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40100000016

第16章 海上幽灵(2)

当二战快要结束时,日本海军又研制了所谓的“自杀型微型潜艇”,这种两败俱伤的打法使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自杀型微型潜艇的排水量仅为9吨,原来放鱼雷的地方被改为驾驶舱和弹药舱,同时还装有弹跳装置。海军战士驾驶潜艇,到达目标45米的地方时,就按下按钮,把自己弹射到海里,留下潜艇带着弹药继续前冲,直至炸毁目标。遗憾的是,日本尽管建造了不少自杀型微型潜艇,但战果并不明显。

英、德等国的海军也发展并使用了一些微型潜艇。1945年7月31日夜,英国海军的排水量仅30吨的XE-3号微型潜艇,由一艘潜艇运至新加坡附近的海域,潜入柔佛海峡,突破了防潜障碍,用携带的磁性水雷炸沉了日本海军的“高雄”号重型巡洋舰。这艘巡洋舰的排水量达13万吨,由此可见微型潜艇这次取得的战绩有多么辉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微型潜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型潜艇的特点和作用更为各国海军看好。经常在近海海域活动,或拥有较多海峡、港湾的国家,各自出于进攻和防守的需要,尤其重视微型潜艇的发展和使用。目前世界上共有180余艘微型潜艇,分别属于16个国家和地区。

典型的微型潜艇,有意大利的MG120/ER浅水攻击型潜艇和CF2F/X100T型蛙人输送艇;德国的“奥卡”级微型艇;英国的“食人鱼”级微型艇;克罗地亚的“威拉比”微型艇和R-2M“玛拉”级蛙人输送器;北朝鲜的“山高”和“玉高”两级微型艇;俄罗斯的“皮让佳”级微型潜艇等。

美国海军的海-陆-空作战分队,目前拥有MKⅧ和MKⅨ两种蛙人输送艇,其中MKⅧ型的数量较多。这种潜艇的标准艇员为2名,另外可携载4名作战蛙人,或负载大型深弹等装备。艇上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其中包括带自动导航仪的自动进坞系统,以及用于水雷探测和避免碰撞的高频声纳。除此之外,潜艇还加装了带漂浮天线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仪,加强了与指挥部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MKⅧ输送艇都是由核潜艇带到指定地点,然后从核潜艇的干式甲板上下水执行任务。此外,它也可以从CH-53、CH-47重型武装直升机上“跳”进水中。从核潜艇上释放蛙人输送艇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由2名军官、18名潜水员和2名技术员组成干式甲板释放支援分队。尽管如此,由于微型潜艇具有很大作用,美国海军还是决定在新一代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上设置这个项目。

另一方面,美海军也在加紧研制更加高级的“先进蛙人输送艇”ASDS。这种潜艇的长度将达到21米,除2名艇员之外,还能携载一支“海-陆-空作战分队”或其他特种作战部队。ASDS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可以在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时,实施远程插入和撤退,不需要像MKVⅧ那样由核潜艇或直升机“护送”至指定地点,从而减少了特种部队的负担。

与以往的微型潜艇相比,ASDS也更加“人道”。在以往的“湿型蛙人输送艇”上,艇员不得不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等待时机把蛙人输送到目的地。实现远程插入和撤退后,艇员就轻松多了。

虽然微型潜艇具有一些常规潜艇无法实现的优点,但它同样有短时间内无法改善的不足之处。如航行性能差、航程短、通信联络能力差、自给能力较弱等。针对这些缺陷,近年来,各国海军都在想方设法地把各种新技术应用到微型潜艇上。在未来的战争中,微型潜艇将逐渐具备以下新功能:

(1)藏得更好

针对微型潜艇水下航行时间短、暴露率高的特点,一些国家已准备应用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同时减少它的辐射噪声、磁信号和红外信号,以增大航程和隐蔽性。

(2)自动代替人动

微型潜艇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导航技术越棒、武器装备性能越好,它在海上独立作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完善微型潜艇的自动化决策指挥功能,提高它的快速反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各国设想的方法,是采用综合集中控制系统,把各个小系统集中起来共同完成任务。另外,微型潜艇的空间毕竟太小了,实现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化,减少潜艇上的工作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3)带上更多“家伙”

人们交给微型潜艇的任务越来越多,因此给它配备的武器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现代微型潜艇除了使用传统的鱼雷、水雷武器外,还可以装备各类反舰导弹,作战能力真可谓是“大大提高”了。在不久的将来,在微型潜艇的有限空间里,还要装上各类武器及电子系统,微型潜艇将变得更加厉害。

