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白姑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白姑鱼又名白果子、白古子、白蛤鱼、白米子,个体大多不超过30厘米。白姑鱼因外形与黄姑鱼相似,但体色白亮而得名“白姑”,属暖温水性的近海中下层鱼类,栖于泥沙质的海区,以虾、蟹和小鱼等为食。生殖季节结群向近海洄游,生殖期跨度为4~6月,在此期间很少摄食。排卵时常发出“咕咕”的叫声,垂钓中可听到密集而响亮的叫声,但鱼不咬钩。
钓白姑鱼的旺发期是7月中旬到9月。产卵后的白姑鱼分散觅食,且饥不择食,有时甚至用花布屑或烟锡纸挂钩也能钓到。白姑鱼对饵料具有恋弱光饵的特点。在清晰明净的海区,刚死不久的鲜虾在水底能产生微光;水质浑浊时,七成鲜的虾仍能发出微光。虾在这两个时期的发光由弱转强,再转暗,比用鲜活虾挂钩有更高的上钩率。白姑鱼的咬钩具有突袭性。在流速1~2节时,可以形成小群体,但当流速至2节以上时,咬钩迅疾,稍一懈怠,钩饵就会被叼走。
由于白姑鱼的移动飘忽无定踪,定点垂钓的效果远不及舟船行钓。由于行踪不定和能随潮至近岸活动,凡周围是泥沙质的岛礁均会出现白姑鱼的行踪,故而滩钓和矶钓也能奏效。然而因鱼的个体不大,使它难以成为垂钓的主要对象。白姑鱼的摄食夜强于昼,阴强于晴,但雨天的上钩率极低,且很少进入港湾。舟船夜钓是钓取白姑鱼的主要形式。与同样个体的淡水鲤科鱼类相比,白姑鱼可说是巨口獠牙,口裂大约是鲤鱼的1.5~2倍。一般淡水常用的丸形钩,用于钓白姑鱼常常会被整钩吞没;而钓海洋鱼类的鱼钩,又因适用范围太宽,而缺少针对性。在国产鱼钩的选择中,鹤嘴形和胡弓形15、16号是比较实用的。白姑鱼在潮流中活动,常出没于岬角两侧5~20米深的底层,由于潮流在这里已相对较缓,钩、坠的配伍可使用枣核形的通芯坠。其钓组形式除坠下双子线的基本形态外,可借用淡水坠下、钩上的形式组成串钩钓组。但钩的数量不宜多,有二三枚就可以了。
白姑鱼在我国海域的出现是随台湾地区暖流的到达而出现的,故它的主要钓区是在长江以南的有限区域里,在北方海区和南海就不容易钓到。上面所介绍的主要是舟山海区常用的钓技。
8.石斑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石斑鱼又名鲐鱼,我国沿海以浙江、福建和广东海域较多,常见品种有红点石斑鱼、青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生长于热带海区的个体较大,可达40千克,温带地区常见的多在2千克以下。石斑鱼为底层定居鱼类,喜栖息于海岛礁洞,出没于岩礁丛生的砂砾性水底,能随水暖变化作深浅垂直移动,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常以突袭方式捕食,畏风浪、喜清水。
钓石斑鱼是一项专业生产技术,其关键在选择钓点,即确定石斑鱼的定居点和活动水层。石斑鱼在暮春和夏季移居到浅水区,但水深仍在30米左右,在20米水区钓到的通常以小个体的居多。可选择风微浪小,水质清澈的岩礁地区,于背流的缓流区在砾石和礁丛之间下钩,才能钓到石斑鱼。石斑鱼的产卵期是4~6月,产卵后的石斑鱼索饵强烈,最佳钓季是6~10月。自晚秋至春,石斑鱼藏身深水礁洞内,此时就很难钓到了。
钓石斑鱼的方式有船钓和矶钓两种。矶钓多为娱乐性垂钓,船钓是生产性捕钓的手段。船钓使用手线钓组,其结构为:母线用拉力18千克或线径0.6毫米以上尼龙线,下接连接环,坠为60克通心坠,置于母线末端,连接环之前;坠下以钢丝代替子线,系单钩或上下双钩,也可加置单翅天秤,在翅尖系钩。石斑鱼的味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性虽凶残,但咬钩谨慎而挑剔,喜摄食鲜活的鱼虾。对装钩后失去活力的鱼虾缺乏兴趣,故以小鱼和鲜虾为饵时,钩尖刺入的部位应尽量在尾部,以使饵保持鲜活游动才能诱鱼上钩。有些地方以活泥鳅为饵就是要造成饵鱼的翻动游泳,提高上钩率。
石斑鱼的咬钩有先叼后吞的特点。在向饵发起冲击衔钩后会急速后退。此时虽手感明显或见竿梢明显下压,却不宜收线和扬竿,应松线下坠或执竿静候第二次反应后才能钩住鱼唇。石斑鱼的视觉衰退,对饵的寻觅反应迟钝。手线钓时,应采取探钓的方式,不断地反复提拉钓线,以饵的动感来引起鱼的注意。矶钓使用抛竿要选择加强型的超硬调鱼竿和强劲绕线轮,拽力钮的控制应旋到极限,否则是耐不住鱼的冲击的。石斑鱼被提离水面后,要注意立即采取排气措施。具体办法是预先备好一长10厘米钢针,在鱼平卧甲板或地面后,立即将针由胸鳍掩住的鱼体内侧向腹腔刺入2~3厘米深,以穿透腹腔排气。这样做是因为鱼由深水提出后水压发生变化,出水后若不排气,会使其气胀而死。
