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A卷 新编科技大博览)
14739500000031

第31章 人体与健康(1)

人体健康四层次

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对于古代人,以及对于落后的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由于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生活环境的改善、新医疗手段的发明以及保健方法的丰富,这句古训已经逐渐过时。在现代,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平均寿命超过七十岁,例如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澳大利亚、法国以及我国等等。

虽然如此,人们仍在不断地努力加深对自身的认识,进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本章要介绍的就是许多专家学者在探索人生和增进健康方面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人体健康作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是说,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

现在该组织提出的新的健康概念是:人的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等四个层次。并且,后面的健康层次是以前面的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更高级的健康层次。

(1)生理健康层次:指的是人体的组织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生理功能是指以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为目的,协调一致的复杂而高级的运动形式。

(2)心理健康层次: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项基本原则:①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指心理反映客观现实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均应同客观环境保持一致;②心理和行为的整体性:指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③人格的稳定性:指的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道德健康层次:道德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人”;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

(4)社会适应健康层次:社会适应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及学习、娱乐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有较高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贡献于社会,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缺乏角色意识,发生角色错位是社会适应健康不良的表现。

健康的十大准则

为了进一步使人们完整和准确理解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又规定了衡量一个人是否生理上健康的十大准则: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负担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健康行为八条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人体身心健康在行为上的八条标准。

(1)饮食:三餐饮食痛快,感觉津津有味。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相等。不挑食,不偏食,不过饱,不狼吞虎咽,没有不饱的不满足感。

(2)睡眠:睡眠舒畅,一觉到天亮,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睡眠质量高,入睡快,入睡深,时间适当。如果睡眠时间太长,且睡后仍感乏力不爽,则是心理生理的病态表现。快眠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

(3)排便:排便正常、感觉轻松自如,便前后精神状态感觉良好,心情舒畅,无疲劳感,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4)言语:说话流利,语言表达准确,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说话不觉吃力,无有话又不想说的疲倦之感,无头脑迟钝,词不达意的表现。

(5)行动: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动作流畅。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

(6)个性信念:性格开朗,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无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坚定,意志持衡,热爱生活,乐观豁达,胸襟坦荡。

(7)处世技巧:对事物的理解、处理,能以现象和自我情况为基础,人际交往能被多数人接受。不管社会风云如何变幻,都能保持稳定的、永久的适应性;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和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8)人际关系:有热情、合群交往的强烈愿望,能善恶有别的结交朋友。珍视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宽大为怀,善待自己;自尊,自爱,自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健康机制男女有别

男性和女性——他们有着不同的健康问题,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构造不同,对疾病、药品和治疗的反应也有差异。目前,生物学家在结束了多年的研究后得出了有关女性身体的令人惊讶的结论。

精神心理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抑郁症,其原因并非像通常人们认为的是压力或人际关系所致。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女性和男性大脑的构造不同——女性大脑中血清素含量少于男性,而血清素正是使情绪好转的物质。

乳腺癌最新调查表明,1/8的女性患有乳腺癌。男女患乳腺癌的比率是1:150。乳腺癌常常是基因决定的,母亲或外祖母患有乳腺癌可能遗传给女儿。每年死于乳腺癌的女性和死于前列腺癌的男性同样多。

新陈代谢女性对毒素和药品的反应也与男性不同。她们对酒精的承受量小于男性,因为他们的肝脏小一些。所以,酒精在女性的血液里停留的时间较长。

免疫系统女性的免疫力较男性强,所以她们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比男性好一些。但缺点是:有时女性免疫力甚至针对自己的身体组织,所以她们更常得风湿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只有在怀孕期间,她们的免疫力才有所减弱:免疫力总不能针对自己的孩子嘛!

骨骼女性骨骼的改变大于男性。原因是:更年期过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形成太少。后果是:骨质疏松。人工激素制剂对骨质疏松有抑制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进行预防。

神经女性的神经较为强健,她们更能忍受噪音,在紧张状态下比男性镇静。这是因为女性性激素促孕激素的缘故,它同现代的心理药有同样的效力。正因如此,女性长时间开车所造成的事故比男性少,她们更遵守交通秩序。

疼痛以前人们认为:男性对疼痛比女性敏感。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女性的疼痛感强烈,但她们能忍受更大的疼痛(例如生育时)。另外,止疼药对女性来说效果更快更好。

早老性疾病女性年老后更易受伤,因为她们的大脑雌激素供应减少。同龄的男性将他们的性激素(睾丸素)自己转化成类似雌激素的物质,延缓了记忆衰退。

听力女性听力比男性好,而且两只耳朵同样好!这起因于原始时代,是女性保护后代和及早发现危险的需要。

心肌梗塞女性得心肌梗塞要比男性晚十年,但一旦得了就比男性严重。她们的病兆也不同:呼吸短促、疲惫和长达数小时的颌疼痛,而男性通常是胸部剧烈疼痛。

消化器官男女吃同样的食物,女性需要更长时间来消化。女性消化不良的现象是男性的三倍,肠功能问题是男性的两倍。

性器官预防性查体的进步减少了女性性器官患癌症的机率。有健康意识的当代女性偏爱低脂肪食品,这也抑制了癌症的生成。

膝伤膝伤自从女性从事剧烈体育运动就开始累积,尤其是篮球、排球和手球女运动员韧带容易受伤。医生认为,这是因为女性胯宽,跳起和落地时韧带负担过重的缘故。

人一天的节奏

所有生物体,从软体动物直到人类,都显示出一种生物节律。生物节律中有的持续时间很短,可以用分和小时来测量,而有的则很长,能够延续数日或数月。如人体的体温是一种日节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傍晚时分达到最高值。成年妇女的月经是一种月节律,每月重复一次。而人的性欲则是一种年节律,它在每年的秋季(而不是春季)变得强烈起来。

