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39700000017

第17章 人体与疾病(7)

其次,共同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静脉注射毒品是第二个大的杀手,也就是说吸毒者也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当然,吸毒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毒品本身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经常导致过早和痛苦的死亡。但正是由于这些吸毒成瘾的家伙,以及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僻街暗巷里的卑劣的毒品推销者,才使得今天的HIV更加泛滥。有报告指出,纽约犯人中的艾滋病患者,95%有静脉注射毒品史,新泽西州艾滋病患者45%有静脉毒品注射史。1986年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的成年艾滋病患者中,25%有静脉注射毒品的历史,而55%的儿童艾滋病患者中大多由静脉注射毒品史的母亲所生,或者母亲的性伴侣中有静脉注射毒品史的人。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吸毒”也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输注带有HIV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是传播艾滋病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艾滋病流行的初期,医学界及政府因为缺乏知识而没有采取措施以保证血流的清洁,这就使得那些不幸患了某些疾病如血友病,需要定期输血或血制品的病人大大地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可能成为被HIV污染的血或血制品的牺牲品。有报告指出,在美国约有6~8%的供血者带有HIV,故美国生产的凝血因子VⅢ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病人中引起感染。截止1986年3月10日,向美国CDC报告的艾滋病患者中,278例成人(占2%)和38例儿童(占14%)系由输注血液或血液成分引起的。因为他人的过错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可以算是我们时代的悲剧吧。现在人们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血源,以保证供血清洁。我国政府也规定了供血者必须进行HIV抗体检测方能供血。

与血液有关的传播方式还有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接受移植的人亦有可能感染HIV。

最后要说的是母婴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是多途径的,可能在产前通过血液经胎盘传染,也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婴儿通过产道时被感染。有实验证明,在产道中被感染的机会多于经胎盘感染。还有报告说吸食母乳也可感染HIV,但较为少见。不管是哪种途径,这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即HIV抗体阳体的妇女所生的婴儿,感染HIV的几率高达50%。

人被HIV感染后,到发展为艾滋病,有一个过程,由于免疫缺陷而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因此受感染者临床可能会感到稍有不适,比如持续性的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而大多数人可能毫无感觉,全然不知他(她)们体内已隐藏了一个凶恶的杀手,他(她)们继续从事着他们的职业。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无症状期,这一期大约平均持续8年之久。当然,这也是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一般说,身体强壮的人比身体虚弱而有病的人,保持无症状的时间要长一些。此期HIV分离率最高,换句话说是传染性最强,在这期间,若有性行为或共用针头吸毒,就可能将HIV传染给他人。无症状感染者可以长期带病毒而又很难被发现,这也是艾滋病难于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期中,病人的血液中抗HIV抗体虽然为阳性,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有所减弱,如白细胞数减少、T4细胞下降等,但常常不为人们重视,谁又会无端的去查HIV抗体呢?

在疾病发展的下一阶段,症状开始出现。最常见的症状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这一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个月之久。同时,约有35%~75%的病人有发热、乏力、盗汗、腹泻、体重减轻、脾脏肿大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较轻,并且断断续续地出现,并未严重地影响生活及就业,所以,有些人仍然不知道自己已收到死刑判决书了。这一阶段医学上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期,也叫艾滋病前期,或叫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RC)。此时患者的免疫机能已显著下降了,T细胞总数低于400/mm3,T4/T8比值倒置,约50%以上的患者的天然杀伤细胞(NK)活力降低,难以抵御入侵之敌了。这里所指的敌人当然是各种微生物的入侵。

当艾滋病全盛期到来时,病人的免疫系统已失去功能了,不但新入侵的微生物不能被机体清除,而且原来潜在的隐性感染也重新活化了,甚至在正常情况下与机体共存的微生物也会致病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机会性感染。就艾滋病患者而言,一次机会性感染就可以置他(她)于死地,因为艾滋病患者所发生的机会性感染不但严重、顽固,易发生全身播散,而且常常是多种微生物重叠入侵,复合感染。由于多种微生物的入侵,多个系统的受累,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果细细道来,要占用篇幅就太多了。下面我把一些较为常见的症状给大家描述一下。