大洋深处的“多面杀手”——攻击型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诞生之初,原本执行战术任务,如攻击敌舰船、潜艇,以及担负侦察、警戒、巡逻任务。这些方面同常规动力潜艇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由于核潜艇水下活动范围大,潜航时间长,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上述任务。而且由于它的水下航速高,航程无限,可用于搜索、跟踪、监视敌对国家作战舰艇编队和核潜艇,这是常规动力潜艇无法做到的。

在马岛之战中,1982年5月2日,英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征服者”号用鱼雷一举击沉阿根廷的巡洋舰,这是核潜艇参加实际作战的第一项战果,它发起攻击的隐蔽、突然,使攻击型核潜艇一时名声大噪。

1984年3月21日,美国航空母舰“小鹰”号在日本海与苏俄一艘VI级攻击型核潜艇相撞,这是苏俄潜艇跟踪、监视美国航空母舰的一个例证。以航母编队的航速,在水下也只有核潜艇能跟踪。

1992年2月11日,美国海军的一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北极圈边缘的巴仑支海域,与俄国海军的一艘S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相撞。

1993年3月19日,美国一艘核潜艇又在巴仑支海与俄国潜艇相撞。

以上事件,充分证明,美俄两国的核潜艇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北极海域,相互跟踪、监视的频繁程度。

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武器,原先是鱼雷,以后又增加了反舰导弹和反潜导弹,对海上和水下的舰艇,具备了多种攻击手段。

80年代起,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又装备了能从鱼雷发射管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射程最大可达2500公里,用于对陆上战略目标进行攻击,从而使只执行战术任务的攻击型核潜艇上升为兼战术和战略任务于一身的“多面杀手”。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美国部队首先发射巡航导弹打击伊拉克的重要陆上目标,作为其航空母舰舰载机对陆进行攻击的前奏。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也参与了用巡航导弹发起攻击的作战。1991年1月19日和2月6日,美国海军的“路易斯维尔”号攻击型核潜艇,两次从红海向伊拉克境内发射了共8枚巡航导弹。开创了攻击型核潜艇远程攻击陆上目标的先河。

以上事例和战例说明,攻击型核潜艇以其本身的优越条件,正在承担愈来愈多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变化也更快、更加缤纷多彩。

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

从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也是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诞生时起,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已发展了四代:

第一代是采用传统的高速潜艇艇型的二轴推进核潜艇,1955年至1958年建造的鹦鹉螺级、海狼级、鳐鱼级都属于第一代。

第二代是采用水中性能优异的水滴型艇型的一轴推进核潜艇,1959年至1961年建造的跳鱼级属于第二代。

第三代是从第二代艇型发展出来的,艇首装备有大型声纳,并造的长尾鲨级、白鱼级、鲟鱼级、一角鲸级、利普斯科姆级等五级均属于第三代。

第四代是安静性好,排水量增加较多,但仍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大型潜艇,这就是1967年起陆续服役的洛杉矶级。

美国在役的86艘攻击型核潜艇

现在美国海军服役的攻击型核潜艇为大鱼级、伊桑·艾伦级、一角鲸级、鲟鱼级和洛杉矶级。其中伊桑·艾伦级原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后改型为攻击型核潜艇,现仅1艘。

前述五种类型中,属主战兵力的有鲟鱼级和洛杉矶级的80艘潜艇,一角鲸级是为试验核潜艇降噪声措施而建造的,现仅1艘。大鱼级的首舰(命名艇)“长尾鲨”号于1963年沉没,因此本级艇改以第二艘“大鱼”号命名艇级,现剩4艘。

大鱼级,鲟鱼级和洛杉矶级也装备有“鱼叉”对舰导弹,除洛杉矶级以外的潜艇在装载“战斧”或“鱼叉”导弹时,均经过改装工程。

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自跳鱼级以后艇壳构造均变为单壳式,艇首水平舵移至围壳上,大鱼级承袭跳鱼级的特征,鱼雷发射管安装在艇身中部,把艇首位置让给大型声纳BQQ-2,由于采用此型声纳,可捕捉相当远处的目标,使得潜艇从水下发射的反潜导弹的实战使用成为可能。大鱼级潜艇水下排水量为4470吨,水下速度30节,装备有4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

