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40100000020

第20章 海上幽灵(6)

A—6E的发展背景与F/A—18有点类似。战后,美海军为了使舰载机能携载核炸弹而研制了A—5“民团团员”舰载攻击机。核炸弹挂在两台发动机之间的弹舱内,当飞机到达目标上空时,用高压气体将核炸弹推出。时速为2倍音速。但A—5重达36吨,起落性能不很好,价格比亚音速飞机贵很多,且低空性能也欠佳,所以没有大量装备海军。

美国海军研究分析后得出,为完成相同的攻击任务,从费效比看,高亚音速攻击机比超音速攻击机要合算(购买一架超音速攻击机的费用可购买两架高亚音速攻击机,而两架比一架的突防成功率要高很多)。

A—6E“入侵者”重型攻击机是并列双座、双发动机的高亚音速飞机,最大时速为1037公里,(M=0.9)。两名乘员中,左座为驾驶员,右座为领航轰炸员。它装有APQ—148导航和攻击雷达、导航和攻击计算机、攻击效果摄像机、前视红外装置及激光照示器等。能绘制并显示飞机前方16公里内的外景投影图,在低空飞行时可以进行地形回避和地形跟踪。所以它的良好的低空远距离准确飞行和攻击能力,是轻型攻击机所难以企及的。

A—6E载弹量超过8吨,可使用普通炸弹、激光制导炸弹、空对舰导弹、空对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

E—2C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的远程警戒和空战的引导指挥,是航空母舰的空中指挥所和机动预警雷达站。

它装备有APS—138三坐标雷达(飞机背上像园桌面似的东西就是雷达天线)。这个雷达相当先进,它对高空轰炸机的发现距离约740公里,对低空轰炸机的发现距离为460公里,对舰船为360公里,对低空战斗机为408公里,所以它能为航空母舰提供20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它能同时跟踪250个空中目标,并能对其中30个目标加以控制,即能引导己方30批战斗机进行截击作战。

E—2C的活动半径为375公里,续航时间6小时,乘员5人。

舰载空中预警机被认为是远洋舰队作战不可缺少的机种。1981年马岛战争中,英国舰队由于没有预警机,致使“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飞机炸沉;而1982年以色列在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一场空战中,借E—2C之助,创造了1∶79的战绩。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在空中自始至终保持有1架E—2C,提供对波斯湾中、北部的预警,对一些战斗巡逻机实施控制并负责航母战斗群的中继通信。

E—2C是由E—2(1964年服役)、E—2A、E—2B发展而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的。

EA—6B“徘徊者”是在A—6舰载攻击机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专用舰载电子战飞机,乘员4人,是美国海军主要的电子战飞机,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海军舰载型电子战飞机。它的主要任务是压制敌电磁探测设备,掌握战区的制电磁权。在与其他舰载机协同作战时,EA—6B往往担负使用电子对抗手段,压制敌防空兵器和掩护己方兵力撤离战场等任务。

机上装有4吨多重的电子干扰设备,主要包括超短波通信干扰机、回答式欺骗干扰机、杂波干扰和箔条投放器等。

EA—6B于1967年开始服役,迄今已进行了34次改装,1990年刚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装,主要提高4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改进战术干扰系统,包括改装ALQ—99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机载电子干扰系统,加装新研制的ALQ—149型干扰机,扩大了干扰范围,加强了通信干扰能力。

二是提高威胁探测能力,包括加装可根据目标速度和截面积对目标进行区别和分类的ALQ—156导弹探测系统。

三是装备“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和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提高了多架飞机协同作战时的信息交换能力。

四是更换大推力发动机。

该机是法国海军原有的军旗Ⅳ型的后继机,1974年首飞,最大时速略超过1马赫。武器有2门30毫米航炮,另可装载多种炸弹,AS37“马特”空地导弹及AM39“飞鱼”空舰导弹等。

“超级军旗”从1977年开始大量生产。法国海军战斗机主要是F—8“海盗”,现在“超级军旗”也担负战斗机的任务。

“超级军旗”出售给阿根廷14架。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使用“超级军旗”战斗/攻击机发射“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了英国最新型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英国的大型运输船“大西洋运送者”号。

