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14557100000023

第23章 战后国际关系史(6)

47.匈牙利事件

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在匈牙利发生动乱,史称匈牙利事件。1948年,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执政后一味照搬苏联模式,致使本国政治、经济陷入混乱,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本国人民不满。赫鲁晓夫上台后,插手匈牙利国家内部事务,干预党内斗争,造成匈领导集团内部不稳。1956年的波兰事件则对匈牙利政局产生了直接影响。受其影响,匈牙利一批知识分子组织了“裴多菲俱乐部”,要求政府进行改革。10月22日,裴多菲俱乐部向匈牙利政党提出了关于修改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工人自治、恢复纳吉总理职务、开除拉科西等十点要求。10月23日,又在布达佩斯特举行了20万人的大规模游行。政府请苏军援助镇压的决定进一步恶化了局势。24日,劳动人民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改组政治局和政府的决定,纳吉任总理,卡达尔任第一书记。11月1日,内阁会议决定匈牙利退出华约,宣布中立,并向联合国呼吁要求四大国保护匈牙利中立。这一举动超出了苏联的容忍限度。11月2日午夜,苏军大规模进入匈牙利,控制了局势。11月4日,以卡达尔为首的新政府接管了政权,历时13天的匈牙利骚乱至此结束。匈牙利事件表明,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大党主义,东欧国家不愿再效仿苏联模式,要求走自主之路,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倾向。

48.吉隆滩事件

吉隆滩事件又被称为“猪湾事件”,即1961年4月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后被古巴军民击退的事件。革命后的古巴成为美国进一步控制拉美的障碍,1961年2月3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进行扶植和利用古巴流亡分子颠覆古巴新政权的“九点计划”。在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经济封锁等措施之后,又直接实行军事卷入。1961年4月15日,一批伪装成古巴飞机由古巴流亡者驾驶的美制战斗机侵入古巴,试图摧毁古巴空军。4月17日凌晨,一支美国雇佣军约1500人,从危地马拉出发在古巴中部的拉斯维利亚斯省南部的吉隆滩(猪湾)和长滩等地登陆。美国空军和海军不仅负责掩护并向该地投了雇佣军伞兵部队。雇佣军占领两地后,企图继续向北推进。古巴军民奋起抵抗,在72小时内一举击败了占领吉隆滩和长滩等地的雇佣军。4月20日,古巴政府把美国雇佣军已被击溃一事公布于世。美国总统肯尼迪于24日被迫宣布承认美国参与了这次入侵事件,并表示由他“单独承担责任”。吉隆滩事件是60年代初美国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一次严重失败。古巴军民在吉隆滩取得的胜利,对于巩固古巴新政权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49.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史称古巴导弹危机。古巴独立后,1961年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同时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进行了相应准备。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然而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到古巴核实。11月 2日—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到古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施加压力。11月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这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一次直接对抗。

50.《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即1964年4月发表的《罗马尼亚工人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立场的声明》。1962年后,苏中两党之间的论战趋于激化,并扩大到国家关系的各个方面。罗马尼亚工人党坚持维护国际共运团结的立场,决定尽自己的努力调停中、苏分歧。1964年3月,罗共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和苏联,向双方陈述他们关于停止论战的愿望和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在调停没有取得成功的情况下,罗马尼亚工人党的中央全会于4月22日通过,并于4月26日发表上述声明。它被迅速译成英、俄、西、法、德等文在国外散发。该声明在全面阐述该党观点同时着重强调党和国家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认为“经济一体化”、“劳动分工”等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准则,“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的多样性,不可能存在统一的模式或处方,谁也不能为别的国家或别的党决定是非”。

这一事件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开始进一步分化,也说明了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已经无可挽回。

51.日本新中东政策

“新中东政策”是日本为确保中东石油供应而实行的政策。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利用“石油武器”对亲以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日本面临“油断”的危境,最终不顾美国的压力,宣布新中东政策:不得以武力获得或占领别国领土,以色列部队从1967年战争中所占领的全部占领区撤退,承认并尊重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巴勒斯坦人的正当权利。这是战后日本第一次采取与美不同的外交政策,是日本中东政策的巨大转变。随后,阿拉伯产油国放宽对日本的石油限制。

52.“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战后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但从50年代中期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日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59—1962年,捷共尝试改革,但效果不好,改革中断。60年代中期,捷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改革之声又起。1968年1月,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3—4月,改革运动达到了高潮,4月,捷共中央公布了改革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要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行动纲领》受到人民的高度拥护。党内外人士积极展开讨论,提出各种改革方案,整个社会充满民主气氛,故而称之为“布拉格之春”。捷的改革触怒了苏联,苏联认为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颠覆活动。1968年8月20日晚,苏联空降兵袭击布拉格机场,随后20万苏联军队以华沙条约组织的名义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领导人被劫持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月26日,双方达成协议,主张改革的领导人均被撤换,改革政策停止实施,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夭折。

53.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初期,由于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被称为第一次柏林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针对美、英、法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分裂德国的阴谋,苏联决定采取反击措施。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5月13日,封锁结束。至此,长达11个月的“柏林危机”暂时得到了解决,西方国家不得不同意通过外长会议来讨论德国问题,但是大柏林市分裂却已成为现实。

54.第二次柏林危机

50年代末,美、苏力量对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苏联方面看,赫鲁晓夫取代了布尔加宁。苏联在军事和外交上频频取得突破,而相反美国正处于衰退期间。针对上述情况,赫鲁晓夫为了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与美国展开反复交锋。赫鲁晓夫首先抓住柏林问题和对德和约问题发动攻势。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队,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东西德各派代表参加,但双方未能就德国和柏林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不过在会议上苏联未再提出六个月期限,在会议期间,美国主动提出赫鲁晓夫访美,他欣然接受了邀请,这样柏林危机暂时缓解了。

55.柏林墙

二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1961年,民主德国沿西柏林边界构筑了隔离建筑,包括高墙、铁丝网等,总长为154公里,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一般称为“柏林墙”。1990年柏林墙被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建设的目的是隔离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56.《埃维昂协议》

《埃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即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1905年,阿尔及利亚全境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了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1954年11月—1962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7年半艰苦的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3月7日—18日双方在埃维昂经过几轮谈判,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惯称《埃维昂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自1962年3月19日12时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6个月之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行政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海军基地,租借期为15年,同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同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