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14738400000015

第15章 难以破译的悬案(3)

塞内加尔开国总统桑戈尔为何提前引退?

塞内加尔首任总统桑戈尔是一个才智出众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手腕高明的职业政治家,他领导他的国家获得了独立。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他是一位能干而有成就的领袖。但最终这位卓有成就的总统却突然引退,引发世人无数疑惑。桑戈尔出生在塞内加尔一个种植园主家庭。最初他在附近一所天主教会的学校和神学院上学,立志要做牧师。二十岁时,他感到他一生的事业不是当牧师,乃转至达喀尔一所中学继续求学。1928年桑戈尔获得部分奖学金去巴黎,先在高中后在巴黎大学接受正规教育,并且成为第一个在法国取得大学法语助教资格和法国文学博士的非洲黑人。他经常发表反映非洲人民愿望的诗歌和散文。1945年出版的诗集《幽灵之歌》,使他成为巴黎文艺界所关注的焦点。从此,桑戈尔便开始走上了文学之路。1969年起被聘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并兼任法国作家委员会与语言学家、文学家协会委员。1984年3月29日,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成为该院第一位黑人作家。1984年7月,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教育奖评委会主席。在二战期间,桑戈尔在法国加入法国社会党,于是他为了国家的革命事业开始从政,之后便进入了法国制宪议会。1945~1959年桑戈尔先后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法国政府的国务秘书、办公厅主任等。1956年被选为捷斯市市长。1957年,在议会选举中获胜。1958年桑戈尔支持戴高乐宪法,接受塞内加尔在“法兰西共同体”内自治。1959年,塞内加尔与前法属苏丹联合组成马里联邦,他出任联邦议会议长。1960年8月马里联邦破裂,塞内加尔宣布独立;同年9月5日,桑戈尔当选为塞内加尔共和国首任总统。桑戈尔在任期间,推崇“黑人传统精神”学说,即:黑非洲传统社会的一种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村社性质,即“社会主义的文明”的总称。之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开展,桑戈尔又将“黑人传统精神”学说逐渐演变成为“非洲社会主义”的核心。于是,在桑戈尔的带领下,国内的经济、政局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在国内实行政治民主化、经济计划化及农村村社化,对外开放等政策,稳定了政局,活跃了经济。这些成就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好评。因此,桑戈尔总统也很受广大人民的爱戴,在人们的拥护下桑戈尔连任四届总统职务。但是,在1980年12月31日,任期未满时,桑戈尔却突然提出提前隐退。消息一经传出,人们纷纷表示不解,于是,与此相对应的猜测也便褒贬不一。有关人员认为桑戈尔突然提出辞职,是由于他面对当前的困难临阵脱逃了。由于当时在他执政期间,塞内加尔经济发展异常缓慢,工业、贸易等主要经济部门的资本中,法国资本占了近四分之三以上,严重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没有多大改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独立时比较相差无几,仍是一个以单一经济作物花生出口为主的农业国。自1968年始,连续大旱,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连年减产,全国当时有近五分之三人口缺粮。加上独家控制农产品购销的“全国合作援助发展局”出现大量贪污舞弊现象,农民怨声载道。到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在如此恶劣的时局环境下,桑戈尔也曾经忧心仲仲地说:“如果在我身居要职的二十年间未能有效地使塞内加尔经济摆脱困境,那么,我只得在自己砌起的墙倒塌之前下台了。”显然,桑戈尔提前隐退是由于面对眼前难以整治的天灾人祸,他已经不愿意在担此重任,就此收手,从而摆脱困境。但是也有相关人员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桑戈尔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为了落实既定方针,提前交接职务。塞内加尔的宪法规定:总统退位,由总理接任。桑戈尔日渐年迈,他有意在任期未满前两年退职,由迪乌夫接任,其目的是想利用自己当时尚能控制政局的情况下,为青年经济学家阿卜杜·迪乌夫提供一个较安定的过渡期和实际锻炼的机会。早在1968年,桑戈尔重新设立总理一职,有意培植能忠实执行他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的阿卜杜·迪乌夫。对此,社会党内元老派一直心怀不满,频频发动攻势,斗争十分尖锐,最后桑戈尔果断撤销反对派代表的党政职务,巩固了迪乌夫的总理职位。此外,桑戈尔虽已退居二线,但是他可以凭借他原来在执政期间的威望来得到人们对迪乌夫执政的支持。这样既确保了国家的政策得以延续,又使他原来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不会改变地继续发展。由此可见,桑戈尔隐退是出于多方面的周全考虑才做出的决定,而并非临阵脱逃。

行刺列宁的真正凶手是谁?

