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中国历史大事
14572300000030

第30章 三国鼎立(2)

淝水之战后,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少数民族贵族乘机纷纷建立许多割据政权,并互相混战。东晋王朝则满足于偏安的局面,不思进取,逐渐衰落。

拓跋氏原来在山西建立过政权,后被前秦苻坚攻灭。淝水之战后,拓跋氏重建政权,国号魏,定都山西平城。此后几十年间,北魏先后灭掉了其他地方割据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北魏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胡汉统治者阿部的矛盾,多次进行了改革。北魏初建时曾得到中原汉族世家豪强地主的支持,这些世家大族即宗主,拥有大量的人口、田地、财产,负责地方统治和征发徭役租税,成为北魏的地方基层政权。这种宗主督护制保障了地方利益,却削弱了中央权力和财政。宗主剥削属下的农民,发展势力,处处制约政府,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以孝文帝和冯太后为代表的孝文统治集团的改革势在必行。孝文改革首先围绕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当时执政的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她是颇有才干的女政治家。献文帝死后,10岁的孝文帝继位,她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从公元484年开始,她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第一,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北魏前期吏治败坏,地方官员不论政绩好坏,任期都是6年。官吏没有俸禄,生活来源靠自行搜刮,巧取豪夺。冯太后针对吏治的混乱,规定官吏任期由政绩优劣决定,并推行班禄制,即给官吏发俸禄,官吏贪污价值一匹绢以上者一律处死。第二,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土地大片荒芜,世家大族乘机兼并土地,国家财政日益困难。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可向政府领受露田(荒田)40亩,女子20亩,用以种植谷物。因为土地要休耕轮种,露田可以加倍或两倍授给。另给男子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用以种植桑麻。受田人年老或死亡时,露田要交还政府,桑田可以传给后代。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三,建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冯太后废除了宗主督护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一里长,5里立一党长,这三长负责掌管田产、户口,征发租调徭役,维护地方治安等。三长制的建立确立了户籍制度,巩固了地方统治秩序。冯太后的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主要进行的是以“汉化”为中心的文治改革。魏都平城地处边塞,气候严寒,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运输也不便利,而迁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总是阻力重重。文帝首先取得任城王的支持,并精心编导了一幕“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喜剧。493年,文帝亲率30万大军渡过黄河,进驻洛阳,准备大举南征。当时正值秋雨绵绵,军队疲惫不堪。众大臣纷纷跪在御马前,叩头哭劝,请求停止讨伐南齐。孝文帝让群臣在南征和迁都之间选择,百官宁愿迁都也不愿冒险南征。494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从平城迁来的人都得改为洛阳籍,死后也要葬在洛阳。同时,他们都得改穿汉服,学说汉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号召胡汉通婚。孝文帝改姓为元,并带头娶4个汉姓女子做后妃,又为5个弟弟娶汉人为妻,并把公主们嫁给汉人。

孝文改革是成功的,它缓解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鲜卑贵族在北方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北魏崛起后统一了五胡十六国,北周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成为南北对峙中北方的最后一个政权。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杨坚迫使自己的外孙、9岁的周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在北国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隋朝。文帝积极改革,增强实力,灭掉了南方陈朝政权,结束了东晋以来数百年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南北。