9.带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带鱼因体形如带而得名。它又有刀鱼、牙鱼、裙带鱼之称,为暖温性中下层集群洄游鱼类,性凶猛、贪食,主食各种鱼类、毛虾和乌贼等。带鱼喜弱光,厌强光,白天沉至深处,夜间上浮表层,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点。春季随水温回升时,带鱼由南向北进行索饵、生殖洄游;秋末冬初,水温下降时,又由北往南沿30~60米深水线进行越冬洄游。
钓带鱼是一项生产性技术,由专门的带鱼钩组成延绳钓组。娱乐性垂钓活动多在秋、冬季进行,此时带鱼进行越冬洄游,须乘舟船到达它的行经海区。船钓带鱼有行钓和守钓两种形式,行钓又称拖钓,是在船的行进过程中垂钩于预定水域,靠船的移动带着钩饵运动。除了水平方向的运动外,垂钓者还应不断提拉钓线,造成钩饵在一定范围内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的目的是探寻鱼的行经路线,垂直运动则是对鱼的活动深度和鱼群的密度进行试探。一旦发现带鱼后,钓者应采取停船随潮流漂移的方式,抓紧时机力争多钓。
守钓虽说是一种消极行为,但依仗丰富的海洋生活经验,能确定鱼必然出现在什么地方。白天,带鱼在深水活动,向南游进的速度非常缓慢。守钓使用串钩,让坠直沉海底后收紧钓线,使竿固定,再依靠海浪起伏引起的船体摇晃,使钩节奏性上下移动。夜晚,带鱼浮到水的表层,成群结队南去。守钓使用延绳钓具,在长达数百米的距离内布下间距为80~100厘米的钩阵,其钓获量一夜可超过100千克。
钓带鱼多使用无倒刺的长柄鱼钩,制作也比较粗糙,但这并不影响鱼的上钩率。原因是带鱼凶残成性,会吞食各种鱼类,饥饿时还会吞食幼小的同类。带鱼咬钩后绝不放松,即使在感觉到钩尖刺入后仍不会放松。带鱼口巨齿利,通常用的钓线很容易被它咬断,必须在钓线与鱼钩之间加接细钢丝。带鱼对饵不甚挑剔,各种小杂鱼都可以用作钓饵,且一次装钩后可连续钓取。在无饵的情况下,用白布条缠钩也可代饵。
10.乌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乌贼又名墨鱼、鱿鱼或墨斗鱼。我国沿海北有金乌贼和无针乌贼,南有枪乌贼等。
钓乌贼在北方的滨海城市比较盛行,南方则仅见于海岛。钓乌贼一般在夏末秋初季节进行,这时乌贼频频出现于近岸浅水地带,常沿峭壁构成群体。钓乌贼均使用锚钩,这是由3枚长柄的鱼钩组成锚形后焊接而成的。乌贼为肉食性,主食甲壳类和虾类,也食幼鱼。它的活动特点是早、晚升至上层,白天下沉。产卵后的乌贼徘徊在近岸浅海,但一般不出现在滩头浅水和泥沙质的浑水海区,较多地出现在半泥沙半砾石的清澈水区。由于虾类早晚出现在表层,遂为乌贼的索饵提供了方便。
钓乌贼多在白天进行。在水草较多的岛礁和岩崖,钓者用竿或手提线将锚钩垂入水草丛中,不断地上下提拉,引逗乌贼咬钩。乌贼有趋光的习性,除可用刚死不久的海虾作饵外,还可用烟锡纸包裹鱼钩,使锡纸在随钩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折射和反射光线。必须提及的是乌贼的咬钩很奇特。它不像鱼类有明显的咬钩讯号,惟一的手感是钩在上提的过程中会有一种突然的重坠感和拉扯的感觉,此时应及时松弛一下钓线。因为乌贼在游动中咬钩,身子悬浮,但先咬住食饵的并非是口,而是用众多的触腕紧紧将饵抱住,重坠感来得突然是“鱼”身的重量和水的阻力。“拉扯”是乌贼感觉到饵被提而收缩触腕产生的。松线的目的,是要乌贼将饵抱得更紧些。一些性急的钓者在感觉到乌贼咬钩后,急着将它提离出水,结果是乌贼被提到水面时因抱饵不紧脱钩而去,只能看到水面上留下一团墨汁。
锡纸的装钩法有多种,既可分别裹住3个钩尖,也可将全钩包没,但必须注意的是锡纸应该是球状而不是片状的纸条。有时候,在用虾作矶钓和岸钓饵时,也能遇到乌贼。于此时遇到的咬钩讯号,就与鱼类的咬钩很相似。乌贼游速不快,游动时以周边的狭鳍作波状振动来推动身体前进。遇饵时,用触腕抱饵后扯动钓线,当感觉到钓线不易扯动而又不愿丢弃到口的美食时,身子会向后退缩,遂出现钓竿下压之势。竿钓乌贼不必扬竿,可直接用收线来代替扬竿,但将乌贼钓到水面时要配合使用抄网。
