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几个方面:1.政策性强,即国家通过立法,法定保险与国计民生和显著影响农民收入的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有关,自愿投保指的是对农作物和动物。2.民间组织负责经营,即负责经营的是保险相互会社,也就是市、叮、村农业共济保险组合与都、道、府、县农业共济保险组合联合会,它既不是政府保险机构,也不是商业保险公司,而是民间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3.中央政府职责明确,即中央政府通过农林省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督和指导,大藏省会提供保费补贴和管理费补贴,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可以提供再保险。
D、美国模式
在美国,国家设立专门保险机构,以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美国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现在,作物保险补贴有:
全风险保险补贴
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
气候—作物保险补贴
对于部分保险费,政府于1980年以后提供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在1983年前免收联邦税,在1983年后,政策变化为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他用油则部分免税。商品信贷银行会支付一定比例,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时的外购饲料的费用,50%是极限。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会收取低于一般市场价的放牧费,并且补贴于牛肉生产。
【焦点评述】
美国联邦作物保险公司提供的损失保险包括: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区域—单产”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的保险[6]。一些私营、联合股份保险公司和保险互助会可以经营农作物一切险的保险和再保险,虽然不是政府的农作物保险公司,但是可以获得政府的保险费补贴。政府颁布相关农作物保险的法律并由官方农作物保险公司依法提供农作物一切险的原保险和再保险。农民自愿投保的,可享受政府的保费补贴。由于气候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农场主支付保险费。
E、英国模式
焦点一:被洪水的侵袭的岛国
英国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岛国,全年的降雨量较多,有大约30条长度超过100公里的河流,四周也有很多沿海地区,若发生洪灾,面积会很大[7]。通过英国保险协会统计,全国大约2350万户人家,面临住宅被中度洪水威胁的约有200万户人家,而面临严重洪水威胁的有40万户人家,预计将会有350万户人家住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面临洪水的威胁。而英国洪灾在近几年愈加频繁,破坏力也有所增强。同时英国保险协会指出,北海海平面水位可能会上升0.4米,也就是说,东英格兰受洪水威胁的房产数量将猛增50%。而最让该协会担心的是,2040年水位就有可能上升。英国政府在1953年初,英格兰东部遭遇暴风雨袭击、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建立了很多海岸防御工程,如泰晤士河防波堤,也承诺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洪水防御设施的建立,为此投入了巨资。为受到吸引的保险业纷纷加入抗洪救灾,也为抗洪救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焦点二:海平面上升与洪水保险的的兴起
最让英国保险业担心的是海平面上升,1960年,英国保险业推出了商业财产保险,其中有洪水保险这一项。英国沿海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洪灾频发,尽管在1998年以后因降雨量猛增造成的河流及地表水泛滥引起的洪水也很严重。标准财险保单中承包洪水风险,对于集合体中分散的保险有所帮助,使保险成本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这是英国保险业的一致看法,同时他们的标准住宅及小企业房屋财产险保单的责任范围内也纳入了洪水风险,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的任意性较强,经过再保险分散了风险。英国保险业年均受理洪灾理赔1.37万起,每起赔付金额平均2万—3万英镑,这些还是在没有大灾的年份。
【焦点评述】
大部分国家的保险公司将洪水等巨灾列入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之中,排除了自己的责任范围,而不是通过标准的商业财产保险提洪水保险,这样就可以利用附加险、特约险来对洪水进行承保,更有甚者直接让国家承担这种风险[8]。世界在保险市场的中心之一就有英国,英国具有占据全部金融从业人员三分之一的31万英国保险业雇员,英国市场保险机制之所以能够在英国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便是英国保险业的投资,其占据伦敦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的15%。商业保险公司之所以愿意承担洪水风险,是因为他们与政府之间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政府虽然在洪水保险城市化很高的情况下,不参与保险的正常运行和管理,也不承受相应的风险,但是政府也会在防洪上加大力度,建立防御设施,降低洪水的风险,从而达到对洪水的可保性。英国政府认为在治理洪水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同时人民自行购买商业洪水保险能有效应对洪水风险。十分发达的英国的市场机制、保险和再保险体系让英国选择了市场化的洪水保险体质。丰富的承保经验,以及十分发达的各种保险专业技术和管理手段是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保险市场的英国所拥有的,所以承包力量非常雄厚,也成为欧洲最大、全球第二的保险市场,光保费就占了全球的11%。
F、奥地利模式
奥地利畜牧业用地大约占农业用地的60%,创造产值占农业创造总产值的65%[9]。奥地利保险公司自2002年9月起,就尝试着提供一份自保险方案给畜牧业,起初决定的保险覆盖范围只有冰雹、洪水、霜冻等自然气候灾害,而每年奥地利有大量母牛死亡和出生幼崽死亡,针对这个问题,人们设立了针对母牛死亡和出生死亡的保险服务,得到了畜牧企业和农户的赞赏和欢迎。2008年的奥地利农业几乎是毁灭性的损失,天降冰雹之灾,5-7月最为严重,每三天东部联邦州就会遭遇一次冰雹袭击。当然,尽管奥地利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农业自然灾害险依然顺利推进。众所周知,奥地利自然保险方面在欧盟成员国首屈一指,因为其农业土地中80%的投保了冰雹灾害险,60%投了干旱、霜冻和洪水灾险,当然这也得益于政府公共部门的参与。在奥地利,普遍保险企业规模不大,巨大赔付风险的“自然灾害险”也很难被单个保险公司所承担,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和私有保险企业建立了“蓄水池”来应对农业“自然灾害险”,“蓄水池”指的是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共同向灾害发生时需要的赔付“蓄入”资金。“蓄水池”还会得到公共部门投入的部分“自然灾害基金”,用来支持保险业参与“自然灾害险”的预防体系。
【焦点评述】
焦点一:奥地利保险覆盖的范围?
