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14557100000004

第4章 素质要求

毋庸质疑的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或者外交外事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在个人素质方面,对于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和外交外事人员的主要要求,涉及自身条件、交际能力等。在这些方面,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存在不足,都不适合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外交外事工作。如果揠苗助长,勉为其难,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都不会有任何益处。美国著名学者拉·法拉戈认为,一个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应该是个博学的人,他有丰富的历史、地理常识;他善于思考,也要善于表达;他应该有哲学家的气质,也要带点嘲世的思想;他应该有卓越的技术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同时也应该小心谨慎。①

①[美]拉·法拉戈:《斗智》,群众出版社,1962年。

一、扎实广博的文化修养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提出:中国的外交人员应当成为“杂家”,而国际关系研究人员也应如此。因为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人员所拥有的知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渗透性,必须使自己成为“专才”中的“通才”,“专家”中的“杂家”,尽量做到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实践证明,要想既快又好地成为一位良好的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或者外交外事人员,必须基本具备以下三方面文化科学修养:

第一,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国际关系研究人员以及外交外事人员平时应该尽量多读些中外文学名著以及文艺方面的书籍,以增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此外,要多学些中外历史知识,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和基本规律;多读些中外地理、风土人情方面的书籍,了解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概况、经济文化、物产资源和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即将考研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以及外交外事领域的同志而言,如果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的话,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的。大家应该尽量提高自身素质,避免出现一些低级错误,从而做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

第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越来越多,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人员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如果不懂得一些必备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将越来越受到限制。同时,掌握一定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还有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①

第三,其他相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及外交外事人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美学、传播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这些知识将提供很大的借鉴。

二、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

要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就要多学习积累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体包括: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名称和职能,各国的风土人情、外交外事礼仪,各国的地理、人口、主要通讯社、主要报纸和杂志、政府首脑外交政策等情况,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发生的大事、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情况,以及一些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所学的知识不一定要很深,但面一定要广。

三、扎实稳定的外语水平

做一名专业的国际关系研究人员以及外交外事人员除了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外,还必须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应该说,外语水平越高,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越容易出成绩。②一般来讲,要做到说、听、读、写,这“四项全能”缺一不可。国际关系研究人员以及外交外事人员所掌握的外语种类固然多多益善,但就其实际运用而言,精通一门外语,往往比精通几门外语重要得多。

① 林宏宇著:《国际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37页。

② 同上,第240页。

当然要达到上述的素质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持之以恒地练好各项基本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要有重点、有次序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避免不计轻重缓急地一把抓。同时还要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要以博求精、以精促博,努力实现一专多能、博精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研究素质。①

总而言之,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及外交外事人员的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基本素质是提高专业素质的保证,而专业素质则是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两种素质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不可偏废一方。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观念。

①金正昆著:《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