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中国历史大事
14572300000008

第8章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它的创始人是圣儒孔子,儒家学说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的思想为育人内容,以君子人格为理想范本,宣扬仁的思想,重民生,行教化,实行德治,旨在维护以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是几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3岁丧父,生活贫贱,与下层社会接触较多,知识面很广。孔子自幼便勤奋好学,少年时就已颇有见识。为了谋生,他曾做过鲁国权臣季氏家的委吏,管理账目,还做过公家的牲畜管理员,工作十分负责。

春秋末期,官家垄断学业的局面已被打破,私学渐兴,孔子从中受惠良多。30多岁时,他就开始聚众设教,创办私学,是最早创立私学的人之一。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所教弟子中间,有贵族也有贫贱之士;在讲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重视德育的培养和性情的陶冶,鼓励学生闻道济世,传说他曾收徒3000人,其中突出的就有72人,著名的有子路、颜回、子夏等。

孔子在授众教学期间,又时常研读和整理上古的文化典籍,因此对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十分了解,形成自己关于礼乐的看法。通过对夏商周文化的研究,孔子确定了周礼的表率地位,并从中发掘出“仁”这一儒家核心。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尊长有序,君臣父子关系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仁”的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是以德为政,它主要包括反战,禁暴,重民,举贤。在人际关系中,孔子将“仁”看作礼的基础,“仁”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德意识,使礼论前进了一步,君子就是孔子为人们树立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几十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派,这就是儒家学派。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怀着积极的热情,在鲁国担任了中都宰之职,很快又被提升为司空、司寇。由于贵族统治者不可能采纳实施自己的主张,孔子便毅然辞官出走,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历程。孔子率弟子先到卫国,后经由曹,宋、郑来到陈、楚,沿途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屡屡受挫。孔子63岁又到了卫国,晚年后回到自己的祖国鲁。孔子14年间,共游说72个执政者,但政治抱负始终没有得到施展。

尽管如此,孔子的蒙荫余泽却没有因此而逝去,他的弟子们景慕老师高山仰止的品行,大力宣扬孔子学说,并述其言行语录,编了《论语》一书,使孔子思想得以流传后世,而儒家学说也因此日渐昌盛,日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中庸之道也是孔子儒学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任何事都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过犹不及,应不偏不倚。但中庸又不同于折衷,它是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是巧妙地把握两个极端的动态平衡。中庸思想还表现在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论上,这种求同存异的思想既有包容的气度,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孔子学说的精妙表现。

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华夏民族的心理性格,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