列宁是世界共运史的重要领导人,俄国革命领袖。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被普遍称为列宁主义。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然而,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1918年遇刺的事件在人们的眼里却是那么扑朔迷离。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在1918年的一次演讲之时突然遇刺,那么是谁下的毒手呢?有一部叫做《列宁在1918》的影片里有这么一段情节:一名叫做卡普兰的女特务手持手枪,在列宁演讲之际向列宁开枪,之后,列宁中弹倒下。那么,事实上,列宁真的是由这名女特务刺杀的吗?史学家们近年来对列宁遇刺事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得到的答案莫衷一是。有些史学家认为,列宁遇刺的确是由卡普兰开的枪。理由如下:首先,在1918年8月30日列宁做演讲的那天,正好是吉尔为列宁开车。吉尔为列宁遇刺事件提供了一份目击证词:“我开车送列宁同志到米赫利松工厂时,已快晚上10点。列宁进入会场后便开始发表演讲。这时有三个女人向我走来,其中一人问我:‘谁在讲话?’我回答说:‘不知道。’另一个女人说:‘会知道的。’随即三个人走开了。列宁的讲话持续了一个小时,大约晚上11点钟结束。之后列宁走出会场向我和车这边走来。就在列宁走到离汽车只有三米远时,我突然看到在他左边身后大约三步远的人群中伸出一条女人的手臂,手里握着一把勃朗宁手枪,接着便是三声枪响。我一下子朝伸出手枪的那个方向冲过去,看见了那个握枪的女人。她匆忙将手枪扔到我的脚下,扭头便隐没在人群之中。手枪在我的脚下,但没有人去捡,我一脚将它踢到车下。那女人被捉住后才知她叫卡普兰。”其次,当时卡普兰被捕后,在接受审问时她也对刺杀列宁的案件供认不讳,声称自己就是刺杀列宁的凶手,并且早怀此意。因为她认为列宁背叛了革命,列宁继续活下去会破坏她的社会主义信仰。1918年9月4日,《消息报》发表文章说:据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公告,刺杀列宁同志的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被处决了。因此,不少学者据此认为:说卡普兰是行刺列宁的凶手,是有事实根据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卡普兰是凶手的说法感到疑虑重重,很多事情都存在疑点。首先,吉尔在被叫去作证词时,当他听见第一声枪响的时候,当时是夜里11点,厂外无照明设备,那么,如此漆黑他怎么会看到那个凶手就一定是个女人呢?怎么能看清楚那个人手里的手枪就是勃朗宁式的呢?然而,用来行刺列宁的那支手枪事隔四天才由一个曾参加过集会的工人送到肃反委员会,声称是从卡普兰手中夺到的,此说与吉尔的证词大相径庭。再者,1957年,吉尔曾有这样一段回忆:“那天晚上6时许,我驱车送列宁去米赫利松工厂演讲。演讲期间,一个身着短大衣、手提公文包、神色慌张、嗓音发颤的年轻瘦弱女人向我打听演讲者是谁,然后走进会场。演讲结束后,正当列宁就要踏上车时,枪响了,正是一小时前打听演讲者的那个女人站在汽车左侧,对准列宁的胸口又开了一枪。”这段回忆中的事发时间点有明显的差异,一个晚上11点,一个又是傍晚6点左右。这样的证词与回忆是如此的不一致,这又该如何做出解释呢?这样的证词是否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呢?其次,卡普兰被捕后一共作过的五次审讯记录,上边都没有留下其本人的签名,而且,卡普兰虽承认自己是要杀害列宁的凶手,但她并不能对她所拿的手枪型号以及当时开了几枪说明白;每当问到要杀害列宁的细节性问题时,卡普兰总是避讳不谈。因此,看来,卡普兰虽已认罪,但是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定还存在其他隐情。另外,据另一位证人第五步兵师副政委巴图林作证指出:当时,列宁在人群的前面演讲,那个女人走在人群后面,她怎能透过向前拥动的密集人墙射中列宁呢?然而,据吉尔作证说自己目击那女人是朝列宁胸部开枪,而巴图林却说那女人是从身后射击的。二人的证词出入如此大,究竟谁说的才符合事实呢?事实上,也有人认为行刺列宁的凶手极有可能是一个男人,而不是卡普兰。因为首先,吉尔在证词和回忆中都曾反复强调说,当时列宁受弹时,口中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抓住他没有?”在俄语中,“他”与“她”发音明显不同。可见列宁清醒地记得,向他开枪的是个男人,而不是卡普兰。此外,经过对列宁当时所穿衣服上的弹孔的研究,我们可以断定两弹孔之间的距离只有5厘米,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枪手才会有如此高超的射击本领。然而,这位卡普兰的眼睛在此之前还做过手术,这样的视力能打出这么好的“枪法”来吗?难道这又是仅仅用巧合能来解释的吗?综上所述,对行刺列宁的真正凶手的解读显得格外迷雾重重,到底谁是行刺列宁的元凶呢?

