,可干扰、欺骗敌地面雷达或战斗机的机载雷达。

B—1B携载的武器是空射巡航导弹、近程空地导弹、核炸弹或常规炸弹。新型的B—83核炸弹,重1092公斤,威力为100万吨TNT当量以上。B—1B的弹药仓经过改进后,可在其内携载AGM—86B空射巡航导弹。AGM—86B的核弹头W—80,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除弹药仓内可携载16枚AGM—86B之外,机舱外还可以挂载14枚;或在弹药仓内装载24枚AGM—69近程(220公里)空地导弹,在机舱外还可以挂载14枚。AGM—69的核弹头为W—69,威力为20万吨级TNT当量。

B—1B经过改进后,起飞重量比B—1A增加了约40000公斤,动力装置没有大的变化,仍能使飞机携载大量武器与燃料顺利起飞,续航距离为12000公里,虽比B—52略小,但仍能承担洲际轰炸任务。

1993年,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力主大幅度裁减军费的形势下,美空军加快了作战飞机的更新换代。轰炸机主要是在90年代中期淘汰了部分B—52H,装备97架B—1B和20架隐形战略轰炸机;同时对部分B—52H进行改造,使其服役期延长至20世纪末。

隐形战略轰炸机是美国秘密进行多年发展的飞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隐形轰炸机研制成功将给防空体系提出新的课题,也对反隐形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可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的“海盗旗”

前苏联十分重视发展轰炸机,曾先后发展了多种喷气式轰炸机。图——22M“逆火”轰炸机,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中程轰炸机,高空最大速度22马赫,作战半径2500~5000公里,内弹仓可载9000公斤的核炸弹,翼下还可挂2枚空地导弹,因此具有远程攻击和低空突防能力。图——95“熊”H巡航导弹载机,虽然其航程达到14000公里(能飞越北极攻击美国本土),但由于最大飞行速度仅0.85马赫,又只能在3000米高度以上飞行,突防能力弱。因此,前苏联于80年代初在此机上加装巡航导弹,每架可携载6枚射程为1800公里的AS—X—15空射巡航导弹。但是轰炸机却不具有洲际作战的突防能力。

1981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刊登了一张不太清晰的照片,但却引起世界航空界的注意。照片本身可能是由一张小底片过度放大而成,因此满布微粒,不过所拍摄到的机种却是从未见过的大型飞机。图片只说明摄于1981年11月25日莫斯科近郊的机场上空。照片中的大型机,是变后掠翼轰炸机,不久被北约组织定名为“海盗旗”。

“海盗旗”的照片安排得最恰当的是,它与图—144大型超音速客机一起并排飞行而被拍摄下来。从众所周知的图—144的尺度,可推算出海盗旗的大小。经测算,“海盗旗”的外形尺度比美国B—1B大,与B—52相当,机身长53米,机高13.5米,最大起飞重量267000公斤,超过B—1B约50000公斤。至于翼展尺度,由于照片是侧面拍摄,再加上变后掠角的关系很难测算。经过多方反复推算,机翼面积约370平方米,后掠20度、60度时翼展分别为54米和36.7米。

1988年8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F·卡卢奇和他的高级助手,在访问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时,曾参观了“海盗旗”轰炸机。据随行的国防部官员说,“海盗旗”在结构布局上与B—1B非常相似,但它的外形和加工平滑度类似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制造的B—70,其尺度却与B—52差不多。

航空界有句行话,尾翼是设计者的注册商标。“海盗旗”垂直尾翼的外形的确不像B—1,倒是跟它身旁的图—144的尾翼一模一样。就以这点而论,便能断定“海盗旗”很可能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

除尾翼外,它与B—1B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变后掠翼。“海盗旗”的主翼铰链,位置比B—1B更远离机身,这样固定翼部变得较大,好像是在三角翼的外侧加装外翼一样。而且主翼的后掠角度变化范围也比B—1B小,最大后掠角在55度至60度。

铰链采用宽间隔,又缩小外翼,而后掠角变化又小,在结构上自然比较省事。不过,却不利于空气动力,更无法完全发挥变后掠翼的长处,也许“海盗旗”并不像B—1B那样重视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海盗旗是前苏联空军首次拥有洲际攻击能力的远程突防战略轰炸机。它和美国空军B—1B是同一代产品,都是超音速飞机,也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海盗旗”可以利用美国加拿大预警系统的低空盲区进入美国本土实施攻击。

回顾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苏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图—22M“逆火”轰炸机突然成为争论话题。美国主张“逆火”应作为战略武器包含在限制内,前苏联则认为它只是中程轰炸机,双方几经僵持,最后前苏联答应拆除“逆火”的空中加油装置与抑制生产,才解决此一争端。

逆火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如果不作空中加油,是不能到达美国本土的。事实上,就算进行空中加油,要直接轰炸美国本土,还是相当困难的。而“海盗旗”轰炸机是货真价实的远程轰炸机,前苏联拥有它是空军装备技术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海盗旗”装有4台推力为13600公斤的风扇发动机,最大速度达到2.1马赫,超过B—1B达085马赫,不进行空中加油时作战半径达7300公里。

“海盗旗”可挂载多种核炸弹、常规炸弹和导弹,包括:20枚AS—X—15空射巡航导弹,机腹下可挂半埋式的大型BL—10空地导弹(射程达3200公里)。最大载弹量达16300公斤。

“海盗旗”除配备有远程通信、导航等设备外,还装有用于攻击、地形跟踪和尾部告警等雷达以及电子战设备。

“海盗旗”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服役,90年代继续装备部队。可以预料,俄罗斯可能也在着手发展新一代先进轰炸机,使战略轰炸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空中飞行的坦克——武装直升机

人们将直升机誉为“空中飞行坦克”,这并不过份。其高超的空中技能,变化莫测的战术运用,令众人惊叹不已。

直升机种类多种,这里主要说说坦克的克星——武装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能力和强大杀伤能力的作战武器,今天的直升机部队已由过去单一的战斗保障作用,而一跃为强大的空中突击力量。

20世纪40年代初直升机进入了批量生产时期。当时直升机主要用于救援,机降,运输和救护伤员。但就在那时,就有人提出把直升机改作三度空间运动的武装平台。不过,由于当时直升机普遍存在着稳定性差、振动大等缺陷,而使这一设想未能付诸实现。

1961年的侵越战争,是美国人持续时间最长、最不得人心的一场“马拉松”战。面对越南那崎岖不平,丛林密布的地形,美军先是用占绝对空中优势的固定翼飞机盲目地狂轰滥炸,结果成效甚微,万般无奈只好改用大量直升机进行空中机动作战。为保护空中机动兵力的安全并压制地面火力,在第二代直升机的典型代表——UH—1运输直升机上加装了武器,成为第一架以防御自卫能力为主的武装直升机。后来,贝尔公司根据美军陆航的作战需求,研制出了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AH—1G“休伊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并于1967年装备部队。专用武装直升机首次在越南战争中参战,主要完成对地攻击、机降突击、兵员和装备运输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