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14553200000002

第2章 政治是分配财富、经济是创造财富

【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求知欲是哲学的开端。而政治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的起源则是出于对肮脏简陋的街道以及生命中的不快乐表示厌恶的社会热忱。当然有很多人很不以为然,最直接的是:“犯不着使那么大的劲去找什么经济规律,如果我能用这个规律在我毕业后的两年把我贡献给学校的钱能赚回来的话,我马上去找,我敢保证我比谁都积极”。其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用经济学赚不到钱,不意味着别人同样赚不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赚不到钱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你使用的不对;另一个可能是读得不够多。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其实应该有点勇于上当受骗的精神,至于你经济学骗的究竟是什么,老子偏要瞧个清楚。

我们都可以首先套用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加以认识社会存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与此对应,就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问题、发展问题以及政治经济学是什么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五个字里面有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个词,历史上的发展顺序是由经济到经济思想,然后再到关注于财富分配规则的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最后到注重具体经济现象的现代经济学,我们先从经济开始谈起。

在东西方文化的源头上,“经济”的各自表述及其演化是不同的。古希腊语中“经济”一词的意思是“家庭管理术”;中文里的“经济”是“经”与“济”的合成词。“经”本为名词,初见《周易》,指阡陌,意与“径”同,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后转为动词,意与“治”同,《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淮南子·原道训》:“有经天下之气”,这里的“经国”、“经天下”,即“治国”、“治天下”。“济”与“齐”相通假,有整齐调和之意;济从水旁,又可释为“渡”,义为渡水。

“经”与“济”作为合成词最早见于隋人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皆有经济之道”。“经济”综合起来就是“经世济民”、“经邦济国”,即创造财富、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都是指 “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与“政治”含义颇近。《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由此可见,经济一词的格局是在治国、平天下这个比较高的层次上。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红楼梦》第五回中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杜甫诗中有“古有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的说法,这里的经济所指的层次是比较高的。

“政”这个字的古文写法是 ,字形采用“攴、正”会义,《说文解字》中政的含义是以强力施行正义,就是武力征服,暴力统治之意。“治”的本意是主持正义,拨乱反正的意思。政治放在一起,其本意就是依靠武力建立财富和利益分配的规则并加以实施。国家内部的政治,其实就是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的规则;而世界政治,也就是世界范围的利益和财富的规则和划分。

经济,一言蔽之,就是研究如何去创造财富,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如何搞钱;政治,一言蔽之,就是研究财富和利益分配的规则,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如何分钱;政治经济学,通俗的解释,就是研究在创造财富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财富分配的一门学问。现代社会,人人都想实现自己的财富的梦想,那么如果对于如何创造财富,财富分配的规则都不了解,那么就很难去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这是一个事实问题,这其实是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存在的最坚实的基础。

人类社会首先出现了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然后有人将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加以系统总结,便出现了所谓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先哲们也有很多经济思想。例如:管子《禁藏》:“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昼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治国》:“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形势解》:“民,利来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白心》:“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

西方的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人色诺芬(Xenophon),他根据自己亲自经营和管理奴隶主庄园经济的体会和经验写成了《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这表明了古代西方开始出现了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关注,即意味着出现了早期的经济学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中都从奴隶主庄园的家庭管理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了家庭成员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以及奴隶主如何致富的技术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越来越多、各种不同观点经济思想发展到可以系统的涵盖和诠释绝大多数的经济行为时,也就出现了经济学。经济学诞生于西方,它几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的脉络,由无到有、由理论到实践,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最大的显学之一。经济学的奠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17世纪末至19世纪)的经济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它又称古典经济学,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他们提出许多有重大价值的经济思想,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他们主要在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运行机制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776年3月9日,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这在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亚当·斯密也被称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该书中,阐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的理论。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国富论》:“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只做一个守夜人。”

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马克思和马歇尔从两个方向上发展了经济学。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由此形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称政治经济学,其最大的特点是质疑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基础财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并提出建立更为合理的生产关系;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它继承了十九世纪以来经济学发展的成果,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在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财富的创造问题。如果用伟大的女性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来说:“马克思在设法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以加速它的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的可爱,使人类可以接受;而凯恩斯是在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便使它不致毁灭自己。”

政治经济学,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熟知的生产关系,其实也就是财富分配的规则,马克思号召剥削制度之下所有创造财富的人起来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财富分配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分蛋糕更加合理的问题,因此政治经济学是穷人的经济学。很多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十分乏味,仿佛根本没有用,其实却有方向性的大作用。那么现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上层建筑,从微观层面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宏观上是为了建立起按资分配的生产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迷惑人。经济学站在既得利益集团的角度和立场上,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如何最大化收益,如果我们把财富的收益和集合看做是一块“蛋糕”,那么通俗得说主要就是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它是富人的经济学。经济学非常有趣,通篇都是案例和现实的生活问题,娓娓道来,并不乏味,但经济学的作用就是树立一个似是而非的思维方式,然后用这个标准来推翻正确的标准,影响你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然后再来剥夺你。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懂得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