从“第二个尼禄”演变成“天使”的罗马皇帝提图斯

在提图斯担任皇帝之前,他曾被冠以“第二个尼禄”的恶名。但在提图斯正式登基之后,他的形象完全转变。在他死后,元老院发起对他的颂扬,并为他冠上“神圣的提图斯”之名。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提图斯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提图斯是史学家对罗马皇帝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的通称。提图斯公元79年~81年在位。在他短暂的两年执政期间,罗马却发生了三件严重灾害: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公元80年罗马发生大火和瘟疫。但在这些灾害面前,提图斯都表现了超乎寻常的治国之才,赢得了罗马人民的拥戴。提图斯然而在提图斯继承皇位之前,他曾被冠以“第二个尼禄”的恶名(尼禄,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虽然少年时代的提图斯相貌英俊,精通武艺和骑术,在文学和音乐方面也都十分的优秀。但是,即使有这样高的才华,提图斯也未能得到罗马公众的喜爱,反而遭到他们的谴责和憎恨。这是因为提图斯经常和罗马城中名声最坏人的呆在一起,整日厮混。此外人们还怀疑他营私舞弊和谋取贿赂。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个冷酷残暴的人,在担任禁卫军长官时,只要有人引起他的怀疑,他就秘密地派遣卫队去把他干掉;而发动犹太战争时,向耶路撒冷发出最后攻击的时候,他残忍地用十二支箭射杀了十二名守卫者。对于这样一个魔鬼般的人物,罗马人曾担心他登上王位之后会更加地冷酷无情,社会政治也会更加地阴暗。然而这位皇帝登位以后,却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他不仅断绝了和那些狐朋狗友的来往,而且也不向民众搜刮财物。对于别人的要求,他都尽量给予满足。当他的家人向他进谏,说他许诺太多难以兑现时,他回答说,不应该让任何人在同自己的皇帝交谈后大失所望地离开。当罗马发生困难时,他还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救济灾民、修复神庙。更难能可贵的是提图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忍耐,为了让自己不再沾染别人的鲜血,他宣布接受大祭司的职务。从那以后,提图斯就再也没有下过判决别人死亡的命令。当他的亲弟弟公开煽动军队反叛他时,提图斯不但没有处死或流放他,还一如既往地对外宣称他是自己王位的继承人,坚持让他享有从前的所有荣誉。最后,当提图斯病死在别墅时,罗马举国悲痛,元老们还为他加封了“神圣的提图斯”的封号。提图斯年轻时以残忍作恶出名,后来又因为生活散漫更加地让人记恨,但即位后,他不仅没有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反而变成了罗马人心目中最“完美”的皇帝,是什么原因使提图斯从一个可怕的魔鬼变成了圣洁的天使?有人说年轻时代的提图斯所有的凶狠残暴都是装出来的,是为了躲开那些想要残害他的人。也有人说提图斯当上罗马皇帝以后的“善行”,只是他的“一时之兴”,如果提图斯的在位时间再长一些,那么他的恶性本质就可能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是历史只让提图斯当了两年的皇帝,这种可能只能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