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39700000033

第33章 医学新视野(10)

英国科学家的方法是,将大剂量的化疗和去掉骨髓中的T细胞相结合,克服患者骨髓细胞对植入的不兼容细胞的排斥反应。大剂量的化疗是为患者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做准备,而去掉捐献者骨髓里的T细胞则是为了克服异体排斥反应,因为T细胞是免疫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是异体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科学家对100名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试验,结果,病人术后的存活率超过了50%,这表明这种方法确实是有效的。

以色列科学家的方法与英国科学家有所不同。他们采用大量供者骨髓细胞进行移植,使所供细胞大大超过患者原有残余免疫能力,从而减小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然而,由于通常能从供者采集的骨髓量有限,以色列科学家又给供者使用了细胞因子。这种细胞因子能够通过促进骨髓生长而增加血液中干细胞数量,科学家用白细胞提取法收集干细胞的数量比从骨髓中提取的数量多7~10倍。科学家也进行了人体试验,他们治疗了17例白血病患者,移植的骨髓均来自不完全匹配的亲属,17例中有16例获得了成功。

如果这两种方法能够在临床上大量应用的话,白血病人真的可以起死回生了。

角膜必须由死者捐献吗?

大家都知道,角膜移植手术是使一些失明者康复的惟一希望,而移植所需的角膜又从哪儿来呢?角膜主要是由刚刚死亡的人的眼睛中取出来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毕竟死后捐献角膜的人不是很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身体上的一些组织和器官可以用人工组织来暂时或永久性取代了。比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人工肺、人工肾。这些人工器官能够像人体器官一样发挥功能,从而维持患者的生命。其实,人工器官也有人工角膜,它能代替死人的角膜使用。

早在1859年,瑞士有个叫赫寿的眼科医生,通过在人的角膜内插入玻璃片来增加视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飞行员的眼内由于飞机事故而侵入了各种树脂玻璃异物,但是他们的眼睛并没因此受损。这些都激起人们研究人工角膜的兴趣。1948年第一个人工角膜由一个名叫陶治的人首先设计成功。到现在,已经先后研制出好几种人工角膜。

人工角膜一般都是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这种高分子材料,也有些是用硅胶。这些材料都不会对人的机体产生任何刺激反应。根据人工角膜在人的角膜内的位置不同,可以分成角膜内板型、部分穿透型和全部穿透型三种。各种人工角膜的基本结构相似,主要由中央光学柱状体和支持板组成,有的还设计在人工角膜表面装上蕈状角膜接触镜。

但是,人工角膜的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无法与人体自身角膜相比。虽然有的近期效果还不错,但通常月能维持一段时间,有的仅几个月的时间,有的能达到几年。所以眼科医生选择的都是一些视力只有光感、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治疗的病人来使用人工角膜,因为用其他任何手术都不可能恢复视力。

人工角膜对一些用其他方法无法治愈的角膜浑浊患者带来了恢复视力的希望,但目前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

猪的心脏能移植到人身上吗?

猪向来是人们口中的食物,不仅猪肉是常见的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猪身上的其他部位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许多人就爱吃猪心。也许不远的将来,人可能会不再吃猪心,而是把它移植到病人的身上去。

心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也是一个容易得病的器官,每年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心脏疾病而丧生,幸运的几千人则有机会通过移植心脏来延续生命。但是,目前能够用来移植的心脏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病人们的需要。

为何不试一试用猪心来移植给病人呢?猪的体重与人类相似,而且心脏组织跟人类心脏也很相似,如果能以猪的心脏来替代人体心脏,这将能拯救无数人的生命!事实上,糖尿病患者早已植入了猪胰岛素,世界上几千名心脏病病人的心脏早已用上了猪心脏的阀门,这表明,用猪心取代人心是有希望的。

英国科学家已经在从事这项研究了。

人体具有很强的排异能力,对异己是容不得的。人血液中存在着防御素,当人体有外来器官进入时,防御素就会将入侵者包围起来杀死,因此,未经处理的猪心若移植到人体是不能存活的,在几分钟内就会变黑死亡。而人体本身则能避过防御素的攻击,因为细胞表面存在一些能减低反应的蛋白质,如果让猪心也具有这种蛋白质,就可以用于移植了。

科学家在2500枚猪的卵子中注入人体基因,这些卵子中孕育出了311头小猪,其中有38头带有防排异作用的人体基因。然后,科学家让这些猪进行交配,产生有双重人体基因的下一代。当它们的心脏被移植到人体时,预防排异的功能可增加一倍。科学家的试验表明,这种含有抗防御素的猪的心脏,在实验室里能够泵人血而不产生排异反应,其泵血时间比普通猪的心脏泵血时间长得多。但是,科学家们还没有进行人体试验,所以,猪心要移植到人身上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不过,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时间不会很长。

接触镜是用什么做的?

接触镜也叫隐形眼镜,这一来,大家就知道了怎么回事了吧。所谓的接触,不过是指镜片与眼球直接相接而已。我们这个时代,看书、看报、看电视、看电脑屏幕的时间大大多于我们的老前辈,所以,我们的眼睛自然也就不如他们好了,近视是最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不过见多不怪,戴个眼镜没人当你有毛病。可眼镜又麻烦又重,即使是现在的树酯镜片,常戴眼镜也会把鼻子两边压出两个凹坑来。于是,男孩子为活动方便,女孩为了美观,纷纷抛掉了“有形”眼镜,戴起了隐形眼镜来。可大家知道,这薄薄的两片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吗?