“海鹞”多用途舰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侦察和攻击机,是从“鹞”式飞机改型而来,主要由英国海军“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携载,1979年开始服役。它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使用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来弹射起飞,也不需要拦阻索阻拦着舰,只要有一块半径15米的起降区便可垂直起飞和降落。

“海鹞”速度较低,最大平飞速度0.95马赫;作战半径较小,约460—750公里。可携载2枚“海鹰”空舰导弹或炸弹2吨,有2门30毫米航炮。装备有“蓝狐”雷达、火控系统等。

“苏—27”是苏俄第一种舰载超短距起降飞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舰载超短距起降飞机。它首次装备在苏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上。

“苏—27”具有很大的推重比(1.0以上),自主加速能力很强,低速大迎角时升力特性极好,起飞速度小,滑跑距离短,这使其在航空母舰上率先摆脱了弹射器,降落也只需轻型拦阻装置。它只需借助航行中形成的甲板风,再在航母上设一斜升式起飞甲板,使飞机起飞时获得很大的迎角,便可起飞。这种自主式超短距起飞,是普通超音速喷气式飞机不用弹射器能在航空母舰上安全起飞的首例。最大平飞速度23倍音速。

“苏—27”在1969年开始研制时的目标,就是陆海两用,从而节省了费用,在设计思想上走在西方的前面。

“苏—27”有10个挂架,最多可挂10枚空空导弹,也可携带空地(舰)导弹和炸弹,最大载弹量6吨;还有1门30毫米6管旋转航炮。火控系统中有红外探测仪、激光测距仪、平视显示器等。特别是称为“看到哪就打到哪”的头盔瞄准具,可带动红外导弹制导头,指向飞行员所搜索的同一目标,此时如发射导弹,导弹就会自动飞向所“看”到的目标,而不需要飞机和导弹的纵轴线对准目标。西方专家认为,在这一点上苏俄领先西方8年。

雅克—38“铁匠”飞机实际上可以说是苏制“海鹞”,1978年服役,与“海鹞”同期。目前世界上真正进入实际使用阶段的这类飞机也只有这两种,所以它们都是先驱。

“铁匠”飞机的使命与“海鹞”相同,用于舰队防空。它采用升力发动机同可转动喷口的主发动机相组合,在气动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较小。

“铁匠”除配备AA—2空空导弹和攻击小型舰艇用的AS—7近程空舰导弹外,还可携带火箭弹和23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全新概念的海上防空

——“宙斯盾”作战系统为了对付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苏联早就意识到,在没有航空母舰的情况下,要同美国航母战斗群对抗,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战斗一开始就用所有舰艇上的导弹,实施饱和攻击,使对方顾此失彼,就能突破航母战斗群的对空防御网,击毁航空母舰,夺得海上战斗的胜利。

与此同时,以航空母舰战斗群为主力的美国海军,也开始琢磨如何对付那些射程不同、方向不一、体制各异的导弹的同时攻击。结果,研制成功了“宙斯盾”作战系统。

美国海军的三件宝

美国海军在与前苏联争霸世界、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竭力提高其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战斧”巡航导弹、“宙斯盾”作战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美国海军断言,这三项武器系统将使海战发生“根本变化”,也将促使美国海军经历“革命性”的变化。

“战斧”巡航导弹的意义在于它使美国海军获得一种新的作战能力。由于它的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相对于陆基弹道导弹);舰上装载量大(几十枚到百余枚);可以从水面舰艇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发射(也可以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既能对舰又能对陆攻击;它贴水面飞行,很难被敌方雷达发现,所以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最难对付的空中威胁之一。

“战斧”巡航导弹一旦在舰艇上大量部署,将使美国海军的对陆攻击力量,由原来的十余个航母编队扩展至一百多艘舰艇。难怪美国前大西洋舰队司令特拉英海军上将认为,“战斧”的潜在影响仅次于历史上航空母舰的出现。

“宙斯盾”作战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是美国海军的另两件宝物。下面就来介绍它的功能和它同垂直发射系统结合的威力。

神王的盾牌

“宙斯盾”(AEGI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王宙斯的一面宝盾。传说宙斯神手持这面护身盾牌,能力敌百头怪兽。用“宙斯盾”命名,意为这个系统具有能同时有效地对付来袭的近百个目标的作战能力,可靠地保护舰队的安全。由此可见美国海军对这一系统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