奥地利的保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覆盖范围包括农舍、机械设备、自然灾害等各个方面的农业自然灾害险方案。按土地面积投保的方式,在奥地利农业保险中得以更多采用,可以精确受保和赔付[10]。它既可以使得保险公司赔偿风险不提高,也可以将投保人的利益进行最大化的保护。而与以前的投保房屋和财产的赔偿额对比,也略有提高。另外,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奥地利保险公司也将农业保险延伸到畜牧业。
焦点二:灾害等级评估体系
奥地利公共部门制定并完善了一套灾害等级评估体系,用以评估奥地利的全国各地区,根据政府评定的灾害等级,保险公司来确定不同地区的投保应支付的保险金额。私有保险公司在奥地利公共部门的支持下,相当乐意将农业保险的范围扩大和延伸,这使得农业发展很迅速。
焦点三:政府部门提供资助高风险的自然灾害
在奥地利,各地区高风险的自然灾害保证会由政府部门提供资助[11]。例如,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会对奥地利东部和中部收冰雹和霜冻气候威胁较大的,投保了这两项农业险的农业企业和农户进行资助。奥地利私有保险公司在公共部门的参与下,才会向农户提供更加全面的自然灾害保险服务,而农业保险方案才能覆盖一些地区的“高风险”投保业务,这使得农户对农业保险更感兴趣,也有能力来承担保险金额。
G、墨西哥模式
该国政府于1956年对农作物和畜牧业保险业务进行推广。政府在1961年成立了国有公司专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1989年政府关闭了管理不善的该公司。政府1990年成立墨西哥农业保险公司AGROASEMEX(简称AGRO),即新的国有农业保险公司,该公司为国有,在全国设立了13个区域性分公司和88个二级分公司。刚开始墨西哥财政提供资金,当然,国家财政为了表示支持也提供了25%的资金,同时减免了整个农业保险税。全国农险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也是改成了公司的保费。除了国有农险公司之外,其余四家商业保险公司(也做农业保险业务)共同组成了墨西哥农业保险市场的物价保险公司。以1996年为例,市场占有率分配如下:全国农险保费收入311亿比索(约合4000万美元),AGRO的保费收入占83%,墨西哥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保费收入占12%,其他三家公司合计占5%。
【焦点评述】
墨西哥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比较广,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保险,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民人生保险等。而其他四家商业保险公司也会向国有农业保险公司分保农险业务,同时也可得到政府30%的保费补贴,但要经过墨西哥农业的保险公司。国家通过政治补贴及像农业信贷政策等的其他经济政策方式来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而且,墨西哥从事农业保险的基层农民的合作组织,包含在墨西哥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中。该基金会组织目前有170多个,基本每隔5000公顷的面积就会设立一个,他会向AGRO分保业务。墨西哥农业保险的推广,农业生产和农民人身的保险主要采取自愿原则。按照规定,对于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弱项获得需要的贷款,农民需要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这对于一部分养殖业保险而言,是一种强制的措施[12]。所以,墨西哥的农业保险是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墨西哥的农产品进出口随着美、加、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而相应增加,墨西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得以促使,也使相关的产业就业机会增加,而墨西哥的农业保险在这种促使下,也在进一步向前发展着。
H、南美洲的厄尔尼诺灾害(案例)
焦点问题一:南美洲厄尔尼诺现象与经济损失
1983年,秘鲁的GDP由于农业出口与渔业的减产而下降了12%,最后用了10年时间才复苏了经济。
在1997—1998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是非常著名的气象事件,安第斯地区(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的损失超过了75亿美元。
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飓风带内有中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许多国家。这一地区在1998年发生了米奇飓风,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大部分地区受到影响,该飓风导致17000人死亡,300万人流离失所,造成30亿美元的损失[13]。
1998年,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多瓦和危地马拉的环境与经济也在这次飓风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1999年,委内瑞拉西海岸的洪水灾害,损失32亿美元,相当于该国3.3%的GDP。瓦加斯州受灾最严重,有23万人失业。米兰达州的灾害也一样严重:水坝崩塌造成水源短缺,损失了60%的庄稼,同时也估计:死亡3万人,无家可归的家庭有3万个,房屋被毁8.1万间。
焦点问题二:厄尔尼诺现象与疾病
由厄尔尼诺会引发影响非常大的周期性气温与降水的变化,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和黑死病等流行病菌在这种情况下得以迅速增长和繁殖[14]。厄尔尼诺发生后一年,南美洲出现了大规模的疟疾,同时1983年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也伴随着降雨量的大增,或者如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一般,降水量与径流量减少。厄尔尼诺同样会让海洋表面的水变暖、海洋藻类繁生,还有1992年南美国家出现的霍乱,这些都是有联系的。霍乱、肠胃疾病与各种腹泻在降水量的极端变化下也会加速传播。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秘鲁在1997—1998年,受厄尔尼诺的影响,除了降水量骤增之后,还爆发了霍乱。
专题43、WTO,休耕补贴
焦点议题:
气候灾害与农业损失补贴
A、有豁免权的补贴形式
在WTO背景下,农业灾害补贴是一种属于绿色,具有豁免权的补贴形式,在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保护产业价值链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农场主在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之后,会得到政府对农业灾害给予的直接补贴和成本补贴两种财政援助。决定目标价格高低的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者的利润,也是政府在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支持性价格[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