11.鲆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鲆鱼也称扁口、牙鲆、比目鱼、高眼、平目,一般体长25~50厘米,大者达70厘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洄游。我国黄海、东海分布有10多种鲆鱼,其中多数可钓取,而牙鲆为沿海滩涂投钓、船钓的主要品种之一。
鲆鱼生活于沙质浅海底、砾石水区,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为食。它贪食,但吃钩极慢,钓者可用手竿或抛竿,皆沉底钓。如用抛竿,感到竿梢频频颤动时,是鲆鱼咬钩,但尚不能立即提竿,要等到动作变大,竿已下弯时提竿。一般从发现吃钩到可以提竿,即鲆鱼把钩子已含入口中,需50~60秒。
钓到鲆鱼不一定就能提上岸来,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黏”。如果提竿时绕线太慢,或松了一下线,使鱼体碰到海底礁石上,鲆鱼会立即从皮肤中放出一种像胶水一样黏的液体,把扁平的身体一侧立即粘在礁石上,再也难以拉扯下来,感觉如同钩住海底一块大石头。钓者如猛用劲,会将鱼嘴拉破,而鲆鱼则迅速排出液体清除黏液,脱离礁石,钻入沙中。几天后,鲆鱼的破嘴又会长好。对此,在鲆鱼吃钩60秒左右后,要快些摇动放线器拽鱼,使鱼无法贴近海岸,这种钓法就叫作“慢钓快提比目鱼”。
12.舌鳎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舌鳎鱼也称海秃、粗鳞、龙舌,栖息在海水底层,种类多,我国南、北方皆产,常见的有宽体舌鳎、斑头舌鳎和半滑舌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皆与鲆鱼相同,但个体较小,一般不在浅湾内生息,而喜爱在水深50余米的礁石间生息。钓取舌鳎鱼的饵料、方法与钓鲆鱼相同。由于舌鳎鱼生活的地方水深,鱼钩可多设几只,春秋两季吃钩率高。
13.马鲛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马鲛鱼也称鳍、鲅、板鲛、马鲛、燕鱼,为中上层中型海洋肉食性鱼类,以小鱼为食,常结群作远程洄游,种类多。我国沿海常见的有中华马鲛、康氏马鲛、蓝点马鲛和斑点马鲛。
马鲛鱼可船钓,也可岛屿矶钓。船钓是使船在海上慢慢前进,时速一般在5海里左右,用抛竿系于船舷或船尾,底砣上方悬5~8只鱼钩,装小鱼或模拟饵。船行时,钩饵在海水的上层波动漂流,马鲛鱼见着便抢食。由于其体型较大,力气也大,因此,除线粗钩大外,还须随时控制自动放线装置。一旦马鲛吞钩,要及时放线收线,避免线断鱼逃,或把人拉下海。如遇鱼群,可停船钓。如用抛竿钓,在抛出线后即不断慢慢收线,使钩饵在水中运动,诱鱼吞钩。一次不成,收线后再抛,循环反复进行;同时将手竿在海水中上下抽动,左右移动。矶钓用手竿钓,因近矶处水浅,且流动性差,马鲛鱼多不肯近岸。还是用抛竿(一般用3.6~5.4米长硬竿)远抛100米左右后,再慢慢向回收线,效果较好。
14.金枪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金枪鱼也称青干、长鳍、海里,为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常作远距离洄游,食虾、小鱼和头足类动物。它们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南海,喜栖息在水色澄清的泥沙质海区,春季结群至近海产卵,种类多,大的可达1.6米长、100千克重。
钓金枪鱼可用船钓,也可用岸钓;饵以虾和小鱼为主,或将较大鱼切成块挂钩,也可用假饵。船钓可用抛竿、手竿,方式多为拖拽,使钩饵不停地在水中拖动。岸钓抛竿也是采取抛出后向近身拖钩饵的方法,在水色澄清的涨潮或风和日丽之时效果较好。手竿一般在沙滩上采用踩高跷钓法,即钓者双腿上各绑一段高2米左右的木桩,在海水中边钓边退。采用踩高跷钓法,可将钩饵抛远些也不怕被潮水淹没,但钓者应几人一起,以防跌倒掉入海中。
15.鲳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鲳鱼也称银鲳、白鲳、鲳扁鱼或枫树叶,最大个体可达40厘米长。我国沿海产有4种鲳鱼,即银鲳、燕尾鲳、中国鲳和刺鲳,其中银鲳、燕尾鲳为名贵鱼类,产量大。这4种鲳鱼皆可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