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之宇宙地球之谜
14739200000037

第37章 另类谜团(10)

髭虎鱼属动物赖以生存的那些细菌,其模样也几乎同样古怪。

它们不需要阳光来提供能量,因为没有阳光能够穿透到这样的深海下面。但它们却能利用“从海底冒出来的、接近沸腾的水的热量”。它们不需要有机物碎块作为营养,而能够消化“热海水中的矿物质”。这样的动物被动物学家归入极端变形的“自养生物”类属,它们吃玄武岩,以氢气为能量,并且能从二氧化碳中提取碳元素。

科学家们的报告声称:

另外一些自养生物被发现于海底3000米处,那里惟一的热源是岩石的热量……在113℃的高温中能够发现这些生物……在酸液中也能发现这些生物;在苯和环乙酮等物质的有害环境中,在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的深海里,都能够发现这些生物。

可以想像,火星上有可能存活着这类生物,它们也许被封闭在了10米厚的永久冻土层当中。人们认为,火星地表下面存在着这种永久冻土层,它们也许已在火星悬浮的大气里存在了无比漫长的时期。

在地球上,休眠的微生物被化石包裹了数千万年而保存下来。

199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家曾经成功地使这些微生物复活,并把它们放在了密封的实验室里。另外一些有繁殖能力的微生物有机体,已经从水晶盐当中被分离了出来,它们的年龄超过了两亿年。

在实验室中,“细菌孢被加热到沸点,然后被冷冻到-270℃,这个温度范围正是星际太空间的温度变化范围。等温度条件一好转,这些细菌孢立即恢复了生命。”

同样,有些病毒即使在此类生物组织外面没有活力,也能够在细胞中被激活。在其休眠状态下,这些可怕的小生物(其身体比可见光的波长还短)可以说几乎是永远不死的。经过仔细检查,科学家发现它们都极为复杂,并具有由1.5×104个核苷组成的基因组。

随着美国宇航局对火星的继续探索,科学家们相信,火星和地球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是极为可能的。的确,早在人类开始太空飞行时代以前很久,可能已经发生过这种交叉感染的情况了。

来自火星表面的陨石落到地球上,同样,有人认为因小行星的撞击而从地球“飞溅出去的”岩石有时也必定会到达火星。

可以想见,地球上的生命孢子本身就有可能是由火星陨石携带过来的——反之也是如此,生命孢子也可能被从地球上带到火星。阿德莱德大学的保罗·戴维斯教授指出:

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火星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利于生存的地方……然而,地球上发现的一些细菌物种依然能够在火星上生存下来……如果生命在以往遥远的年代里曾在火星上牢牢地扎根和发展,那么,当其生存条件逐步恶化的时候,生命也就有可能逐步地适应其更为严酷的环境。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也许,直到人类的脚印踏上火星之前,它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金星上有2万座城市废墟1988年,前苏联宇宙物理学家阿列克塞·普斯卡夫宣布:发现于火星上的“人面石”同样也存在于金星上。

据人类目前所知,金星的自然环境比起火星来要严酷得多。

金星表面温度可达到近摄氏500°,它的大气层中含有90%以上的二氧化碳,空气中还经常落下毁灭性的硫酸雨,特大热风暴比地球上12级台风还要猛烈数倍。从1960年到1981年以来,美苏双方共发射近20个探测器,仍未认清浓厚云层包裹下的金星真面目。

对于金星秘密的最重要发现,是由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里宾契诃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科学研讨会上披露的。1989年1月,苏联发射的1枚探测器穿过金星表面浓密的大气层用雷达扫描时,发现金星上原来分布有2万座城市的遗迹。

起先,科学家们见到这些传回地球的照片,以为上面出现的城市废墟可能是大气层干扰造成的幻像,或是飞船仪器有问题。但经过深入分析后,他们发觉那确是一些城市遗迹,由一种绝迹已久的智能生物留下来的。

里宾契诃夫博士在会上说:“那些城市全散布在金星表面,如果我们能知道是谁建造它们就好了……并留下了一个伟大文化遗迹证明它。”

这位前苏联科学家具体介绍说:“那些城市以马车轮的形状建成,中间的轮轴就是大都会所在。根据我们估计,那里有一个庞大公路网将它们所有城市连接起来,直通向它的中央。”他说:“那些城市皆是倒塌状态,显示出它们已建成有一段极长的日子……目前那里没有任何生物,所以最保守的估计,就是那里的生物已死了很久。”

