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迫症的病因
强迫症的病因是精神的“事实角色模糊化”所导致。
什么是精神的“事实角色模糊化”?
当人类的“本能需求内容”被全部、长期、彻底满足,人类的“自然角色”终结,精神便失去了其健康存在的原始自然条件,即失去了“有必须长期关注的客观信息”,使“主观的非事实性信息成为精神的长期重点关注”成为可能,从而使固态思想的形成类型具有了不确定性,这就严重违背了精神的天性——精神长期关注处理事实性信息,才能形成健康的“客观信息主导型固态思想”。
人类的自然角色终结后,使精神失去了健康存在的自然生存条件特征,即失去了“有必须长期关注的事实性信息”,致使一部分人群失去了自己的长期性事实角色,这就是“精神的事实角色模糊化”。
“精神的事实角色模糊化”造成的最大恶果是,精神活动可能长期关注处理非事实性信息,这就是强迫症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最简单地讲,强迫病的病因是精神重点关注的信息长期脱离客观事实。
(五)强迫症形成的最简单模式和最简单形成过程
1.强迫症形成的最简单模式
精神活动长期关注处理“主观非事实性信息”——获得大量的“主观性安全”和“主观性危险”——形成“主观信息主导型的畸形固态思想”(强迫症)。
总之一句话,精神优先关注处理的最重要信息长期不在客观现实中。
2.强迫症的简单形成过程
(1)当精神的“本能安全需求内容”被长期、彻底、全部满足,精神活动依然保持其天性,那就是“优先关注最重要的安全或最重要的危险”。
(2)当精神发现最强烈的“安全”或“危险”。
(3)精神会形成对应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
(4)精神长期关注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客观信息。
(5)当眼前事实没有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客观信息时,当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信息需要关注时。
(6)精神活动依然会优先关注“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但这会造成精神用主观方式去关注处理“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非事实性信息。
(7)当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信息需要关注时,精神会持续这种状态很长时间,即长期性关注“我的最重要事情——主观非事实性信息”。
(8)根据精神天性:精神长期处理主观性信息,并获得大量的主观性安全和主观性危险,就会形成对应信息类型的“主观信息主导型固态思想”。
即精神会形成以下异常现象:
①固态性注意力最根本指向趋势——主观方向。
②对某些信息形成了畸形膨胀的、一枝独大的、僵化不变的、脱离事实的、异常强烈的“固态第一需求内容”。
③对应某些信息形成的畸形的固态生理反应和畸形的固态情绪反应。
④畸形的固态情绪习惯。
……
(9)固态思想出了严重问题,意识思想却很正常。
(10)精神的天性是:摒弃危险和寻求安全。
意识思想必然将“更正不正常的自我固态思想”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即所谓的反强迫)。
(11)可是,这等于仍然在处理主观非事实性信息,必然继续形成对主观信息的固态化存储,使畸形固态思想更加严重化。
(12)于是,意识思想会更加努力“改变我的不正常”,这就陷入了对非事实性信息优先关注的恶性精神活动循环之中。
(13)当意识思想意识到“关注此类非事实性问题”为错误性的,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事实性信息,来转移注意力。
但已经很难做到,因为精神已经形成了固态性的注意力最根本指向趋势——错误的主观信息方向,这种固态趋势是长期形成的,非常强大。
(14)意识思想可以控制注意力,但控制不了注意力固态指向趋势,这就会陷入思维混乱中:
我不想×××,却控制不住总是×××。
我想不管它了,精神活动却固态性地仍指向×××。
我想注意其他正常的事情,注意力却仍固态性指×××。
(15)我要努力使自己正常,可是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如愿——我真的有病了,我要努力治病
(16)继续关注非事实性信息——我的症状
(六)强迫症形成过程详细分析——畸形固态思想的形成过程
强迫症的形成过程有两个模式:寻求安全型和摒弃危险型。
1.寻求安全型(以对人恐怖为例,此类型青少年居多,属典型的事实角色模糊型,也可称为幻想型)。
(1)精神的自然本质作用是——满足个体的“本能安全需求内容”。
如:满足个体对食物、水、躲避天敌、逃离自然灾害等的需求。
(2)当精神的“本能安全需求内容”被长期、全部、彻底满足,精神会进入“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模糊化”状态,即:精神失去了长期的、强烈的、鲜明的必须关注的最重要客观事情。
(3)当精神处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模糊化”状态时,精神活动依然保持其天性——
其一,精神活动的基本内容为:摒弃危险,寻求安全。
其二,精神优先关注处理最重要的信息。
即:精神仍会本能地优先关注处理“最重要的安全信息”和“最重要的危险信息”。
(4)当精神发现强烈的“最重要的安全信息”,精神会本能地优先关注处理该信息,并对此形成对应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
比如:当从受到夸奖后——会优先关注给人留下的印象,同时会出现新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想给人留下好印象。
(5)在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信息需要关注的情况下,根据精神天性,精神会持续优先关注处理“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获得相关的“客观安全”。
如与人交往时努力博得了别人的好感,人多的时候尽量引起大家的注意等等。
(6)当眼前“客观信息”缺乏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时,当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客观信息值得关注时,根据精神天性,精神依然会本能地优先关注“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