其实,接触镜分两种,即硬性接触镜和软性接触镜。它们的制作材料并不一样。1938年美国人用塑料制作接触镜以前,接触镜的制作材料一直是玻璃。1960年,捷克人首次研制出亲水性软塑料接触镜,这使生物材料运用于接触镜制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现代制作硬性接触镜的材料主要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种材料制作的接触镜折光率高,成型好,配戴后浮在眼角膜上,可以使角膜不平、不规则散光等起到填平的作用,纠正视力。

软性接触镜一般选用化学聚合物,用它制成的接触镜克服了硬性接触镜易被风沙侵入、易跌落的缺点,还避免了长时间缺氧引起眼角膜水肿、变形甚至损伤等不适,使配戴更加安全,更加舒适。现在不少公司都在对软性镜的制作材料进行改良、革新,使配戴更柔软安全,还有利于眼角膜的新陈代谢。

其实,接触镜不仅可矫正近视眼,还可以当作辅助治疗器具,比如亲水性软接触镜可以吸药治疗各种眼科疾病,硬性接触镜可用于抑制圆锥角膜或角膜保护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材料的不断出现,制作接触镜的材料将会更好、更新也更安全。

白血病有遗传性吗?

白血病是目前难以治疗的一种血液疾病。一旦发现得了白血病,生存的机会非常渺小。现在的趋势是,患白血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比如说核设施的不断增加及其他一些因素,都可能会引起白血病发病率的提高。由于白血病的难治愈性,人们往往担心,这种可怕的疾病有没有遗传性?因为白血病真有遗传性的话,不仅病人无法救治,连他的下一代甚至亲属都可能难逃厄运。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体内一种名为ATM的基因变异后可能会导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发现在世界上第一次表明白血病有一定的遗传性。

在各种各样的白血病形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以,科学家对这种白血病形式最为关心,进行的研究也比较多。英国伯明翰大学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大约有1/5的人携带有ATM基因的某种变异形态。这1/5的变异基因携带者中,据估计有1/3是通过遗传途径而患上白血病的。

伯明翰大学的研究是白血病研究领域内的一个不小的进展。在这之前,科学家虽然也认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可能会有人带有某种致病基因,但他们仅仅是猜测而已,从未有人做过真正的研究并发现这种可能存在的基因。现在,伯明翰大学的科研人员不仅分离出了ATM基因的变异形态,而且还发现了白血病具有某种遗传性的证据。相比之下,取得的成绩是很值得骄傲的。

这个研究成果的意义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对修复缺损基因的新方法进行探索,还可以寻找预防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新途径。而且,它还有助于加深对癌症成因的了解,促使人体系统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命令细胞自杀来防止受损细胞演变成癌细胞。早先的研究认为,ATM基因在人体“保安”系统中有可能无法控制这个自杀过程,现在看来,这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白血病的可遗传性应使人们提高警惕。

阿司匹林能治中风吗?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后果非常严重,轻则瘫痪、卧床不起,重则死亡。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的一种,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每年患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可达1000万之多,中国占了200万左右。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动脉硬化,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栓形成所致的。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功能早已为人所知,但是否在缺血性中风发作时就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医学界长期以来尚未形成一致看法。许多专家担心,这时就服用阿司匹林,容易造成脑出血,反而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虽然以前的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对于多种血管阻塞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比如,科学家曾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阿司匹林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有显著疗效,但医学界对阿司匹林应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还是有所顾忌。

最近,由中国和英国科学家发起,有37个国家的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首次证实,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司匹林成为众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药物中第一种得到证实的药物,并得到了全面的肯定和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这项试验将参加研究的中风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住院期间服用阿司匹林2~4周;另一组服用安慰剂。历时4年、涉及患者4万多人的试验结果表明,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中风复发率较对照组下降了4%;中风急性期治疗数周即可将复发率和死亡率降低11%,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展。虽然中国的中风病人中,脑出血所占的比例高于西方人,但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治疗中国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有效率与西方人基本相同,阿司匹林使患者受益的可能性是引发危险性的5倍。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阿司匹林是一种成本低廉、副作用小、适用面广的常见药。如果把阿司匹林广泛用于缺血性中风病人的救治,每年将能挽救数万名患者的生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植物能给人供血吗?

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河流,它在人体内不停地流淌着,给人体各个部分带来了营养物质和氧气,使人得到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一旦血液停止流动,人的生命也会走到尽头。正因为血液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人们才会格外注重血液。在损伤失血过多时,人们总是尽力从外界给以补充,尤其是严重伤害时,若不能及时输血则可能致人死亡。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输血只能靠同类的奉献,也就是说只能从别人那里获取。这对输血量大的病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限制。那么,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取血液呢?

几年前,一位日本法官在侦破一桩凶杀案时,意外地发现,在现场上有一个未沾血的枕头竟然有微弱的血型反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法官对枕头内的荞麦皮进行了研究,令人吃惊的是他发现,荞麦皮竟然显示出AB血型的特征。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人们又对100多种蔬菜、水果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十几种都有血型反应。这表明,植物也有血型。

但是,到现在为止,植物为什么会有血型的问题仍是一个谜。不过,不明白事物的本质并不妨碍人们对事物的利用。在侦破案件中,植物血型早已被人们使用来破案了。在日本,怀疑某辆汽车撞伤了3个人,通过研究,表明其中两种血型都是植物血型,只有其中一种才是人的血液,从而使案件得到了正确处理。

最近,又有科学家发现,玉米、油菜、烟草等植物中含有类似人体的血红蛋白基因。这表明,植物也有造血功能,如果加入铁原子,就可以制造出人体需要的血红蛋白。由于血红蛋白是血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于与氧结合或分离,所以它具有输氧能力。因此,一旦这项实验成功,将会出现植物为人输血的医学奇迹。

植物是地球上数量庞大的生物体,如果人们能以植物为母体来给自己输血的话,人的血液需求从此将有保证了,而且,植物血液中不会携带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等有毒物质,受血者将不会发生毒副作用。高科技为人类又创造了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