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低碳生活,具体来说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大处说,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从小处讲,就是要提高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倡返璞归真的低碳生活,上下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宏观方面,低碳生活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新能源经济和环保产业。这些代替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低能耗和低排放。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环保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十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20%之间,预计到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2006年~2008年间,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下降了10.1%。“十二五”期间,低碳经济思想的引入将使环保产业渗透进国民经济的各环节,与各行业的融合领域将更加广泛,由于其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必将带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抢占未来国际发展制高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微观方面,可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着手实现低碳生活。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源约占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据统计,美国每年丢弃的塑料袋等于消耗了1200万桶石油,而我国每年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也已超过惊人的1万亿个。将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洗衣服后不用洗衣机甩干而选择自然晾干也可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不用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将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要每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低碳居家、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就会成为现实。
事实证明,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也不再仅是环保主义者或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低碳生活不是能力而是理念,把握低碳机遇,才能掌握未来发展;选择低碳生活,才能享受美好未来。
低碳生活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多方促进。
低碳生活虽然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加以践行,但也需要政府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包括制订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等政策,实施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措施,也需要企业积极跟进,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集体行动”。
实现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低碳生活虽然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加以践行,但也需要政府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包括制订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起到引领作用,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消费,引导和推广低碳消费方式,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此外,也需要建立刚性制度来约束人们节约能源,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企业、社会层面的有效落实。如制订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同时,政府也要对低碳生活身体力行。如今,打造低碳城市正成为各地政府致力的目标,如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等,不仅能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也能将减少碳排放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心中。
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积极跟进,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上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要实现宏大的低碳发展战略,还要注重很多细微之处。这些“细微之处”不仅是生产行业中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能源消费的数量看似微小,但一旦乘以13亿人口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有责任立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践行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公民的国际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
1.据估计,目前每日有50种动植物,因供给人类的粮食、药物或衣饰而绝种。所以,不要购买濒危或受保护的动植物和其制品,如野生人参、老虎制之药物、皮草和海龟标本等。
2.根据调查,我们每人每年吞下5-7公斤的食物附加剂。所以,可选购未经加工及本地生产的新鲜食品,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毒害身体,又可减少长途运输耗用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
3.肉类在生产、加工及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尤其高,全球约50%的温室气体源自生产肉类。联合国于2006年发表的报告指出,畜牧养殖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全球所有交通工具,包括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的总排放量还多。所以,鼓励大家多菜少肉,吃素不吃肉1餐,减碳1100克。
4.一次性筷子:中国每年生产800亿对即弃筷子,首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往返月球21次,可以铺满363个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随身携带环保筷,每减少1万双一次性筷子,少砍掉0.32棵树,减碳3.7公斤。
5.按食量预备食物分量,以免分量过多而造成浪费。养成良好的习惯,吃多少、点多少,减少厨馀量。
6.简易低碳小贴士
用明火煮食1餐,减碳920克。自备水樽1个,重复使用20次,减碳500克。减少抽烟,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如中国3.5亿烟民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在厨房做饭时,应尽量避免抽油烟机长时间空转,如果每台抽油烟机每天减少空转10分钟,1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千克。选用节能电饭煲,对同等重量的食品进行加热,节能电饭锅要比普通电饭锅省电约两成,每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65千克。
三、如何实现低碳生活
1.增强个人环保意识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2.积极推行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土里的无机盐和水分,释放氧气通过筛管把制造的有机物再运送到土里,土里的真菌和细菌再把有机物分解,从而产生物质循环,对于低碳方面来说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提到碳汇,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陌生,但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碳汇”于1992年正式出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中,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不仅仅包含了大家所熟知的林业碳汇,还有海洋碳汇,草原碳汇、农业碳汇等等,只要能够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都能够将其囊括在“碳汇”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