杨坚生于贵族之家。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西魏时因辅佐宇文泰建立政权,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后来袭父职,他的妻子独孤氏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爱女,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皇后。宣帝好酒色,常在后宫酗酒,并实施严刑酷法,统治无道,北周政权日趋衰落。宣帝死后,宦官郑译、刘昉假传遗诏,召杨坚进宫,并极力主张让他人宫辅政,杨坚因此总揽军政大权,并逼迫彦之议交出天子玉玺和兵符。为防止各地的诸侯王发动兵变,杨坚借口赵王要嫁女儿给突厥,把北周皇室成员召进京都,又让静帝下诏书把威望极高的元老重臣尉迟迥召回京师。尉迟迥统兵数十万,北联突厥,南结陈朝,在相州举兵反杨,同杨坚对抗。杨坚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发兵讨伐,尉迟炯兵败自杀。杨坚在重臣李穆、韦孝宽的支持下,不到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各方叛乱。580年,杨坚自称隋王,是因其父封随国公,而随字不吉利,国号便改为隋。隋朝建立后,文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改革措施,国力渐渐强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隋初,北方突厥的势力强盛,与隋朝对抗。突厥可汗曾率军南下大举侵隋,隋军损失惨重。后突厥内部发生叛乱,隋才得到短暂安宁。不久突厥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并分裂为东、西两汗国。文帝利用突厥的分裂进攻突厥,突厥大败,东突厥归附隋朝。隋文帝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转而集中兵力于南方。

文帝积极作伐陈的准备工作,令大将军贺若弼和韩擒虎镇守离陈国较近的广陵和庐江;大将杨素调集水工大造战船,做渡江的准备。587年,文帝灭掉后梁的割据势力,扫除了向陈进军的障碍。588年,隋文帝诏告天下,历数陈后主的罪恶,以瓦解陈军斗志,为战争做好舆论准备。之后,文帝令儿子杨广率兵50多万兵分8路,南下攻陈。

陈后主从小生活在宫廷中,根本不知创业和守业的艰难,沉湎于酒色,不理政事,朝中大臣有劝后主以国事为重的就被后主杀掉。当后主得知隋朝进攻后还不以为然,宣称有王气在陈国。隋朝首先在长江沿岸对陈军发起全面进攻,陈军毫无抵抗力,隋军乘胜包围建康。589年初,隋将韩擒虎、贺若弼率军渡江,分两路攻入建康。后主和张贵妃、孔贵妃躲到景阳殿的枯井中,最终还是当了俘虏,陈朝灭亡。自东汉以来4个世纪的分裂局面结束了,南北又归于统一,全国进入稳定时期。

科举就是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是政府以不同科目对学有所长的读书人进行考试的制度。贵族和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第关系做官,除此以外的子弟经过科举取得做官资格后,还需再通过吏部考试,考试合格的才可以做官。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完备和兴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清朝末年被完全唆除,共存在了1300年。它起源于门阀等级制度盛行的时代,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对各种人才择优而用,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使用的是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曹操为网罗人才一再宣布“唯才是举”,曹丕在此基础上采用九品官人之法,就是选择有见识的官员,任各地方的中正,负责评审本地读书人的才能德行,将他们分为九品(等级),以此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后来九品中正制流弊百出,严重地压制并摧残了优秀人才。由于许多寒门及庶族地主强烈要求参与政治,统治者也迫切需要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为它的统治服务。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

598年,隋文帝设立志行修谨(有德行)和清平干济(有才能)二科,他下诏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吏按这二科推荐人才,这被看作是科举制的开始。隋朝的科举制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临时性的特科,一种是常设科目。603年隋文帝下诏,以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等科目选拔人才。以后科举的名目逐渐增多。607年,炀帝下诏以德行敦厚、刚毅正直、执宪不挠、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选拔德、才、体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这些科目都是临时规定的特科,科目较具体,标准较明确,比较公平。比较固定的常设性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这些科目必须经过考试。秀才科先考试策,再考杂文,需要应试者具有很高的学识,录取标准很高,隋朝37年的历史中共录取了十多个人;杂文的题目往往是模拟名人名篇,难度很大。明经科主要是测试经典,即测试对某一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中的人数较多。进士科是炀帝所创并且放宽了录取标准,它只试策,不考杂文,主要考文才。考中科举后只是获得了明经进士出身,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这之后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任命为官员,当时的也就是做县尉、功曹等九品小官,他们在当时政治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样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在隋朝产生了,由此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

科举制的创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表明门阀世袭制的衰落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它把读书、应考和做官联系在一起,这就给一般的甚至贫寒的子弟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同时,它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吏部和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