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14553200000028

第28章 生产的循环

【如何认识肯德基的速成鸡的问题?】

新闻链接:中新网太原2012年11月24日,有媒体报道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著名快餐店采购的肉鸡系“45天速成鸡”。并且在肉鸡成产过程中添加工业盐、氯化胆碱等原料。

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进行用于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为了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生产活动就必须不断重复和更新地进行。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进行就是再生产过程。人类的生产活动从来都是再生产过程。

这种无限循环性从消费的角度源自人类自身的需求,从生产的角度源自资本的无限扩张欲望以及对于利润的无限追求,本质上二者都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个资本无限扩张的特征表现在生产上,就呈现出资本的无限连续性循环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这就是资本的周转,也就是指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在衡量生产的循环实现程度上,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于资本的周转速度的衡量结果,实际上就是衡量利润的实现速度;另外一个是从利润角度对于生产的规模和实现利润的效率考察,实际上也就是衡量利润额的实现规模。

生产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开始的,然后到商品销售结束,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回到企业手中的时间。因此周转时间也包括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是指在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它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就是创造商品价值和利润的时间,生产时间首先取决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越复杂,劳动时间越长;其次,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工艺组织管理水平,这些因素水平越高,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而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生产过程中断的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流通时间是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它包括了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购买时间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时间;出售时间则是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在流通时间中对资本周转影响最大的是出售时间。因为现代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商品比购买商品更加困难,而且有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否成功,是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商品供求状况、消费者心理、广告、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周转时间越短,说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说明越慢。

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周转时间越短,那么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越多,同样也就意味着投资的效率和回报率就越高。因此,越是加快周转速度,就越能节约成本,减少投资的追加,并带来更多的利润,其实这也就是资金的时间成本价值。因此,一头猪,传统饲养至少要300天,而现代工厂化生产模式下大约只要80天就能上肉摊;一只鸡,传统饲养是“年初孵小鸡,年底杀鸡过年”,由小鸡到成熟至少也需要180天,而肯德基的供应商在工厂化生产模式下的肉鸡只需要45天就能上餐桌;自然生长的甲鱼要七年才能成熟上餐桌,而现代化饲养,七个月就可以送进厨房了;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企业追求利润的行为,隐含的都是周转的效率和利润实现的问题。

就总体情况而言,1998至2004年中国工业总体的流动资本周转次数依次是: 1.41、1.47、1.62、1.66、1.8、2.0、2.16。日本1999年统计报告显示,在1973—1998年间,制造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率始终保持在7.5—8次,周转速度是中国同类企业的5倍多。中国流通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略快于工业。中国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速度为2.3次。但整体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国外领先水平。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在15—18次。世界著名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资本周转年均都在20—30次。

从另外一个规模的层面来看待生产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整个社会生产的循环都是一个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过程,它不仅是商品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以商品再生产为例,商品生产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使生产活动能够重新开始,生产出的产品中就必须含有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供劳动力消费的商品生活资料,因此在生产中必须把它们重新生产出来, 并且为了增值,还要有更多剩余。所以,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并且,从规模上,为了满足利润的增值的目的,商品生产必然要在更大规模上不断进行。

生产的更大规模从方式上,可以通过追加生产要素实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或者通过和产业技术管理升级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一般而言,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是现代经济社会企业再生产的主要特征。现代企业生产在本质上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润不断转为资本,不断扩张生产规模的过程,也是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生产过程不但创造出产品,而且也创造出社会关系。因此企业将自己所占有的利润的相当部分转化为资本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它是利润的资本化。

从资本积累的角度而言,这种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不断地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集聚,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集聚的基础。资本集聚有几个特点。首先,资本集聚的规模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没有社会财富的增长,就没有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其次,资本积聚的规模受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资本越分散,单个资本规模就越小。资本积聚受到的限制,是资本规模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在单个资本靠自我积累方式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单个资本规模的扩大,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对生产规模的要求。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创造更好地使自己实现的社会形式—资本集中就是解决生产力发展与单个资本积累速度之间矛盾的社会形式。

资本集中是把若干个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一个或几个较大的资本。资本增大的速度快。具体包括三种形式:第一是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收购: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公司的主导性所有股权或资产。被收购公司于交易完成后将不复存在。收购包括两种方式:收购资产:收购评估客体的资产,就需要对出让的资产进行评估。收购股权,它包括几种方式:参股:收购部分股权。控股:收购可控股的股权。股权置换:两公司交叉持有股权。第二是大资本与中小资本之间以及大资本之间的联合—兼并:把两间或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新的公司;新公司统一用合并后的新名称。简言之,兼并就是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的合并,它包括吸收兼并和合并兼并。吸收兼并:一家公司承载另一家公司成立一个新的公司的行为,如果是两家公司发生吸收兼并的话,可保留其中一个法人实体,另一家法人实体就取消。合并兼并: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新设一个公司,原来的几家法人实体都取消,成立一个新的法人实体。例如索尼爱立信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第三是资本集中最重要和主要的形式:通过金融市场上公开募集资本,从而形成资本的集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IPO。

资本集中的主要经济意义是它通过合并社会上已经存在的资本,使更大规模的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现代经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资本集中和企业并购史。美国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1989)对美国500强公司的深入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杠杆:竞争(动力)与信用(工具)。马克思道:“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