于是,精神会通过回忆、联想、假设、分析等主观方式来继续关注处理“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最重要信息(即总是处于主观想象中)。
精神会在这些主观性精神活动中获得大量相关的“主观性信息安全”来满足“第一安全需求内容”。
这是强迫症形成前决定性的第一步,强迫症关注的最重要信息总是非眼前事实信息,或者说眼前存在的事实信息,不是强迫症患者长期关注的最重要信息。
总之,强迫症患者优先关注的最重要信息常常不在眼前事实中。
比如:当没有社交场合,现实中无法取得别人好印象时,患者的精神活动会像演电影一样,回忆自己所接触过的人和事,回忆自己在某些场合所讲过的话,然后评价留给他人的印象如何,如果感觉能够获得好的评价,就会沾沾自喜,如果没有留下好印象,就会沮丧,不安……或者在主观之中,一味地幻想自己如何地出色,如何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以从中获得大量的主观性安全来满足“第一需求内容”。
(7)在没有更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客观信息出现的情况下,这种与事实不合拍的主观性精神活动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即精神会大量地关注处理主观中的最重要信息。
(8)根据精神处理信息天性:
精神反复处理什么信息,并获得大量该信息相关的“安全”和“危险”,就会对该信息的相关内容进行固态性存储。
精神长期大量处理什么类型信息,并获得大量相关的“安全”和“危险”,就会形成对应信息类型的“固态思想”。
于是,精神出现了自我难以察觉的“主观性信息固态储存现象”。
(9)首先,精神形成了一枝独大的、脱离实际的、异常强烈的“固态第一安全需求内容”。
根据精神天性:精神活动受“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支配。
于是,精神活动会本能地、不受控制地关注处理“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即:控制不住地关注“给人留下好印象”相关的事情;控制不住地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特别在意。
(10)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精神会发现自身出现许多“讨厌的且不能控制的现象”,如:
①过分在意某些事物,控制不住——缘由是精神对×××信息形成了畸形膨胀的、固态性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所致。
②注意力不受控制地关注处理某些信息——缘由是精神活动受“畸形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支配。
③对某些信息情绪反应异常(紧张、心慌、出汗、焦虑、或过度喜欢等)——因为精神对×××信息形成了畸形的固态情绪反应。
如在某些人面前异常紧张。
④不必要的行为——因为精神活动受“畸形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支配。
如总是控制不住地想赢得别人的好感。
(11)于是,精神开始关注处理新的“最重要信息”——这些讨厌的自身现象。
这时,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更重要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由原来不自觉中形成的“我想×××”,变为“我不想——出现这些讨厌感觉”。
如我不想见人紧张,我不想脑子乱,我不想过分关注他人对我的看法。
(12)精神本能地优先关注新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的相关信息——摒弃这些讨厌的自身现象。
(13)可是,这等于仍在处理原有的主观信息内容,自然会毫无悬念地继续产生“对应信息固态存储现象”,症状会更加严重。
如我不想见人紧张,我不想过分关注留给他人的印象——这等于仍在处理“给人留下好印象”之类的信息——会继续对某些主观信息产生固态存储现象,使问题更加严重。
(14)固态思想异常,意识思想却很正常。意识思想会本能地更加努力摒弃这些危险——症状,这等于继续处理同样的非事实性的信息,于是会继续产生对主观信息的固态存储,这些讨厌的感觉自然会更加严重。
(15)于是,新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彻底明朗化,甚至固态化。
我要摒弃这些讨厌的感觉!——成为我最重要的事情。
(16)精神能量倾巢而出,不遗余力地去消除症状,自然会继续产生对大量主观信息的固态存储现象。
如:我要消除见人紧张的毛病,我以后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等于仍旧在大量关注非事实性信息。
(17)长此以往,精神会形成内容狭隘的畸形固态思想——主观信息主导型固态思想。
(18)“畸形固态思想”的形成,使我们对“不该关注的信息”成为固态性的惯性关注,固态地、不受控制地处理这些不想处理的非事实性信息。
“主观信息主导型的固态思想”是精神对事实事物的“畸形固态认识”。
这种畸形固态思想,使我们的注意力控制不住地严重脱离眼前丰富多变的实际世界,固态地重点指向主观某一局部区域。
(19)意识只能控制注意力,控制不了注意力固态指向趋势,于是会出现以下精神现象:
①固态思想的活动:支配精神能量固态地关注处理主观的最重要信息,并对×××信息刺激作出畸形的过度情绪反应,对眼前事实信息则不屑一顾。
②意识思想的活动:意识思想一直企图控制自我的固态思想,使注意力不关注“不该关注的主观信息”,并控制不要对某些信息出现“异常情绪反应”。
③意识思想同时还要对眼前客观事实作出“正确的变化反应”。
④意识思想活动与固态思想活动出现严重的内容不协调——这让大脑感觉很乱。
(20)精神面对的这个“危险信息——症状”,即不能掌控——获得安全,又不能逃离掉——摒弃危险,在大自然上亿年的演变史中,精神从未曾遇到过此类不能获得掌控方式的“超级信息”。
(21)面对这种“超级信息”,使精神长期性总是处于“掌控前处理信息阶段”,即精神活动长期性处于不能掌控的“信息大量存储阶段”,这也正是症状越控制越严重的原因!
(22)“意识思想”意识到——我的很多“精神反应”,与真实现象发生严重偏离,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意识思想正常,固态思想畸形,我们意识到:我真的有病了。
(23)我要治病,恶性循环。
2.摒弃危险型。
(1)当精神的“本能安全需求内容”被长期、全部、彻底满足,精神会处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模糊化状态。
即:精神没有最重要的必须关注的客观信息。