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14557100000055

第55章 国际关系理论①(1)

一、导读

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专门解释国际关系现象的理论,在国际关系学界的受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已成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等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

在介绍国际关系理论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本章所指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度和纬度。从经度来看,如果从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授席位作为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那么国际关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则早得多,西方可以追溯至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时期,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合纵连横也蕴涵着丰富的国际关系理论。我们常讲的国际关系理论则主要是指一战结束之后的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从纬度来看,虽然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但是我国学者并未对其进行完整的总结提炼,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因此我们以下介绍的国际关系理论基本上是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理想主义。第二阶段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古典现实主义。第三阶段是国际关系理论的繁荣阶段,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三足鼎立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① 第七章国际关系理论由编者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孙学峰副教授讲授的《国际关系理论》课程加工提炼而成,特此向孙老师致谢。孙老师的讲授帮我们提高了全文的立足点,这仅靠我们是无法达到的。虽则如此,文中如有错误与不足,由编者负责。本部分内容修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华同志负责。

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

一战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之间基本上建立了某种联系,这为国际关系学科诞生奠定了条件,同时解释国际关系现象的某种理论也随之诞生。一战结束后,出现了反思战争起源的思潮,主要认为:第一,人本性是善良的,即使受到蒙蔽也可以通过教化得以改善。同理,国家的行为也可以得到改善。第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与人性无关,而和它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战争主要是由于不完善的国际和国内政治体制的缺陷,对人类的教化不力造成的。第三,人类可以摆脱安全困境。国家应该放弃强权政治,建立某种集体安全,摆脱相互斗争的困境。第四,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国家间并非零和关系,也不是相对获益的关系,而是绝对获益。第五,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以及国际舆论可以保障世界和平。这种思想被统称为理想主义,代表性人物和成果是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

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古典现实主义。

一战结束以后,欧洲保持了近20年的和平,但是随着希特勒的扩张和全球法西斯主义威胁世界和平,理想主义学说已难以解释当时的国际关系现象,古典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卡尔奠定了古典现实主义的基础。1939年,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卡尔出版了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该书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最根本的缺点就是把世界设想得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认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即“应然”,忽视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亦即“实然”问题。卡尔认为,第一,在无政府状态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国家只能在道德与权力之间寻求平衡,也很难依赖国际舆论,因为国际社会中没有统一的国际舆论,而只有国家舆论;第二,权力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是软弱无力的;第三,国家之间的冲突是现实存在的,是国际政治的实质使然,而非国家之间沟通不畅造成的。总之,道德的虚幻、权力的重要以及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构成了卡尔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奠定了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摩根索构建了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二战的爆发证明了理想主义理论的缺陷,现实主义则乘机迅速发展。继卡尔之后,“现实主义之父”摩根索构建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厦。如果说卡尔界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话,那么摩根索于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则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其最重要的贡献即是“现实主义六原则”:第一,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第二,以权力定义国家利益;第三,以权力定义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法则;第四,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第五,国家道德不同于普世道德;第六,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其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第一,人性观,追逐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利益观,国家利益以权力定义,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而且也是国家行为的目的;第三,道德观,争取国家利益就是国家道德,普世道德虽然存在,但是不适用于国家。贯穿这三个环节的核心概念是权力,亦即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总之,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框架为:以权力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第三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繁荣阶段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

(1)新现实主义。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爆发,现实主义的影响力继续扩大,到1979年发展到一个顶峰,代表作品即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沃尔兹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学说,其理论的核心仍然是权力,但是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大修正,表现在: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而不是盲目追求权力;第三,国家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第四,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是军事权力。在此基础上,沃尔兹提出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其主要假定是:第一,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第二,国家是基本行为单位;第三,对体系的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指国家之间实力的分配,主要是大国之间实力的分布。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自变量,国家行为是因变量,国际体系结构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总之,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前提,以国际体系为基本研究层次,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基本特征,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因变量。由于沃尔兹并不十分强调权力的重要性,因此又被称为“防御现实主义”。与此相对的便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其代表性学者和著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存,因此权力是第一要素。但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却决定了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国家必然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

(2)新自由主义。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美元贬值、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现实主义对这些国际事件的解释力逐渐下降,自由主义再次复兴。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该书提出了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唯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1984年,基欧汉又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提出的制度自由主义成为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制度自由主义认为,第一,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关系的特征,但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第二,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第三,国家是自私的,将本国利益置于对外政策的首位,但交往并不一定是冲突,国家间可能会追求相对获益。基欧汉为制度自由主义设计了一个可验证的公式,国际制度是自变量,国家行为是因变量,国际制度决定国家行为。国际制度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帮助国家的期望值趋同。除了制度自由主义之外,社会自由主义、商业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等也都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国际关系领域大放光芒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9年,温特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最具代表性。建构主义认为,第一,社会世界是施动者在客观环境中建构的世界;第二,施动者和结构是互构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本体优先性;第三,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起到因果作用,不仅是指导行动的路线图,而且具有建构功能,可以建构行为体的身份,从而确定行为体的利益。此外,温特还提出了三种体系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除三大理论平分秋色之外,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国际关系理论:一是“英国学派”取得了重大进展,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复兴。

二、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对外政策的范围最小。

2.国际体系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似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将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3.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国家利益有两种区分:对内与集体和个人利益相对应,对外与其他民族国家利益相对应。国家利益的性质为:具有先验性(如生存和财富);等级结构,可以排序(生存、承认、发展、主导、贡献);国家利益是变化的,超越国界;超道义性,最高的道德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为:对外政策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原则和计划,其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检验对外政策的标准。

4.古典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而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利益。国家追求利益、谋求权力是个人私欲和生存意志的表现,而且权力越大利益越大。但权力的零和性质致使国家追求自身利益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抑制冲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权力均衡,形成均势。概而言之,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 Realism)的基本逻辑是: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5.卡尔的基本思想

卡尔的思想来源是批判理想主义和反思一战。其主要立论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无政府状态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国家只能在道德与权力之间寻求平衡,也很难依赖国际舆论,因为国际社会中没有统一的国际舆论,而只有国家舆论;第二,权力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是软弱无力的;第三,国家之间的冲突是现实存在的,是国际政治的实质使然,而非国家之间沟通不畅造成的。总之,道德的虚幻、权力的重要以及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构成了卡尔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奠定了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6.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摩根索在其代表作《国家间政治》中提出现实主义六项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领导人的行为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