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水的关键:不让水流入下水道,一水多用的水,最终去向是绿地。
(25)节水警示:费水就是自杀。
(26)环保少年的节水目标:闲置下水道,所有的水都经重复利用后,最终浇绿地。
(27)环保节水口号:节约一滴水,援助北京城。
6.利用蚯蚓消灭生活垃圾。
2001年暑假袁日涉到阿苏卫慰问环卫工人。看到环卫工人的艰苦劳动、恶劣环境,袁日涉深切地感到了北京市一天产生五个景山那样多的垃圾太可怕啦,对阿苏卫王主任讲的“要让垃圾在源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特有体会,回来后就让自己家吃多少买多少做多少,尽量减少垃圾,能减少一点是一点。如果北京每个小学生都能减少一点垃圾,王叔叔他们就会少闻好多臭味。2001年6月17日袁日涉领养30条环保蚯蚓吃家里的生活垃圾。蚯蚓进家可是个大问题,妈妈一听蚯蚓就头疼,袁日涉家里有一个不养活物的规矩,因为都特别忙,哪有时间按时浇水,三餐喂食,再加上剩饭剩菜、果皮菜屑一天准有味,两天就生虫。但袁日涉家真是下了狠心,试了一把。找来养蚯蚓的书,请教专家教授,终于想出了办法,解决了科研部门都没有解决的有味和生虫的问题,其实就是投放垃圾要适量,还要投放到土的底下,让土能完全盖住垃圾,不能把蚯蚓养殖箱当成垃圾箱,要改变扔垃圾的习惯方式。袁日涉把家里垃圾分两个袋装,一个装有机垃圾,即蚯蚓的食物,另一个装无机垃圾,一到两天喂一次,即一到两天清一次有机垃圾,要很认真地投放到底层,并仔细地用土把垃圾全部盖好,一点都不能露出来,只要没盖严,准得有味生虫,最后,发现只要把蚯蚓当宠物来养,一点都不难,坚持了两年,蚯蚓已发展到5000多条,家里的有机垃圾变废为宝。累计消灭垃圾700多斤。还把卖废品得来时钱买来一万三千条环保蚯蚓,送给全校每个中队,午餐的剩菜都交给了环保蚯蚓。因为蚓粪是高级有机肥,就用蚓粪在学校楼顶上修建了小菜园,收获了大茄子和西红柿。农科院的杨珍基教授来了,说她们的小菜园是新式的城市生态农业。校园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少先队员把新繁殖的蚯蚓领养回家,袁日涉的蚯蚓还送到了其他的学校和机关单位。
7.10个2008目标。
袁日涉为迎接2008奥运会给自己定了10个2008目标:组织2008个一张纸小队,创建2008个绿色银行,种植2008棵树的少年先锋林、2008亩的中华青少年林,建设2008个节水家庭、2008个绿色出行家庭、2008个节电家庭、2008个限塑家庭,悬挂2008个新型人工鸟巢,拍摄2008张巢内图片。
她为了争取把人工鸟巢挂到奥运村,和同学一起发明了红外探测仪和蛇眼鸟巢生命探测仪,使用数字技术进行科学考察。根据她们拍摄到的4503张巢内图片分析,提出了17组新理论、新概念、新成果、新假设,对许许多多的传统理论和看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人工鸟巢内图学”。众多专家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两次实地检查,认为“立意精准,方法科学”,2007年12月2日中央电视台用45分钟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国家信息教育白皮书把袁日涉的考察作为唯一案例收入书中。
“人工鸟巢考察”活动被亚广联选为亚洲青少年环保示范活动,2009年暑假对外展示。
截至2009年,“一张纸小队”已有138万成员。袁日涉发起的“绿色银行”、“少年先锋林”、“中华青少年林”、“节能减排碳汇林”、“环保贺卡”、“环保博客”、“保护什刹海”、“绿色出行”、“人工鸟巢”、“限用塑料袋”等活动,遍及了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八、投身公共环保教育——李皓
李皓,1957年9月出生。我国著名的公众环保教育专家、国际环境影视公益机构(TVE)中国项目协调员。
1982年,李皓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派往德国,在德国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李皓回到北京,在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回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皓发现,在中国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市民,环境意识都很缺乏。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李皓感到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1996年4月,她出于对中国环境的极度担忧,辞去在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成为环保宣传的志愿工作者,从事向大众普及环境知识的工作。李皓相继在《中国消费者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妇女》杂志等媒体开设专栏或大量供稿。从1997年5月起,李皓在国际环境影视公益机构TVE中国项目作项目协调员,从事引进国际环境教育影视资料和向中国公众提供这些资料以及其他环境科学知识和信息的工作。1998年4月,成立北京市有用垃圾回收中心。2000年,被聘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1年,建立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为北京市250个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的干部代表进行了有关垃圾科学分类管理的知识培训。2003年,撰文《SARS与环境》、《走出非典阴影从垃圾分类开始》等。
1986年,29岁的李皓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派往德国留学。到德国没几天,李皓的手表没电停了,她顺手将卸下来的纽扣电池扔进了纸篓,德国同学大惊失色,跳起来质问她:“你怎么能把废电池扔到纸篓里呢?你是学科学的人,你难道不知道,废电池里面的重金属如果进入自然界,会污染环境吗?”李皓赶忙把纽扣电池从纸篓里捡出来,面红耳赤。她从未想过,小小电池会造成污染!这是她第一次听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这类概念。更让李皓震惊的是,她带毕业实习生时,有一个金发女孩,学习十分刻苦,但就在毕业前夕得了不治之症,而病因正是污染所致。李皓从大量的事实中明白,现代污染是多么可怕。过去的垃圾多是烂菜叶、炉灰渣,而现代化生活产生的垃圾是塑料、废电池、废金属等许多对人体及动植物有害的物质。电池里含有多种重金属,其中镉、汞、铅是毒性重金属排名的前三位。电池表面锈蚀后,重金属进入土壤进而污染地下水,如果被水稻的根部吸收,就会长出镉米来,作为食物进入人体后,不仅造成内脏损伤,还会导致骨质疏松等病症。德国人正是因为看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才更加关心环保的。
她在德国时,洗碗的方式就像在国内大学食堂一样,水龙头开到底,哗哗地冲水。一个德国女孩非常严肃地跟她讲,你这样洗碗,我们城市的水会很快就枯竭的。她很羞愧,从此便改变了洗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