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14552300000024

第24章 古装新戏的实践及其意义(3)

首先应该来比较一下传统的曹操这个“白脸”形象和尚长荣根据陈亚先的剧本所塑造的“这一个”曹操有什么不同。京剧舞台上以曹操为主角的戏很多,诸如《群英会》、《横槊赋诗》、《捉放曹》、《阳平关》等等。不论是老一辈艺术家裘盛戎、袁世海;还是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孟广禄、杨赤,曹操这个人物必定是其饰演的“见功力”的重要角色之一。著名花脸演员郝寿臣、袁世海、尚长荣都因为出色的扮演了曹操,被赋予“活曹操”的美名。其实曹操真正的样子我们大家谁也没见过,只是很多艺术作品建构了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曹操的意象。特别是戏曲中的曹操,大部分的戏曲剧本中曹操都被塑造成了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特别是再配上“白色”的脸谱。在戏曲舞台上,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脸谱可以帮助演员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但同时也可能使得人物性格过分单一化。一般情况下只要演员一上场,看到白脸必定是坏人,看见红脸或者黑脸就知道是好人,甚至并不用等待剧情发展来判断。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一般来说并没有那么绝对,人性都很复杂,很难划分单一的好与坏。曹操在三国鼎立时期可以力战群雄,称霸一方,肯定有其人格复杂的一面。观众在欣赏戏曲演员个人的唱念、做派的魅力的同时,更希望能够感受到他塑造出来的人物本身的真情实感。但在《群英会》中,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之后,唤来蔡中、蔡和。曹操坐于大帐之中,蔡中、蔡和一上场就念道:“忽听丞相唤,令人心胆寒。”这反映出曹操在下人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可怕”二字,被丞相叫来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事情。曹操则念道:“老夫杀你二人兄长,你等可有怨恨?”面对这样的问话,他们怎么可能如实禀报?即便有怨恨也是不敢在丞相面前表露出来的。只能违心地回答说:“他二人贻误军机,斩者无亏。”曹操接着又说:“好,大江南北难通消息,欲派你二人前去诈降,可愿去否?”本来是曹操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亲手错杀了蔡瑁、张允,却反说是他二人贻误军机才导致杀身之祸。曹操既没在受害者家属面前有一丝悔意,也没有半句安抚,反还要利用他们为自己效力再去诈降,这个人物实在丧失人性。台北新剧团曾经根据“捉放曹”的故事演出了京剧《曹操与陈宫》,特别邀请尚长荣去扮演曹操,李宝春扮演陈宫。曹操在刺杀董卓不成后被诗人县令陈宫擒获,曹操用智谋说服了陈宫,让陈宫投靠自己。二人行至吕伯奢处,吕伯奢盛情款待,亲自去外面打酒。不料曹操听见厨房里面有磨刀之声,又听里面人言“将其捆绑四肢,之后杀之。”他以为吕伯奢吩咐家人要杀自己,不顾陈宫劝阻,便把吕伯奢的诸多家眷斩绝。事后他在后厨发现一只被困住了四肢的猪,得知着实是冤枉了一家好人。陈宫念:“你将他一家误杀,待等老丈回来你拿何言答对?”此时锣鼓经“大锣一击”紧接着“乱锤”响起,曹操先“单山膀”回望后厨,见一堆好心人躺在血泊中。回头恰遇到陈宫埋怨的眼神,于是叹气、搓手,忽然眼神定住。起“叫头”念:“陈宫,事已至此,你我寻找马匹逃走了吧。”逃走途中,恰遇吕伯奢打酒回来,曹操为了杜绝后患,干脆把吕伯奢也杀了。陈宫一面哭一面问曹操:“曹公,你将他一家人误杀尚且追悔不及,出得庄来又将老丈剑劈道旁,是何意也?”曹操答道:“斩草除根,免生后患。”陈宫又说:“似你这样一心杀人,就不怕天下人咒骂与你?”曹操又答:“俺曹操,宁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①真是绝情到家了。

欧阳中石先生曾经详细描述当年郝寿臣演的《捉放曹》,可谓更绝:

郝寿臣演的曹操,在发觉错杀无辜吕伯奢全家数十口那一刻,有一丝惊讶,但紧接着下一场再出场时,当下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原本褪下的袖子已经穿上,刚才杀了人家一大家子的事,好像已经翻过一篇,他已经平静下来,开始思考下一步。郝寿臣准确掌握杀人下场而后复上场的那一瞬间,鲜活又大气地刻画出曹操一路向前,绝不后退的个性,难怪赢得“活曹操”的美誉。②

