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14553200000040

第40章 通货紧缩(1)

【案例分析:如何看待“倒牛奶”的故事】

美国有个小孩,因为爸爸失业,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他无法喝到牛奶,小小心灵很失落。有一天,妈妈陪她在海边玩,小孩看到有个人将牛奶罐装车往海里倒牛奶,小孩很不解,于是问妈妈:“他们为啥把牛奶往海里倒?”——妈妈“因为牛奶太多了。”“为啥我喝不上牛奶?”——“因为我们家没钱买牛奶。”“我们家为啥没钱?”——“因为你爸爸失业啦。”“爸爸为啥失业啦?”——“因为爸爸所在的工厂裁员。”“为什么要裁员?”——“因为爸爸工厂生产的牛奶卖不出去。”“为什么牛奶卖不出去?”——“因为牛奶太多啦。”“为啥我没牛奶喝?”——“因为我们家没钱。”

货市场经济一极是商品,另外一极是货币,资本融通于商品和货币之间。那么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以商品和货币对应稳定和均衡的变动为前提。如果因为各种可能的原因造成了商品和货币两极、或者任一极发生打破均衡性的变动,那么经济必将陷入商品和货币两极同时发生动荡,而却会自发得趋向于寻找新的均衡。无论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还是经济危机、滞胀等等经济现象,其经济本质和核心机理其实如出一辙。

关于通货紧缩(Deflation)的定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是这样定义的:“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下跌两个季度,便可以认为出现通货紧缩。其实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一系列商品的价格不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几乎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关于通货紧缩的确定问题,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由此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性、中长期、短期性通货紧缩。而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严重性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从表现上来说,它是过多的商品追逐过少的货币;从本质原因上说,它是因为过多的资本追逐过少的利润的结果。

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说,是单个经济体—企业的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计划性的组织形式,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怎样生产、何时生产完全由企业自发决定,微观企业的计划性越强,单个企业内部越有组织性,整个社会在经济上、在生产上的无计划、失控无政府状态也就越剧烈。因此整体社会生产长期的无计划性,必然会使得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孕育出经济结构的不协调。

市场经济的生产无限扩大,从内在本质上是企业追逐利润的驱动,外在是企业竞争和生存的压力,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但是,利润的实现,必须通过商品的扩大销售来实现最后一跳。如果在生产和分配之间存在矛盾,也就是绝大部分利润被少数人占有,而多数人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那么就会造成绝大多数人缺乏消费商品的购买力;从宏观角度来说,利润不加入消费就无法平衡生产。少数掌握利润购买力的人靠奢侈消费,肯定是消费不了那么多的利润,但是少数人还可以投资。所谓投资,其实就是把利润拿出来雇人、买东西,继续扩大生产能力。但是,投资的最终目标是要更多的利润,也就是把商品再卖出去。投资暂时是消费,但从长期来看,投资是创造更多的商品,势必要造成更严重的过剩。由此社会就会存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生产过剩,商品无法卖出去,经济出现结构性脱节,并且越来越严重。

上面所说的通货紧缩的原因是根本性的,不过还有一些表象性的原因,认为通货紧缩是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供需关系的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指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下降、需求上升,商品市场的供应过剩、需求不足。其中的变化包括:首先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减少或政府削减开支,货币供应减少,加剧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失衡,“使太多的商品追逐太少的货币。”其次是产业和经济周期的变化,产业发展高峰期或经济繁荣期。生产能力容易过剩,一旦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或经济走势不佳时,就可能导致供过于求,引起物价的持续下跌。再次是成本的降低、有效需求减少。技术进步、管理改进、管制放松等可能导致成本下跌,进而导致产品和劳务供应价格的持续下跌。还有供给结构不合理。盲目的扩展和投资会造成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和过多的无效供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加剧供求矛盾,导致物价下降。最后是体制和制度因素。企业精简会导致人们预期收入减少,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住房、养老、医疗、保险、子女上学、就业诸方面的制度变迁和体制转轨,都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收支和消费行为。总结一下,在金本位之下,货币一极处于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此时资本积累的方式主要以生产性资本进行,这就需要资本不断地进行扩大规模的再生产,不断生产出更多的商品销售以实现资本增值。在资本的规则之下,财富主要以侧重于资本的方式进行分配,那么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富人积累资本,消费能力有限,扩大资本积累;穷人消费能力不断下降;那么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累计必然导致通货紧缩。

关于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法有两种。一种是促进论,这种观点认为适度的通货紧缩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通货紧缩将促使长期利率下降,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汰,促使企业投资改善设备,提高生产率。在适度通货紧缩状态下,经济扩张的时间可以延长而不会威胁经济的稳定。如果通货紧缩是与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相联系的,则物价水平的下降与经济增长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比如IBM成长于大萧条、Apple 重生于网络泡沫破灭。

另外一种是促退论,认为通货紧缩会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使经济发生衰退。 物价的持续下降会使生产者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继而减少生产或停产。物价持续下降将使债务人受损,继而影响生产和投资。物价持续下降,生产投资减少会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加剧总需求的不足。

关于通货紧缩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总体来看,房地产、股票等资产的持有者受损,现金和黄金等资产将受益升值。固定利率的债权者获利,而债务人受损。企业利润减少,导致一部分资本财富向私人转移;政府财富向私人转移。

简单地说,通货紧缩意味着物价下降了,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资产的实际价值缩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利润和收益下降,企业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难以实现,消费者消极消费,资金沉淀,资源浪费。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失业人口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由于通货紧缩对经济有着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去缓和其对经济所造成的危害,这类的政策有: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刺激总需求。降息、降存款准备金;宽松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可以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对由于某些行业的产品或某个层次的商品生产绝对过剩引发的通货紧缩,一般采用结构性调整的手段,即减少过剩部门或行业的产量,鼓励新兴部门或行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以增加消费需求。改变预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政府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增加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信心,增加私人消费和信贷消费的信心。

当然,在通货紧缩的本质机理探讨中,我们得出了其本质原因是社会规则所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就必须用社会制度规则的根源开始做起,否则只能或者消除了危机的表象,或者延迟了危机的爆发,或者使得危机的表现形式有了其他变化。在现实中,应对通货紧缩最重要的工具是用扩张的货币来消灭通货紧缩,换言之,就是引入货币市场的波动,用货币的泡沫——通货膨胀来消灭商品泡沫的破灭——通货紧缩。

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是非常恐惧通货紧缩的,因为长期而严重的通货紧缩意味着经济危机的重演,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对市场经济社会所造成的伤害让人刻骨铭心。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国的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经济增长率为负。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是严重而长期的通货紧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