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14738200000019

第19章 纠葛不清的谜案(3)

雍正皇帝

有人根据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史料记载发现,雍正是属于长期服用丹药,毒发而亡。据说雍正非常尊崇神仙佛道,于是请来道士娄近垣为他入宫炼丹,娄近垣为此得到了雍正的不少赏金。道士张太虚、王定乾二人听说雍正喜欢迷信鬼神,于是就投其所好,大肆宣扬自己的道术,雍正得知二人之后就把他们也请进宫中为其登坛作法,大献方术。自从雍正四年开始,他就开始服用道士为他炼制的“既济丹”。雍正八年患大病后,又服丹药疗疾。到了雍正十三年八月,他又传旨让道士在圆明园内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炼煮。据此,史学家们分析,雍正之死与这些丹药可能有直接的关系。极有可能是铅在雍正体内长期积聚,毒发致命。这种说法符合科学道理,因此较为可信。还有人据清廷官方史籍,如《清史稿》等,都记载了他是因病而亡。其中记载说他从患病到去世仅仅三天,发病当天还处理政务,晚上病情发作,最终不治而亡。有人推测是一种急症,可能是中风。据说雍正执政期间,事必躬亲,日理万机,面对父皇晚年留下的内忧外患和皇室内部的激烈争斗,常常带病处理政事,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因而突发脑病,骤然病故是在情理之中的。此外,还有人认为雍正可能是被谋杀而死的。由于雍正阴险毒辣,民间相传他曾经谋反、逼母、弑兄、屠弟、篡位等,因此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位,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还有人传说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级。尤其是清廷采取民族高压政策,各地不断出现反清活动,一些人千方百计要报复他。因而传说他是被女侠吕四娘行刺而亡。圆明园一景吕四娘是明末学者吕留良的孙女。康熙皇帝驾崩后,四皇子胤禛入主大统,改元雍正。此时,清皇朝的基业已十分稳固,“反清复明”的浪潮在统治者的高压之下已转入低谷。但多疑的雍正皇帝仍不放心,一旦发现反对朝廷的蛛丝马迹,就大杀出手,毫不留情。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后被满门抄斩,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当时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雍正为了斩草除根,曾下谕令“外边传有吕氏孤儿之说,当密加访察根究,倘或吕留良子孙有隐匿致漏网者,在卿干系匪轻。”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其为师。甘凤池教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之后四娘又以选妃之名混进皇宫,后在雍正召其侍寝时以短剑将雍正斩首而亡。此种说法看似头头是道,但是这种说法仅仅在《满清外史》和《清宫遗闻》等野史或民间传说中有过记载,令人不敢采信。有人认为吕四娘不可能在“吕留良案”中侥幸逃生,至于到戒备森严的圆明园行刺则更是很难成功的。因而认为“被刺”说不能成立。雍正生前就有许多事情笼罩着层层神秘的面纱,他的死因更是说法各异,猜测纷纷,竟成了一桩奇案。

韦昌辉为何诛东王杨秀清?

洪秀全、杨秀清,都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他们虽然从西方搬来了基督教的一些教义,但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潮的信息,几乎没有影响到他们,这就决定了这场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只能在旧式农民战争的范围内徘徊。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把杨秀清锤炼成了太平天国内部唯一能够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人物。洪秀全及太平天国广大将士,对杨秀清这样一位杰出人物,曾经为太平天国革命所建树的功绩,给予了肯定评价。但是他居然被韦昌辉给杀了,难道其中有什么玄机吗?韦昌辉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1850年金田“团营”时,韦昌辉协助杨秀清处理军务。起义后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建立军师和五军主将制度。韦昌辉被封为后护右副军师,领右军主将。永安封王时,韦昌辉被封为北王,六千岁。韦昌辉在太平天国的领导地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而居第三。洪秀全与杨秀清矛盾激化时,韦昌辉从江西连夜赶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之后又扩大事态,杀害杨秀清部属两万余人。石达开回京责备他滥杀无辜,韦昌辉竟屠戮石达开全家。韦昌辉的残暴妄为引起公愤,被天王洪秀全下令处死。令人不解的是,韦昌辉杀死杨秀清的第二年,杨秀清的“东王”名号被恢复,后来,杨秀清被处死之日还被洪秀全定为“东王升天节”加以纪念。