① 台湾新剧团《曹操与陈宫》演出录像。

② 欧阳中石:《一代风范的追忆———追记1940年郝寿臣先生演出的一场捉放曹》,《郝寿臣表演艺术》,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再来看看《曹操与杨修》。曹操在赤壁兵败后,军中粮马甚缺,又无得力的粮草官,深感求贤若渴,杨修向他举荐了孔文岱负责筹集粮草战马。但事情过去了半年多,曹操并没有看见军中的粮草有什么改观,反而有人禀报说孔文岱私通敌国。这就激起了曹操对孔文岱的怀疑之心,他独自一人思索着唱道:

当初杀了孔北海,

到今日孔文岱耿耿于怀。

举贤良不必仇酿成祸害,

孔门中多反骨他是孽障投胎。

七年前杀孔融旧景犹在……

他想起了当时杀害孔融的情景,又联想到孔文岱近期的反常行为,觉得信任他去为曹军筹备军马粮草实在是个错误。这些怀疑让他又起杀心,他背着杨修让孔文岱单独前来“叙话”,问道:“你去过匈奴?去过西蜀?也去过东吴?”他这样问是为了证实旁人所说孔私通敌国是否真有其事。结果,不知内情的孔文岱都据实回答承认去过上述国家。接着曹操又问:“是哪一个派你去的?”在三国交锋的关键时期,没有曹操发话一般是不可以私自与外国交好的。可是孔又答道:“是杨修与我,己意行事”。这回答可犯了大忌,激怒了曹操,于是曹操拔剑杀死了孔文岱。事后,当他得知孔全心全意奔走各国已经筹集来了军马粮草时,极为后悔自己的莽撞行为,无颜面对杨修,便谎称自己是梦中误杀了孔文岱,决定为屈死自己剑下的孔文岱守灵一夜。深夜中,曹操一人独坐在孔的灵柩前,唱反二黄慢板转原板:

寂寞三更人去后,

恰便似雪上复霜愁更愁。

我谎称在梦中失了手,

杨德祖咄咄逼人不罢休,

求才难才难求,

只觉遍体冷飕飕。①

他先是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灵柩侧面的椅子上,随着过门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唱完第一句后,慢慢从椅子上站起来,背手身子稍稍向前躬,完全收起了他杀人时的张扬跋扈,在唱到“恰便似雪上覆霜愁更愁”时,一只手随着唱腔慢慢颤抖起来。自己正在用人的关键时刻,却因为判断失误丧失了得来不易的良将,不仅损失了一个英才,更失掉了广大百姓对他招贤纳士的信任。最后他又慢慢地转身回到座位上坐下,再次陷入一个人的沉思中。传统戏中的曹操显然不会对自己错杀无辜做出这样后悔的反应。历来果敢决绝、狡诈多疑、杀人不眨眼的曹操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瞻前顾后呢?

① 唱词来源于京剧《曹操与杨修》舞台艺术片视频字幕。

事实上,曹操这个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在二十世纪一直是有争议的。本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里的曹操就不一样,易中天在“品三国———真假曹操”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曹操最让百姓痛恨的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首先,他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冤枉了曹操?如果是真的,那他说这句话的语境也可能是:他发现自己误杀一家人后,很无奈,心想:哎,算了算了,宁肯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叫天下人负我,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①

2001年,我参加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话剧《蔡文姬》,当时由徐帆饰演蔡文姬,梁冠华饰演曹操,导演苏民老师在排练过程中一再强调要演员认真分析剧本,一定不要把曹操脸谱化。早在1959年,史学家兼剧作家郭沫若写话剧《蔡文姬》时,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替曹操翻案”的文章。他说:

尽管还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还会相信“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但那是会逐渐淡薄的。在今天桃园三结义的形象已经不如往年那样神气了。我们可以预言曹操的粉脸也会逐渐被人民翻案的。今天不是已经在开始翻案了吗?旧剧中的曹操形象主要是根据“三国演义”的观点来形成的。要替曹操翻案须得从我们的观点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来从新塑造。如果在旧戏的粉脸中透出一点红色来,解决不了问题。②

①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录制《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集:真假曹操》。

②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人民日报》1959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