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中国历史大事
14572300000045

第45章 澶渊之盟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开始,就开始与辽争夺燕云。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国力无法与辽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他曾积极储存钱帛,准备或以赎回的方式收回,或用这笔钱作军费,以武力攻取燕云。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北汉后,就亲征伐辽,要乘胜收复燕云。宋军初战时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但辽军苦守坚城,幽州久攻不下。太宗率军在高梁河与辽国援军展开激战,结果在辽援军的夹击下大败。太宗身中两箭,匆忙乘驴车逃走。几年后,太宗趁辽国圣宗幼小、母后萧太后专政的机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但由于东路军不顾进兵计划,贪功冒进,宋军大败。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朝廷内外谈辽色变,加上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及对西夏战争的失败,宋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修河渠池塘,广植水稻和柳、榆林,阻挡辽国的铁骑。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以和为贵。辽军见宋朝软弱可欺,就不断遣兵南下,威胁宋廷。只是由于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辽军才无法长驱直入。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及萧太后亲披甲胄,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离北宋首都开封只有一河之隔。北宋朝野震惊,宋真宗日夜焦虑,一筹莫展。大臣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迁都金陵;而大臣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逃往四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主张抗战,并要求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真宗虽恐惧辽国,也知道不能南逃,只好同意亲征。在寇准的极力督促下,真宗徘徊了一个多月才起驾北上抗辽。还未到战场,真宗就害怕得不敢走了,要返回京城。寇准赶快劝阻,真宗仍然动及各大城市设立“市易务”,控制市场,平抑物价,目的在于要国家垄断商业贸易,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等级核定税额,防止偷税漏税。

经济方面的改革是为富国,军事方面的改革是为了强兵。主要措施有:将兵法,置将练兵与统军,改变将不知兵的旧制;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以减除冗兵,增强国防力量。此外还整编军队、改进武器装备等。另外,王安石还整顿学校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并统一学校教材,设立“武学”、“律学”、“医学”,以培养专门人才等。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成效。政府的财政状况大有改善,北宋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在与西夏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收复故地二千里,这是北宋历史上十分少见的胜利。然而,由于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很大,遭到两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元老重臣如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守旧派的激烈反对。神宗去世后,10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用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史称“元佑更化”。哲宗亲政后,逐渐恢复新法,但由于新旧党争,新法已没有什么进展了,北宋王朝也逐渐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