国外曾报道,一些献身科学的人们,不带钟表,自愿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山洞里几个月,他们记录了自己的体温、脉搏、血压、脑电以及生活作息情况。结果显示,虽然洞内的居民对于时间的识别已经模糊,但是他们身体的生理节律、却依然顽强地保持在24小时的昼夜周期之内,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升降。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最新资料也显示,人体各种生理指数与代谢水平,都有着周期性的昼夜节律。

人体在一天内是如何工作的呢?

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和观察,归纳出人体24小时的生理变化规律。如果我们掌握这些变化,不仅对健康有益,而且可以预防许多有可能侵害身体的疾病,并有利于工作。

凌晨1:00:在部分人已经睡了3个小时,开始进入易醒的浅睡阶段。这时人体的痛感特别敏锐,所以,因饮食不当而闹腹痛,总在这时候痛醒,或者会感到疾病的存在。

2:00:除了肝之外,身体内的大部分器官工作节拍极慢,而肝则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加紧工作,排除毒素,生产人体所需的物质。

3:00: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血压低,脉搏和呼吸次数都比日间要少。

4:00:血压更低,脑部的供血量最少,因此,患重病者往往都是在这时候死亡。器官工作节拍很慢,但听觉很灵敏。

5:00:肾脏不分泌,这时候起床会感到精神饱满。

6:00:血压升高、心脏也加快跳动,机体开始复苏。

7:00: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强,如果此时遇到病毒或病菌的侵袭,抵抗力最强。

8:00:肌体休息完毕,肝内的有毒物质全都排尽;此时应记住千万不要饮酒,否则会给肝脏带来很大的负担,即使少量的酒也对身体不利。

9:00:精神活性提高,病痛感减弱,心脏开足马力工作。

10:00:精力充沛,是一天中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是最好的工作时间。

11:00:心脏努力地工作,身体不易感到疲劳,与精神心理积极性保持一致。

12:00:到了全身总动员、精力最充沛的时刻。此时,最好不要马上吃午饭,最好推迟半小时以后再吃。

13:00:肝脏进入休息阶段,有部分糖原进入血液,上半天的最佳工作时间即将过去,感到疲倦,需要休息。

14:00:这是一天中第二个最低点,精力消退,反应迟钝,有时会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

15:00:人体器官此时变为敏感,特别是味觉和嗅觉。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16:00:血液中糖分增加,人体仍处于兴奋期。

17:00:工作效率仍很高。

18:00:痛感重新下降,精神活动性和心理兴奋感降低,希望加强活动量,以使精神振作。

19:00:血压增高,精神和心理稳定性降至最低,容易激动,容易因小事引起口角,应尽量克制。

20:00: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

21:00:神经活动正常,记忆力增强。

22:00:血液中白细胞成倍增加,体温下降。

23:00:人体器官组织,除皮肤和消化系统外,都已进入活动低潮,但继续做恢复细胞工作。

24:00:全身肌肉松弛,各器官活动极慢,渐渐进入梦乡。

为什么人体会存在大约24小时的节律变化呢?实验证明,人体的多数节律是以太阳日为基础的似昼夜节律。人体的功能节律周期,是长期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日出日落影响而形成的,人体细胞具有“识定时间”功能。某些研究表明,人体每个细胞乃至整个机体所表现出来的时间节律,很可能就是核酸大分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指导合成各种蛋白质所需的时间及其所经历的过程。

人体生物钟中首要的“计时器”,就“设置在人的下丘脑略呈细圆形的结构中,是两小串神经细胞,被称为上交叉细胞核SCN,用于指示睡眠和觉醒的行为。用猴和啮齿动物实验表明,若这个计时器受破坏,它们就会丧失在进食和其他行为方面的生理规律。

生命寿命学

上面已经记述了人体一天中的工作节律。同时,人体也有另一些节律,是几个小时,几星期,甚至若干年,变化幅度从一个太阳日到几个或更多的太阳日。本文是进一步归纳阐明人体一天中的最佳时刻。这是一种研究生物节律的科学,称为“生命寿命学”。

人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工作最富成效,感觉最为敏锐,思想最为清晰,取决于他自身的生物节律。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具有一个相当稳定或平衡体内的环境,但进一步研究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认为人体处于不断波动之中是一种崭新的观念。在美国从事研究的欧洲科学家弗朗兹·哈尔伯格发现,实验室里的老鼠白细胞数量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会有戏剧性升降变化。这项结果扩展到其他生物的各种节律,研究获得惊人的进展。例如,一个人为治疗癌症而在一天的什么时间里进行放射线照射或麻醉处理,才不致影响治疗效果,这实际上意味着影响一个人生与死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