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14557100000012

第12章 战前国际关系史(8)

《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56.《布列斯特和约》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缔结了屈辱性和约——《布列斯特和约》。为了巩固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急需退出仍在进行的对德国及其同盟国的战争。但1917年11月苏俄在《和平法令》中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缔结正义、民主的和约的建议遭到协约国国家拒绝。同时,德奥同盟国集团两线作战,国内革命危机严重。协约国则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其两败俱伤。12月,苏俄被迫单独与同盟国集团在布列斯特开始停战谈判。最后于1918年3月在德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在条件极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上签字。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和埃斯特兰脱离俄国,乌克兰和芬兰独立,俄军撤出在一战中占领的地区,俄国军队全部复员。同年8月,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必须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1918年11月,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苏俄因和约的签订而赢得了和平,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巩固了政权。而德国由于和约的签订,也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57.威尔逊十四点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时,各协约国就对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作出了有利于自己的安排。为了抵消秘密条约的不良影响,也为了实践自己的新外交,1918年,威尔逊在参众两院发表了著名所谓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演说,史称“十四点”。内容主要包括:①签订公开的条约,杜绝秘密条约,公开外交;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③消除国际贸易障碍;④裁军和限制军备;⑤公正地处理殖民地,尊重殖民地人民和主管国政府的正当要求;⑥归还被占领的俄国领土,由世界各国协商解决俄国问题,使之自由地、独立地解决自身政治发展;⑦恢复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⑧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⑨根据民族分布线修正意大利边界;⑩允许奥匈各民族自治;輥輯訛巴尔干各国政府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应受到各国的保护;輥輰訛土耳其境内各民族应予自治、黑海海峡国际化;輥輱訛建立独立的大波兰;輥輲訛建立国联。

这一和平计划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欲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绘制战后世界地图、称霸世界的要求。前五点是整个十四点的核心,其中对俄国问题的看法和处理,表明了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反革命的强烈愿望。建立国联是美国的主要目标,这是美国争夺世界和巩固霸权的制度保证。

58.巴黎和会

1919年1月至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确立欧洲政治秩序和瓜分战败国利益的一次会议。通过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协议,最终在欧洲确立了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上有三种类型的会议:①拥有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权力的“最高会议”,由美、英、法、意、日各派2名代表组成;②审议各种专门问题的“特别委员会”,任务是预备草案;③由与会各国所有代表组成的“全体会议”,任务是履行表决程序。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①建立国际联盟问题;②德国疆界和赔款问题;③阜姆问题;④山东问题;⑤俄罗斯问题。

帝国主义列强经过三个月的争吵与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妥协,缔结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合约》,通称《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为:①领土条款。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让与比利时部分领土。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上西里西亚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德国放弃默麦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②军事条款。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在莱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宽50公里地域设立“莱茵非武装地区”。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以15年为期。③赔偿条款。赔偿总额留待协约国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1日前确定,但德国在和约订立起两年内先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④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置。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名义瓜分。

通过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体系得以确立,欧洲的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得到重新划分。但体系并没有考虑到战败国和中小国家的利益,带有很深的大国政治的烙印,这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9.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1月,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其参加巴黎和会中所提出的十四点当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企图把国联作为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但巴黎和会最后通过的决议,并没有完全体现美国的要求。因此,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加入。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德、意、日三国为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分别于1933年3月、10月和1937年12月退出国联。

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有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常设法院。国联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凡国联成员国都有权派最多三名代表出席大会,每个国家都有一票表决权。行政院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机关,最初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秘书处是国联的常设事务机关。国际常设法院又称国际常设裁判法庭,是国联体系内的一个自主性的机构,其职权在于审理各国提出的一切案件,并可就行政院或大会提出的事项发表咨询意见。

国联标榜的宗旨为“促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法维护其世界霸权和殖民利益的政治工具。国联正是适应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维持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需要而产生的,不仅用来压制战败国,并且用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尤其是没有阻止二战的爆发。二战后,国联为联合国所代替。

60.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称为华盛顿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年)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会议期间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三项条约。

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利益。首先,通过签订《四国条约》,美国拆散了原本是针对俄国后来针对美国在该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取得了该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其次,通过《五国海军条约》使得美国可以拥有同英国海军一样强大的实力。再次,通过《九国公约》改变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61.《四国条约》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由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召开,主要讨论的内容为:限制军备问题,太平洋及远东问题,英日同盟也是重要议题之一。

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废除英日同盟。会议召开后,美国与英国代表进行秘密谈判。英国代表提出了以英、日、美三国协定代替英日同盟,既保留了英日同盟,又不致使美、英矛盾尖锐化,但美国拒绝了这一要求。为了增强美国与英日抗衡的地位,美国把法国拉进来。12月13日,四国签订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①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的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相互之间发生上述权利争端不能通过外交途径得到满意解决时,应该集体召开会议解决问题;②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到任何国家的侵略时,协约国应进行全面协商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解散。

《四国条约》是美、日、英、法妥协与勾结的产物,使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现状固定下来,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该条约在形式上形成了反苏和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联盟,但是帝国主义在远东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62.《五国海军协定》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方案:①停建新的主力舰,②拆毁一定的旧舰,③确定主力舰及补助舰的比例。由于一战后,英、法等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实力遭到了削弱,无力与美国竞争,所以同意限制海军军备。经过反复的争论与妥协,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五国条约》。

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力量的比例:其中关于主力舰总吨位的限制为,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为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按此规定:美、英、日、意、法的主力舰吨位比例是:5∶5∶3∶1.75∶1.75;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舰;各缔约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是英、美13.5万吨,法、意6万吨,日本8.1万吨。作为对日本确立主力舰吨位的补偿,条约规定禁止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上建立新的海军基地,英、美不得在距日本5000公里以内的区域内设立海军基地,这对日本来说相当有利。

《五国条约》使英国承认了美、英两国的主力舰吨位相等,意味着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同时使日本的野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另一方面英、美在海军基地上对日本也作出了一定的让步,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仍占有有利地位。《五国条约》只是解决了海军实力分配的问题,只对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作出了规定,对其他的舰艇和陆、空军的军备没有限制,因而不能真正起到了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作用。

63.《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的另一重要议题就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中国在远东的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因此帝国主义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1922年2月,出席会议的九国(英、法、美、日、意、中、荷、比、葡),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的各项原则及政策的条约》,即《九国公约》。条约以美国代表所提出的意见的核心内容为第一条: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发展一个有力的巩固的政府,但是并没有对这一条实际保证。条约第二、三、四、七条从不同程度上规定了各国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趁机谋求特别权利,而损害友邦的权利与安全,为美国排挤日本与英国在华势力提供条件。

《九国公约》虽然在形式上表示尊重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实际上只是把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变成了国际帝国主义暂时承认的共同政策,这是美国在各列强争夺中国中的一个胜利。

64.热那亚会议

1922年4—5月,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被称为热那亚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