由于金星表面的环境太坏,派宇航员到那里实地调查根本就不可能。但里宾契诃夫博士表示说,苏联将不惜代价,用无人探险飞船去看清楚那些城市面貌。

美国发射的探测器也发回了有关金星城墟的照片。经过全面的辨认,那2万座城市遗迹完全是由“三角锥”形金字塔状建筑组成的。每座城市实际上只是一座巨型金字塔,全部没有门窗,估计出入口可能开设在地下;这2万座巨型金字塔摆成一个很大的马车轮形状,其间的辐射状大道连接着中央的大城市。

研究者认为,这些金字塔式的城市可昼避高温,夜避严寒,再大的风暴也奈何它不得。

地球之谜联系到火星上发现的作为警告标志的垂泪的巨型人面建筑——“人面石”,科学家们不得不把金星与火星看成是一对经历过文明毁灭命运的“患难姊妹”。据推测,800万年前的金星经历过地球现今的演化阶段,应该有智能生物存在。但由于金星大气成分的变化,使二氧化碳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而发生了强烈的温室效应,造成大量的水蒸发成云气或散失,最终彻底改变了金星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绝迹。

倒塌的金星城市中,究竟会隐藏着怎样的更加难以捉摸的秘密呢?这只有等待人类未来的实地探测了,但愿这一天并不遥远。

迄今为止,人们在月球、火星、金星上都发现了文明活动的遗迹和疑踪。甚至在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的阴面发现过一些断壁残垣。金字塔式的建筑则使地球、月球、火星、金星构成一种互为联系的文明系统;这就使人有理由相信,太阳系的文明发展史绝非起源于地球,它的鼎盛时期已出现于地球之前,而延续到地球这里的,将是太阳系文明的终结史。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世世代代的地球人类去为创造一个全新的黄金般的文明而努力,这毕竟只是太阳系中独存的文明硕果了。

木星会成为太阳吗?

在太阳系行星的家族中,木星的个头可算是老大哥了,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是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此外,它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自己的能源,是一颗发光的行星。在人们的认识中,行星不具备发光能力,是靠反射太阳的光线而发光。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木星的研究,证实木星正在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它释放的能量,是它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的两倍,说明木星的能量有一半来自它的内部。

科学家根据“先驱者”10号和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表明,木星是由液态氢所构成的,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它所释放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的。

前苏联科学家苏奇科夫和萨利姆齐巴罗夫在1982年发表的看法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高达28万℃,正在进行热核反映。

木星除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外,还不断吸积太阳放出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越来越热,并保证了它现在的亮度。观察表明,由于木星向周围空间施放热能,已融化了它的卫星——木卫1上的冰层,其他三颗卫星——木卫2、木卫3和木卫4仍覆盖着冰层。

就木星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分庭抗礼的第二颗恒星。据研究,30亿年以后,太阳就到了它的晚年,木星很可能取而代之。

也有人认为,木星距取得恒星资格的距离还很远,虽然它是行星中最大的,但跟太阳比起来,又小巫见大巫了,其质量也只有太阳的千分之一。恒星一般都是熊熊燃烧的气体球,木星却是由液体状态的氢组成。尽管木星也能发光,但与恒星相比,又算不得什么了。所以有人说,木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星,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恒星,而是处在行星和恒星之间的特殊天体。

土星的六角云团是什么东西?

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研究“旅行者2号”发回的土星照片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土星的北极上空有个六角形的云团。这个云团以北极点为中心,没有什么变化,并按照土星自转的速度旋转。

关于土星北极六角形云团,并不是“旅行者2号”直接拍到的,因为它并没有直接飞越土星北极上空。但它在土星周围绕行时,从各个角度拍下了土星照片。天文学家们把那些照片合成以后,才看清了北极上空的全貌,也才发现了那个六角形云团。

土星北极上空六角形云团的出现,促使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土星。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的戈弗雷前不久测出土星的自转周期是10小时39分22.082±0.22秒,这就是根据“旅行者”1号和2号拍摄的土星北极上空的六角形云团的特征而计算出来的。

在这之前,则是根据它的周期性射电来探测的。

戈弗雷发现,土星北极的六角形结构是由快速移动的云团构成的,尽管如此,它还是很稳定。戈弗雷说:“这种对应使人们觉得六角形和同样速率的内部自转全然不像是一种巧合。这种表面特征和行星的内部不知有什么联系。”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阿林森和新墨西哥州大学的毕比认为,土星六角形云团是罗斯贝波,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波,它也会在大气和地球海洋出现大尺度稳定波运动,罗斯贝波具有很长的波长。在土星上,这种波相对于土星的自转来说,是稳定的,并被嵌在一个窄的、以每秒100米的速度向东喷发的喷流中。

六角形云团至少被一个椭圆形涡漩摄动而向南移,这个涡漩的直径大约为6000千米。但是,土星的“行星波数”为什么呈六角形,现在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