鲟鱼级于1967年至1975年,共建造37艘(现剩35艘),水下排水量4780—4960吨,水下速度30节,本级是大鱼级的改进型,具有突破冰层的能力。因此,在冰面下的行动能力较以往的艇强,这意味着提高了它在北冰洋的机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苏俄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亦加强了突破冰层的能力和在北冰洋冰面下的机动能力。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美、俄核潜艇在北冰洋下的对抗。

洛杉矶级核潜艇

最新型的洛杉矶级水下排水量达6900吨,比鲟鱼级多2000吨以上,美国计划建造62艘,现已有47艘服役,自第32号艇以后,全都装备“战斧”巡航导弹专用的垂直发射筒。这是因为美国海军认为只用4个鱼雷发射管发射多种武器,能力嫌不足。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是美国海军在20世纪80年代装备最多的核潜艇洛杉矶级的水下速度达32节,潜水深度达450米,艇员为133名(军官13名,士兵120名),仅比鲟鱼级多26名。但是尽管艇体加大许多,艇内空间却并不很宽敞。

在水中探测系统方面,最受人注目的是洛杉矶级的拖曳线列阵声纳系统。此种声纳系统拖曳在艇尾,离开本艇的噪声区,可监听向来被视为测听死角的艇尾方位内的目标。

前面讲到鲟鱼级在冰面下机动能力好,然而洛杉矶级在设计中却不太重视这一点。但是随着苏俄核潜艇在冰面下机动能力的进步,洛杉矶级自第34号艇以后,亦对艇体作了加强,艏水平舵亦由指挥台围壳移至艇体前方,而且采取可嵌入式。这样在冰海航行时,有利于突破冰层。

21世纪的美国攻击型核潜艇

自洛杉矶首艇服役后,已有16个年头。美国海军已开始建造新型攻击型核潜艇,代号为SSN-21的海狼级。1989年10月开工。采用SSN-21代号,意味着这将是21世纪的潜艇。

此型潜艇的水下速度达35节,由于采用自然循环反应堆和电力推进,安静程度比洛杉矶级提高不少,最大下潜深度增大到600米。艇体类似海豚,采用长宽比较小的水滴型线型,指挥台围壳为窄小的流线型。水平舵移至艇首,采取嵌入式。螺旋桨外,罩有导管,以改善尾流及屏蔽螺旋桨的噪声。

鱼雷发射管安装在艇首,直径由传统的533毫米增大到660毫米(外经达762毫米),管数亦从4管增大到8管,增大鱼雷发射管的直径是为了使MK-48鱼雷能以自航方式发射,从而可实现隐蔽发射,而且将来开发出的新的大型水中兵器也可从这大直径发射管发射。由于增加了发射管并具有快速发射能力,该级艇不再设专门的垂直发射管。

采用以上种种新措施的结果,使水下排水量高达9150吨;艇员数与洛杉矶级相同,133人。

海狼级属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但造价昂贵,总经费预计达16.87亿美元,在目前冷战时代结束,防务削减,军费减少的形势下,可能只建一艘,就停下来,转而建造较便宜的艇型。

艇型繁多的苏俄攻击型核潜艇

苏俄海军建造的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是十一月号,简称N级,从1958年至1963年共建造14艘,现均已退役。因采用二轴推进,属第一代核潜艇,但又采取水滴型艇型,也可视为第二代核潜艇。

第三代潜艇是1967至1974年完成的16艘胜利者Ⅰ级和1972至1978年完成的7艘胜利者Ⅱ级,简称VⅠ级、VⅡ级。自VⅡ级以后主要武器装备是鱼雷和SS-N-15反潜导弹。

第四代潜艇的第一批是1978至1991年完成的25艘VⅢ级,这是VⅡ级的改进型,艇体加大,水下排水量增加为6300吨,水下速度30节,下潜深度为400米。在纵舵的顶部装置着拖曳式被动声纳系统。苏俄核潜艇航行时噪声相当大,但自此级之后便有较大改善。

第四代潜艇的第二批是阿尔发级,简称A级,采用钛合金做耐压壳体,水下速度高达45节,下潜深度可达700米,艇型紧凑,水下排水量只有3700吨,其原因是核反应堆为液态金属冷却型,比一般核潜艇的加压水型要小。

A级的一号舰于1970年完工,但进行各种试验后又解体。之后,6艘后续艇陆续在1983年前完工,建造速度缓慢,似乎是实验性质的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