韦昌辉塑像

东王杨秀清到底是被韦昌辉奉命所杀,还是被韦昌辉擅开杀戒所杀呢?史学家们参考了大量文献企图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最终还是众说纷纭。杨秀清早年加入了拜上帝会。但是在1847年,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外出营救,此时拜上帝会无人来主持。这时杨秀清便设计假装天父附体解除险情,这样杨秀清取得天父代言人的地位,自称是天父的第四子。金田起义后,杨秀清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太平天国前期实际指挥者。杨秀清自恃功高,常以自己是天父第四子的名义,与天王洪秀全明争暗斗,否定洪秀全的主张。建都天京后,洪秀全要刊印新、旧约圣书,杨秀清就下令中止;洪秀全要否定孔孟学说,杨秀清则给予肯定;杨秀清还以洪秀全苛待宫中女官为借口,演了一场“天父下凡”附体的把戏,杖责洪秀全;杨秀清还对同僚诸王苛责挫辱,加以压制。太平天国取得天京外围战胜利后,杨秀清不免有些志得意满。一天,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召洪秀全至东王府问道:“东王功高,为何仅称千岁?”洪秀全无奈答道:“东王打江山,理当称万岁。”东王又问:“东王世子也仅是千岁吗?”洪秀全急忙说道:“东王既是万岁,东王世子也是万岁,世代相袭皆为万岁。”杨秀清竟逼洪秀全封他万岁。这些行为充分暴露了他想篡权夺位的念头,当然洪秀全也知道杨秀清的阴谋,于是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异常尖锐起来。那么,杨秀清之死是不是洪秀全指使韦昌辉做的呢?杨秀清塑像有人认为洪秀全并未下诏,而是天京内讧,北王杀掉东王杨秀清。首先,太平天国重要将领李秀成在其自述中写道:“翼王与北王密议,单杀东王一人。”《石达开自述》叙述道:“韦昌辉请洪秀全诛杨秀清,洪秀全不许,转加杨秀清伪号,韦昌辉不服,便将杨秀清杀死。”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玕在叙述北王、东王在天京内讧、互相残杀时,也未提及洪秀全密诏之事。其次,在太平天国文书史料中,迄今未曾发现有关密诏的任何记录。可见,韦昌辉杀杨秀清纯属内讧仇杀,并非洪秀全指使。如有密诏必是韦昌辉蓄意伪造。那么,韦昌辉为什么要杀杨秀清呢?储枝芙所著的《皖樵纪实》可以帮我们找到一些答案:“贼首伪东王杨秀清,伪北王韦昌辉自相残杀。初伪天国事俱奉伪东王令,至是伪北王忌而杀之。”杨秀清在天国发号施令,一手遮天,令韦昌辉忌恨至极欲除之后快。杨秀清毫无戒心,派韦昌辉出征江西。韦昌辉却出师不利,连吃败仗。按太平天国军规,战场失利要受重处。韦昌辉料定难逃军法惩治,就偷偷溜回天京向洪秀全求情。洪秀全却说:“派你支援庐州如何擅自返京?此乃死罪。你速去东王府请命,若是东王赦你无罪,须火速增援庐州,不得迟缓。”韦昌辉大失所望,于是韦昌辉又想起了平日杨秀清傲慢骄横,对自己的部下要求过于苛刻,而且这次杨秀清必定要治他的罪。于是为了替众将士一解心头之恨,也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先下手为强,一举杀掉了杨秀清。事后,他又屠戮了东王部属两万余人,遭到天京军民的一致谴责。当石达开指责他滥杀无辜时,他又杀掉翼王石达开全家。洪秀全雕像另一种观点认为韦昌辉杀害杨秀清,是因为韦昌辉收到了洪秀全下的密诏,才干的。如果没有洪秀全的授意,韦昌辉又怎么敢、又怎么能私自率大队人马进得了戒备森严的天京城、围攻东王府、杀掉杨秀清呢?诛杀东王应是洪秀全的本意。李滨的《中兴别记》载:“伪北王韦昌辉承天王诏,以计刺杀伪东王。”两江总督怡良认为:“杨逆向洪逆索取伪印,意图并吞,洪逆将韦逆调回杀死杨逆及其家属。”《剿平粤匪方略》也载:“查杨逆被洪逆所杀。”另一外国人雷诺兹在《中国之友》上撰文回忆道,韦昌辉告诉秦日纲与他一道返回天京。来到天京城外,韦昌辉才对一无所知的秦日纲传达天王密令:杀杨秀清。当时的一些官员、文人也都记录是洪秀全密诏诛杀杨秀清。据知非子《金陵续记》所述,洪秀全“遣腹贼至江西调北贼韦昌辉回金陵。”另外,据太平军中的外国炮手麦高文《东王、北王内讧事情始末》记述:“洪秀全于昏聩懵懂之中顿时醒悟,立刻诏令当时出征江西的北王韦昌辉以及奔赴丹阳的顶天侯秦日纲及其他首领回京勤王。北王和顶天侯二人应召返京。”诸多的史料记载表明是洪秀全指使韦昌辉杀害杨秀清的。杨秀清逼迫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这的确是事实,洪秀全对此深表憎恶,以至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这的确也是事实。但是,是不是洪秀全指使韦昌辉利用借刀杀人这种方法来除掉杨秀清呢?其中的答案或许只有洪秀全和韦昌辉才知道吧!

康有为有没有谋围颐和园?

造反、叛乱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也是历代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毕竟造反、叛乱必然会动摇统治阶级的地位,也会影响到他们统治的权威。康有为作为一个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在当时的朝廷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当年“兵围颐和园”之事,到底康有为有没有图谋此次计划,成为了一个人们探讨的话题。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塑像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把这一运动推向高潮。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颁布新政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一百零三天,史称“百日维新”。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