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14557100000010

第10章 战前国际关系史(6)

《再保险条约》的订立在一定程度上使德国避免了法俄结盟同时进攻德国的可能,也使俄国避免了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

39.法俄同盟

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形成秘密的军事同盟。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年,德俄关系由于保加利亚危机而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以及共同对付英国都需要依靠法国。同时,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以及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年8月,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采取措施。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8月,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为: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快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

法俄同盟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法国和俄国在欧洲的孤立局面和安全困境。同时,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了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脚步因此临近了。

40.“光辉孤立”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被称为“光辉孤立”。“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一词源于加拿大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在英国议会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具体来说,就是英国在战略上不同任何大国结成军事同盟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从而使英国成为各个国家之间的调解者与仲裁者,而最大程度上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当欧洲形成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两个对峙的军事集团时,虽然英国的主要竞争者是法国和俄国,并且它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订立两个《地中海协定》,但由于秉承此项外交政策,因而坚决拒绝参加三国同盟。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随着英国综合实力的下降,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外交政策,1902年和日本结盟,后来同法国和俄国签订协定,“光辉孤立”宣告结束。“光辉孤立”政策的执行使得英国在欧洲诸强并立的形势下,最大程度地维护了自身的国家安全和殖民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成为欧洲事务的真正主宰者。

41.法绍达事件

19世纪末,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英、法两国在非洲都抱有极大的野心:英国想实现其“C—C”计划,修建北起开罗南到开普敦的铁路;法国想实现其所谓的“V—S”计划,即建立从大西洋的佛得角,跨越尼罗河至索马里的横贯非洲的法兰西非洲领地。从地图上看,英、法两国的扩张路线,必须要在尼罗河上游地区接触,因此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1896年,法国派马尔尚上尉率军队从法属刚果向尼罗河上游推进,要在英国征服苏丹之前在尼罗河上游获得一据点。1898年7月,法国在尼罗河畔的法绍达扯起了法国国旗,不久英国军队也到达了法绍达村,扯起了英国国旗,并要求马尔尚退出,遭到了拒绝,英、法因而处于对峙状态,战争一触即发。由于当时法国的军事力量不如英国,法国的盟国俄国也劝说法国作出让步,而且法国害怕在欧洲遭到德国的进攻,最后被迫作出了让步。1899年3月,英、法两国签订了协定,规定以尼罗河、刚果河为分水岭,作为英、法在苏丹地区殖民地的分界线。这样,英、法之间便避免了一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英法矛盾也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42.美西战争

1898—1899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这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1895年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但未能扑灭起义。这些暴行受到美国人民的谴责,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1898年2月,派往哈瓦那保护侨民的美舰“缅因”号在该港爆炸沉没。以这个事件为借口,4月美国对西班牙正式宣战。战争主要在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同时进行,以美国胜利而告终。1898年12月,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后,美国积极参与了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

43.英布战争

英布战争是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布隆方丹和奥兰治两共和国,为争夺南部非洲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进入19世纪90年代,英、德为了争夺南部非洲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南部非洲布隆方丹和奥兰治地区有丰富的钻石和黄金矿藏,英国政府力图兼并布尔人领地。布尔人为维护其自身殖民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19世纪末,英国工业家与布尔农场主的利益冲突已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争端表面上集中在德兰士瓦境内英国移民的选举权问题上。1898—1899年,英国先后取得德、法、葡诸国在英布冲突时保持中立的允诺,使布尔人陷于外交孤立。1899年10月,战争爆发。在英军的优势面前,布尔人为了维护他们对非洲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被迫同英国妥协。1902年5月,双方签订《费雷尼欣和约》。和约规定: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快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

这场战争使英国攫取了蕴藏大量黄金和钻石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领土,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南部非洲的殖民统治。布尔人则得到了英国给予的关于继续维持他们压迫剥削非洲人的地位的保证。

44.英日同盟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军事同盟——英日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对抗俄国,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英日两国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二个同盟条约,英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三个同盟条约。在华盛顿会议后,英日同盟被四国国盟取代。

英日同盟的建立使日本在发动对俄战争中不用顾虑欧洲大国会因为与俄国有同盟关系而插手,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也为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提供了依靠。同盟的建立同样遏制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势头,维护了英国在远东殖民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45.三国干涉还辽

1894—1895年,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海战。战争之后,日本强迫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立即引起了沙俄的干涉,因为俄国认为辽东半岛是俄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并已成为自己的垄断市场。德国为把俄国的注意力引向远东地区,缓和德国东部边境的压力,削弱法俄联盟,因而对俄国干涉表示赞同,而法国为防止德国和俄国的接近也赞同俄国干涉。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三国公使走访日本外务省,以日本如果占领辽东半岛则朝鲜独立就会有名无实为借口,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为三国在远东的军事实力所吓倒,遂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是还是想保留大连和旅顺两海港,遭到了俄国的反对。1895年5月,日本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中国需增加对日赔款白银三千万两。

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序幕。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英、法、俄、日也分别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至此,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彻底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的灾难空前深重。

46.日俄战争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了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史称日俄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与俄国都将殖民侵略的目标放在了中国东北和朝鲜上。1895年的《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辽东半岛。但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德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辽东半岛遂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引起英、美的不安。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抵制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日本以“卧薪尝胆”为口号,制订了十年扩军计划,决心与俄国一战。至1903年前后,日本扩军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英、美的支持。而此时,俄国宫廷中冒险主义集团掌握实权,主张对远东采取强硬政策,同时俄国还自恃有法国的支持。于是,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战争于1904年爆发。俄国对战争缺乏充分的准备,军事技术也较落后。日本得到了美、英的支持,实力大增。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1905年9月,双方代表在美国朴茨茅斯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根据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对此清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自称是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对朝鲜进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东亚的势力。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47.“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美西战争后,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扩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其原因是:①国内垄断组织的出现,②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③英国、德国和日本在拉丁美洲的活动。按照门罗主义,美国把整个西半球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推行对拉丁美洲的侵略政策过程中高唱“门罗主义”,即非美洲国家不能对美洲土地作出任何侵略。1901年,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美洲国家,如果行为不端时,美国不能保证其不受惩罚。1903年,他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大棒政策”,即美国必须在手中握有一根结实的大棒。他说,如果美利坚民族说得温和一些,同时却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十分强大的海军,则门罗主义可以做更多的事。西奥多·罗斯福的继承者塔夫脱,在加强实施大棒政策的同时,推行“金元外交”。他宣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就是用美元代替枪弹,利用经济渗透和施加压力,也就是“金元外交”的要义。20世纪初,美国的“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结果就是使拉丁美洲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了美国的附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