呼吸系统: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最常见,其他还有巨细胞病毒、结核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病原引起的肺部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紫绀等。

消化系统:可由隐孢子虫、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乌分枝杆菌等引起口腔炎、咽喉炎、食道炎、肠炎等。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附着白色假膜、疼痛、吞咽困难、慢性腹泻等,病人明显乏力,体重减轻,贫血。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由弓形虫、隐球菌、结核杆菌、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白色念珠菌等引起脑膜炎、脑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颅神经麻痹、癫痫、神态障碍等症状。

皮肤:艾滋病患者皮肤的郎格罕细胞减少,使皮肤水平上的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有缺陷,于是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可使皮肤出现疱疹、红斑、瘀斑、疣、皮肤溃疡、脓疱疮、皮下蜂窝织炎等病变。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卡波济氏肉瘤(KS),初期也仅表现为皮肤损害,在四肢、躯干等处皮肤上可见到高出皮肤的淡红、蓝紫或黑青色的斑块或结节,最后可播散至内脏。

艾滋病患者还可以发生其他一些恶性肿瘤,如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瘤等就不一一叙述了。

到了艾滋病全盛期,死亡已不可避免。一般说HIV感染时间越长,发展成艾滋病的越多。艾滋病的病死率第一年为56%左右,第二年为25%左右,2年以上的累积病死率为75%以上,就是说死亡率几乎为100%。根据1981年6月至1986年10月洛杉矶2489例病人分析,确诊为艾滋病后平均存活11个月,仅有13%的患者存活了3年以上。大多数的专家认为预后与年龄、临床表现和人群的体质、得病的方式有一定关系。20~40岁者平均存活12~12.5个月,40余岁者平均存活10.8个月,50岁左右的患者平均存活8.2个月,60岁以上者为5.5个月,但20岁以下包括婴儿,平均仅存活3.2个月,说明老人、小孩确诊为艾滋病后存活时间较短。

从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间隔的时间长短相差很悬殊,原因可能是病毒的种型、毒力不等,或感染量不同,也许还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传播途径不同有关,可能还包括有免疫系统个体差异的因素。但是,HIV将一个健康、强壮的人摧毁最多只要10年,而消灭一个虚弱、多病的个体,1~2年甚至6个月就可以完成了。

尽管艾滋病患者有如此多的症状,但仅仅凭借肉眼观察是不能分辨出一个人是否感染了HIV,判断HIV抗体阳性者是否发展为艾滋病,仅靠临床表现也是困难的,因为并没有特异的临床诊断方法。所以,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责任就重大了,对于原因不明的机会性感染或卡波济氏肉瘤的病人(那些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除外),长期发热、消瘦、盗汗、乏力、腹泻、伴有不明原因的多处或全身淋巴结肿大者,应怀疑为艾滋病。如果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则更应高度怀疑此病,并进行检查。一般的实验室检查可能会发现白细胞下降,主要是淋巴细胞下降,T4/T8≤1,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下降、血沉增快等。但即使这样,仍然不能确诊,必须运用病原学检测方法,才能够为无症候的HIV感染者确诊,甚至为艾滋病病人并发的某些机会性感染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这些方法包括从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结、骨髓、精液、唾液等标本中分离HIV;检测病毒成分如抗原、核酸或逆转录酶活性等的病毒原诊断。还包括用ELISA方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简称IB)、间接免疫荧火法(IFA)、放射免疫沉淀法(RIPA)等多种方法检测HIV抗体的血清学诊断以及对一些机会性病原体如原虫、真菌或细菌的检查手段。

说到艾滋病的治疗,的确有些令人沮丧,因为针对艾滋病,其治疗主要有3个方面:(1)抗HIV治疗;(2)重建免疫功能;(3)治疗继发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但迄今为止,尚无确实有效的疗法抗病毒或重建免疫功能,而治疗继发性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虽然能够缓解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却不能根本改变本病。

世界性流行病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抨击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告诫人们警惕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与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疾病主要有:心脏病、心血管病、癌症、肺病、糖尿病等。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每年的死亡人数中,就有70—80%的人死于这些疾病,发展中国家也有40—50%的人死于这些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某些拉丁美洲国家,由于繁荣和经济增长,死于这些疾病的人数30年内已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